《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開放問題研究》

《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開放問題研究》

《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開放問題研究》收錄了金融虛擬化與金融共謀共犯結構——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反思、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定量分析、金融創新保障制度體系的構建問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博弈分析、區域金融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幾點建議等40餘篇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目錄

金融虛擬化與金融共謀共犯結構——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反思
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定量分析
金融創新保障制度體系的構建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博弈分析
次債危機對我國股市的跨國風險傳染——美國、日本、中國香港與滬深A、B股的證據
區域金融服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積極應對,化危為機——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當前經濟形勢下央行貨幣政策取向分析
第三方擔保制度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嗎?
“言”、“行”、人民幣實際匯率制度彈性與巨觀經濟績效(1954—2008年)
金融危機下國際資本市場競爭新格局與我國的對策
東亞貨幣合作內生性標準的檢驗——貿易與經濟周期相關性的關係
以全球金融危機為背景再議國際貨幣政策協調問題
中國股票發行市場的有限開放問題研究
金融危機中對金融外部性的研究
農業融資困境與金融市場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勢
基於DEA的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評價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金融安全維護策略
基於改進的BP神經網路對我國2009年CPIK行定量分析
發展ABS融資模式解決地方政府資金缺口問題
從美國金融危機看對金融創新的監管
危機背景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分析——以中投公司為例
國內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巨虧的原因與對策
次貸危機背景下的美元走勢分析
從美國次貸危機看金融創新與監管的關係
層次分析法在風險評估中的套用
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FDI的影響與我國的對策
當前金融危機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防控策略研究
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外匯儲備安全性探討和對策研究
應對危機:刺激消費比刺激投資更重要
淺析金融危機背景下人民幣的國際化
農信社效率評價方法的比較、選擇與改進
金融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創新啟示
金融產品創新安全保障與監管問題的再思考
開放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
金融業開放與國家金融安全
淺析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化
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中的競爭力分析
國際金融危機的傳染渠道及評價
我國外匯儲備與CPI波動動態傳導機制研究
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中的競爭力分析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影響就業的實證分析
淺談中國農業銀行海外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借鑑已上市四大行的經驗
金融危機背景下影響中國金融控制的因素分析
外資併購對我國上市公司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

前言

2009年10月24日,山東財政學院和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了“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開放問題”學術研討會,我應邀參加了會議。在大會主題發言中,我圍繞美國次貸危機問題分析了產生這場危機的深層次原因,講了四個方面的啟示,並介紹了自己圍繞美國次貸危機的反思與啟示擬研究的15個課題。因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實屬百年罕見,它是金融的負功能、金融負外部性和“惡金融”的世紀性典型實例與案例。這是一個大平台,金融理論工作者、金融碩士博士生們將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持續性研究,可以大有作為,至少可半個世紀經久不衰。
2007年4月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歷時已三年之久,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如今看來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然而前景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過去兩年多來,國內外的官方機構和學者圍繞這場危機有許多報告和言論,關於這場危機的本質和實質,關於這場危機的深刻原因,我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去討論、去認識。我從七個方面來揭示這場危機的實質或者是原因,概括地說:第一,我認為這場危機是美國的國家信用危機,是美國的國家道德危機,是全球性的信用和信心危機;第二,是美國的極端消費主義文化危機;第三,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理論與政策危機;第四,是過度虛擬、過度衍生的金融資源危機;第五,是全球性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以及國際金融結構嚴重性的失衡危機。

精彩書摘

(1)危機期間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出口依賴型經濟產生了極大的不利衝擊,調整經濟成長模式刻不容緩。我國貿易收支的收入彈性大於匯率彈性,進出口規模主要受國外需求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很高,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也非常高,使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更多地依賴外部經濟環境,易受到國外經濟波動因素的衝擊。作為發展中大國,金融危機應使我們充分地意識到我國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經濟成長的不可持續性及經濟成長模式轉換的緊迫性。我們可借這次危機的逼迫作用,設計和採取長遠的戰略性措施,主動將我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成長模式向內需主導型經濟成長模式調整。
(2)危機期間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政策導致實際有效匯率的大幅升值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下降。我國貿易收支的匯率彈性為負且顯著。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直至危機加劇前,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累積升值幅度達到20%,該階段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升值的同時貿易順差仍大幅增加,其原因在於:一方面,該階段由於美元的貶值使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不大,對貿易順差擴大的抑制作用較弱,另外,貿易收支的收入彈性大於匯率彈性(尤其是出口),國外收入的增長對我國出口需求的增加作用超過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需求的抑制作用,使得我國貿易順差大幅增長。金融危機加劇以來,世界經濟迅速衰退,國外收入大幅下降,收入效應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大幅下滑。同時由於危機加劇期間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導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短期內大幅升值,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下降。該期間人民幣放棄匯改以來對美元持續升值的策略是正確的,但改而釘住美元的政策並不妥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