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債

城投債

城投債是根據發行主體來界定的,涵蓋了大部分企業債和少部分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一般是相對於產業債而言的,主要是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等的投資目的發行的。城投債,又稱“準市政債”,是地方投融資平台作為發行主體,公開發行企業債和中期票據,其主業多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或公益性項目。從承銷商到投資者,參與債券發行環節的人,都將其視為是當地政府發債。伴隨“打新債”的浪潮不斷升溫,企業債日前成為債市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品種。在當前收益率水平處在歷史低位、債市整體尚未脫離盤整狀況下,企業債藉助其高利率優勢,重現公司債鼎盛時期“開盤售罄、一票難求”的火爆發行場面。據萬得數據統計,2月份企業債發行只數已經逼近去年10月份的“井噴水平”,並接棒中期票據成為當月新債發行最活躍的品種。中央債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一份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全國共發行地方企業債券總計1971.33億元,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被稱為“準市政債”的城投債。如此規模,已和2009年國家代發的2000億元地方公債相當。一些城投債“過 度包裝”,加劇了風險。

基本信息

起源

城投債起源於上海。1992年,為支持浦東新區建設,中央決定給予上海五方面的配套資金籌措方式,其中之一是1992年—1995年每年發行5億元浦東新區建設債券。1992年第一隻城投債,規模為5億元。2006年9月,安徽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該省首家發債成功,效法者遍布全省。但安徽省的發行數量,則還在浙江、江蘇之後。在地方政府的大量舉債需求之下,2009年“城投債”規模迅速膨脹——2005年至2008年底的4年間,“城投債”的發行總量只有1585億元,而在2009年的前8月,“城投債”總計發放了64隻,融資845.5億元。

規模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3800多家地方融資機構,管理總資產達8萬億元,地方政府的負債上半年即達5.26萬億元,負債規模急劇擴大。地方融資平台的項目融資中85%以上靠銀行貸款,其他靠企業貸款及發行銀信政的理財產品。如以2009年末期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7萬億、並計入同期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從2012年開始地方政府的償債率將超過15%。這對於地方財力將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說,城投債未必是地方債務中最具風險的部分,真正令人擔憂的卻是信貸負債風險。
應當看到,在這一輪信貸放量增加中,地方政府之所以敢以“城投債”的方式融資,是因為地方政府與銀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地方政府財政緊張,只能向銀行借錢,靠大量負債“保增長”的動機十分明顯;銀行貸款衝動也異常強烈,拚命往政府項目和國企項目上靠,缺乏必要的風險評估。

風險

謹防城投債信用風險謹防城投債信用風險

不可迴避的是,地方政府在獲得大量貸款的同時,負債問題也開始加速顯性化。據悉,在這一輪“保增長”中,許多地方政府過度依靠銀行資金搞建設,負債規模速度增長,一些地方的債務率遠遠超過了風險控制警戒範圍。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借本輪信貸寬鬆機會極力加大地方融資平台建設,而這些融資平台過度負債現象已非常嚴重。據報導,東部某個發達地區城建融資平台註冊資金不足1億,但每年貸款建設規模卻高達幾十億元,地方政府過度信貸舉債的財政風險正快速轉化為銀行金融風險。

從巨觀層面上來看,金融資源的流向不夠合理,出現畸形配置,大量信貸湧入基建項目和一些過剩行業。地方政府從事的融資項目多為基建設施,其盈利往往取決於未來地價的攀升情況。這種以未來土地資源收益做溢價的借債融資方式,往往蘊含巨大風險。一旦地價沒有如願“炒起來”,地方政府將面臨巨額融資壞賬。對銀行而言,信貸是放出去了,但這些項目中有些收益不夠樂觀,未來償還能力不強,貸款質量風險也日益凸顯。

危機

從地方政府“城投債”的償還期限來看,地方公債須在3年內償還,城投債等其他形式的政府負債大部分期限為5-10年。這就是說,無論是地方公債還是城投債的償還期都會出現跨越兩屆地方政府,這容易導致“寅吃卯糧”的超前融資與負債,不僅嚴重影響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大計,也給銀行如期收回政府借貸留下不可控的風險,令銀行貸款質量面臨更大挑戰,從而易引發新一輪不良貸款危機,給正在復甦中的中國經濟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需保持高度警惕。

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相關操作性檔案已發給地方討論,發債方式為“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發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已成為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主體。由於市場和資源有限,各地為了推動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具有爭取更大公共項目投資、獲得更多資源的動力。一旦賦予地方政府發債權,我們就不能排除在地方利益的驅動下,存在一哄而上、競相舉債的可能性,最終將導致地方債務危機。一些地方官員在任期內大舉借債,最後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下任的情況並不少見。因此,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一定要量力而行,應避免超出地方政府的償付能力而大量發債。

擴容提速

萬得數據顯示,2009年2月份已經發行的企業債達12隻,發行規模累計達214億。其中,僅上周就有湖南華菱、懷化城投等6隻企業債券發行,累計市場融資規模近百億。而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0月份企業債發行高峰時期,共有14隻企業債發行,發行總規模達到505億。

與此同時,銀行間、交易所市場的其他債券品種新債發行相對緩慢,就連1月份發行暴增的中期票據也明顯放緩。2009年2月份僅有7年期、20年期兩隻國債發行,以及一隻農發行金融債發行,中期票據的發行數量從2009年1月份的10隻下滑至5隻,月度發行規模大幅下降七成。而短期融資券雖然累計發行規模較1月份有所增加,但也是因為包含了200億的鐵道部短融。

政績工程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警惕地方政府大規模發債有可能催生出更多的“政績工程”。當前,由於缺乏科學決策程式,個別官員出於個人政績的考慮,僅憑個人意志拍板,脫離實際,不顧財力民力,前建後拆、前拆後建的重複建設現象和盲目投資建設“形象工程”的現象並非罕見,結果導致社會資源浪費嚴重,引起民眾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確保地方政府發債募集的資金真正用於擴內需、保增長和改善民生、造福人民。

雖然有關部門指出,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必須用於中央投資的配套,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跟蹤監督措施,恐怕難以防止這些資金被挪用,甚至被用於大搞“政績工程”。

因此,必須將地方政府債券募集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由地方人大審核、監督。同時,有必要建立地方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向社會公布制度,讓社會公眾對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發表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於爭議較大的項目,要進行聽證,力求做到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事情經人民討論,從而使公共決策更加科學合理,以確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其他信息

針對投資者關注的一級市場買入債券在二級市場能否順利賣出問題,有機構交易員表示,目前交易所企業債市場流動性已經明顯提升。據測算,2004年-2008年間,大部分跨市場發行的企業債僅有10%以下的比例在交易所發行上市,而2008年以後企業債在交易所發行上市的比例越來越高,09渝隆債就有高53%的比例在交易所發行,交易所上市後3天內的換手率(成交量/交易所流通量)約在30%左右,明顯高於銀行間市場,因此短期來看,企業債的流動性問題不大。

發行加快

2009年2月份以來城投債發行逐漸加快,已經發行6隻城投債,規模近百億。而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僅發行13隻城投債,規模約350億。而近期推動“打新債”浪潮再度升溫的高收益城投債,如發行利率均在7%以上09渝隆債、09懷化債,均為中小縣市或區級政府所屬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去年常見的省、市一級城投債發行並未明顯提速。

申萬研究所債券研究員張磊認為,地方政府2000億債券提議過會為省、市一級地方政府融資打通新渠道,符合發行要求的部分城投債額度轉向地方政府債或者中期票據,為以前“輪不上”發債的中小縣市或區級政府所屬企業讓出空間。同時,去年發債規模占企業債總量近四成的鐵道債,今年以來尚未露面。相反,其已經先後在2009年1月15日、2月19日分別發行了200億元的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這么巨大的空擋,明顯為規模大多在十幾億的中小縣市或區級政府所屬企業發債增添更多機會。”

按照城投債加速擴容局面來看,其2009年發行量將較2008年明顯增加,“如果企業債今年能夠發3000億,城投債發行量很可能大幅增長至1000億左右,這無疑將成為企業債發行的主力軍。”

風險加劇

在經歷了“上海申虹”和“雲南城投”事件之後,市場上對城投債券瀰漫著悲觀氣息。企業債,自2010年10月央行加息後,發行利率從4.3%左右上升到12月初的6.9%。
面對不斷創新高的利率,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向穩健轉向,人民銀行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投資者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城投債風險和信託網的擔憂,導致城投債券發行產生較高的風險溢價。
對此,國家發改委官員立刻回應稱,我國地方政府的累積債務相對於償付能力來看,風險是總體可控的。
不過,官方的回應並沒有改變市場對城投債風險的擔憂。城投債經歷了“黑色7月”,城投債無一單進入發行周期。8月18日,勉強突破重圍的“11株高科債”,其發行利率更是高達7.82%。

特徵

一、儘管募集資金通常投向資本密集、投資回報期長、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市政項目,但從債券的立項到設計、審批到發行、流通到清償則完全套用企業債的運作模式,實際上是地方政府借企業的殼,實現其籌集市政建設資金的目的。

二、地方政府一方面在債券發行計畫上給予發行企業極大傾斜,另一方面為發債主體提供諸如隱形擔保、開發許可和稅收優惠等各種政策,一旦出現兌付問題,地方政府具有強烈責任代為償還,因此城投債的發行具有很強的政府痕跡。

各界聲音

前10個月投資近2萬億城投債年末“井噴”237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8995億元。國家發改委11月12日公布了前10個月投資清單,高達近2萬億。如此巨額的投資,錢從何而來?
華夏時報》記者採訪了解到,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被打入“冷宮”的城投債再現捲土重來之勢,與上述眾多的基建投資不無關係。公開資料顯示,發改委最近審批了多個城投債,特別是進入四季度後,城投債出現發行量大幅增加的情況,僅10月城投債單月發行規模就較9月增加316.8億元至1706.7億元。
“最近的城投債猛增,與巨觀政策的轉變有很大關係。經濟下行,地方城投平台亟須在基建投資上有些作為。”11月27日,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去年,城投債快速擴張風險較大,‘43號文’的下發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了控制和預算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