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2009:中國金融四十人縱論金融危機》

《突圍2009:中國金融四十人縱論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同時意味著理論繁榮的重大契機。“中國金融40人論壇”匯聚了一批具有敏銳洞察力和深厚研究功底的金融精英。他們以前瞻視野和探索精神,致力於夯實中國金融學術基礎,探究金融界前沿課題,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實踐。他們當然不會放棄對金融危機的深入研究——回答危機問題,就是求解突圍之道。 中國突圍,就在·009。世界四大紀錄片之一,全國100多家電視台熱播·年之《傳奇》引以製作的傳奇系列圖書,隆重推薦。全球經濟何時見底?國際貨幣體系如何重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可能?中國能否突出重圍,順利“保·”?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場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一浪浪擊打著持續衰退的全球經濟,次貸危機演化為金融危機,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美國金融模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全球經濟何時見底?國際貨幣體系如何重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可能?“今年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中國能否突出重圍,順利“保8”?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同時意味著理論繁榮的重大契機。“中國金融40人論壇”匯聚了一批具有敏銳洞察力和深厚研究功底的金融精英。他們以前瞻視野和探索精神,致力於夯實中國金融學術基礎,探究金融界前沿課題,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實踐。他們當然不會放棄對金融危機的深入研究——回答危機問題,就是求解突圍之道。中國突圍,就在2009。

目錄

序危機之下,“金融四十人”應運而生第一章反思美國金融模式反思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不可持續的美國模式美國模式與金融危機的演變軌跡金融海嘯第二波CF40雙周圓桌之一:美國次貸危機:根源與教訓第二章政府救市措施批判風險在創新中積累該實行“金融統一監管”了貿易保護主義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敵人政府救市措施演進:干預與不干預的兩難CF40雙周圓桌之二:金融危機與政府救市措施批判第三章國際金融秩序重建與人民幣國際化誰為金融危機埋單如何重建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匯率:固定還是浮動人民幣國際結算條件已具備冷靜看待這次危機中的大銀行收並投資銀行金融危機改寫全球銀行業格局CF40雙周圓桌之三:金融危機後的反思與重建第四章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與金融模式的轉型降低儲蓄率、開發國內市場為上策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改革開放以商業模式變革應對銀行業挑戰利率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CF40雙周圓桌之四:深化改革是改善調控的根本路徑第五章巨觀調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零利率和數量寬鬆貨幣政策是否有效2008—2009年中國貨幣政策分析四萬億經濟刺激計畫應警惕的問題政策性金融何去何從:必要性、困難與出路CF40雙周圓桌之五:中國經濟要在結構調整中率先復甦第六章突圍2009:不平坦的“保8”之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近期與遠期2009年銀行業依然看好珠三角的增長態勢與轉型風險對中國經濟的悲觀判斷:2009不是底對中國經濟的樂觀判斷:2009年將現V形增長CF40雙周圓桌之六: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前景附錄一: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簡介附錄二: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組織架構與成員名單附錄三:金融危機大事記

前言

先有金融危機,而後有金融四十人。2007年。在大家還在回顧與反思10年前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時,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為開端,一輪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悄然拉開了序幕。在金融危機的逐波衝擊下,西方國家的獨立投行體系不復存在,實體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冰島等國家甚至瀕臨政府破產的窘境。近期,以花旗、蘇格蘭皇家銀行為代表的大型商業銀行紛紛被迫國有化,這些曾被我們視為學習樣板的金融機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同時受到衝擊的還有我們以往對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金融發展模式的基本認識和思維模式。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給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也為理論繁榮提供了契機,給經濟學家提供了難得的研究機遇。經過初步思考,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不要輕易相信金融機構高管的言論。由於現代金融機構的各種產品和信息系統非常複雜,加上董事會和管理層信息不對稱,董事會對公司業務經營和風險狀況缺乏全面準確的了解,甚至管理層有時也不知道公司真實狀況。在此情況下,一方面金融機構的管理層傾向於掩蓋問題,誇大業績,通過“忽悠”上級行政領導、監管機構、股東和債權人來保住自己的位子;另一方面,由於注重短期盈利的激勵約束機制設計不合理,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管理層往往具有較高風險偏好,無法做到對投資者和債權人負責。此外,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管們非常清楚政府會給予他們“太大而不能倒”的政策,其“道德風險”顯而易見。

精彩書摘

第一章反思美國金融模式反思次貸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經濟經歷了二戰後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美國資本市場更是空前繁榮。2001年IT泡沫破滅,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採取了極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經過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1%,創45年來最低水平。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國住房價格的急劇上升。2002年,筆者曾撰文指出:“從總體上看,還難以判斷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是否嚴重。但是在某些地區,房地產泡沫是嚴重的。造成美國房地產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股票市場崩潰、投資者轉向房地產市場、住房抵押貸款的稅收優惠等,但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則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寬鬆貨幣政策,特別是低利率政策。在這種政策的刺激下,銀行發放了大量各種形式的住房抵押貸款。貸款條件過於寬鬆使得許多人購買了超出自己償付能力的住房,住房抵押債務急劇增加,美國的住房抵押債務對收入之比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人們越來越對住房抵押貸款發放失去控制而感到擔心。”正如經驗一再證明的,當我們身處泡沫之時,往往難以判斷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滅之後才能得出結論。自2003年以來,每年都有經濟學家警告說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將會破滅,雖然這一預言一直沒有應驗,然而,該發生的遲早要發生。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突然爆發,不但房地產泡沫終於破滅,美國還陷入了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的次貸危機不是一次簡單的周期性危機或類似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這種局部、短暫的金融危機。美國當前的這場危機是盎格魯一薩克遜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危機,是華盛頓共識的危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西方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把東南亞危機的發生歸結於“裙帶資本主義”、銀行系統在金融體系中的比重過高、資本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過弱、監管不力等。與此同時,他們在世界各地大力推銷盎格魯一薩克遜金融模式。同德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相比,更遑論東亞模式,盎格魯一薩克遜模式被視為最完美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金融體系模式。而開發中國家也誠惶誠恐地按盎格魯一薩克遜模式改造本國的金融體系。然而,當學生還未來得及交出令老師滿意的答卷之前,老師自己卻突然出了問題。誰說沒有“後發優勢”呢?對於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嚴重金融危機,我們不是沒有思想準備的。筆者曾撰文指出:“在美國,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後,其金融體系似乎並未受到嚴重打擊,這確實可能是因為美國的金融體系、特別是其銀行體系十分健全的緣故(但直到最近,美國的金融機構仍頻頻爆出醜聞),但這也可能是美國銀行機構在20世紀90年代通過種種技術手段分散風險的結果,如通過把債權打包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特別是保險公司。即使泡沫破滅確實產生了大量壞賬,由於這些壞賬已被轉移到保險機構,因而它們便被隱藏起來(保險機構不必遵守銀行機構所必須遵守的一系列透明性原則)和被分散化了。這種情況下,美國房地產泡沫對其整個金融體系最終將產生什麼後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日本的經驗和教訓說明,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經濟調整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美國是一個高負債國家,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儘管目前並無明顯跡象),其後果是難以構想的,對此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估計。”顯然,當時我們對美國金融市場的認識是粗淺的,對細節缺乏了解,因此,對後來次貸危機的發生和發展做出準確判斷是不可能的。在次貸危機發生剛滿一周年之際,搞清次貸危機的有關細節,重構次貸危機發展的歷程,對於我們把握次貸危機的未來發展,判斷這一危機對中國的可能衝擊,特別是對重新思考中國今後金融體系改革的方向應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國的金融市場按借貸期限的長短,金融市場可以分為貨幣市場(一年以下)和資本市場(一年以上)兩大類。而資本市場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債務市場和股票市場,或分為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其中貨幣市場包括銀行間隔夜拆借市場、債券回購市場、商業票據市場等。而資本市場,以美國為例,則包括公司股票市場、居民抵押住房貸款市場、公司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市場、公共機構證券市場、銀行商業貸款市場、消費者貸款市場。其中公司股票市場規模最大,其次是居民抵押住房貸款市場。到2006年年底,全球資本市場的總值為88萬億美元。其中股票市場總值為50萬億美元,而債務市場總值為38萬億美元。自由化、證券化是美國金融市場的最重要特徵。在美國,對金融業(主要是銀行業)的管制是大蕭條以後逐步形成的。管制主要表現為:(1)對銀行支付存款利息率的限制(Q條例);(2)對銀行進行證券業務的限制《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3)存款保險制度;(4)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存款保險公司、貸款保險公司、住宅貸款局等)的管理和監督;(5)限制新銀行開業;(6)聯邦儲備銀行的集中和加強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出現了一股對大蕭條重新認識的思潮,這種思潮認為30年代銀行發放冒險性貸款和進行風險性投資並非政府管制不嚴(如允許銀行對存款支付利息等)所致。因而,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的管制是錯誤地總結了30年代銀行危機的教訓的結果。除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外,經濟條件的變化也對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起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1965年之前,在普遍低利率的情況下,Q條例並未形成實際約束,因而並未影響銀行的存款吸收能力。1965年之後,由於利息率的普遍提高,政府管制變得具有約束力,從而限制了銀行的獲利機會,於是存款人把資金轉向利息率不受限制的票據和證券。非銀行金融機構(貨幣市場基金等)的出現更是吸引走了大量存款。於是,銀行只得設法通過發行商業票據、回購協定和吸收歐洲美元等方式進行反擊。金融自由化在某種程度上是金融創新的結果。管制必然導致逃避管制,各種金融創新就應運而生。大額存單、回購協定、商業借據(CP)、歐洲美元和貨幣市場基金等都是為了逃避Q條例的限制而創造出來的。面對如雨後春筍般的金融創新,管制變得十分無效,而逃避管制的做法則導致銀行效率的下降。不僅如此,在無法實行有效管制的情況下,強行實行管制不但不能確保、反而會降低銀行體系的安全性。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各國先後對金融實行自由化。首先是利率自由化(如逐步取消Q條例),而後是業務自由化,特別是打破銀行業和證券業的從業界限。在金融自由化的基礎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證券化的急劇發展。證券化是通過金融工程把流動性差的某個或某一組其他形式的資產轉化為證券的過程或傾向。例如,如果某個銀行發放了許多住房抵押貸款,該銀行(或某個第三者)可能會把所有這些住房抵押貸款捆綁在一起組成一個住房抵押貸款池,發行以這個住房抵押貸款池為基礎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RMBS)。這樣,一隻債券(證券)就被創造出來。證券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金融工程。應該說,美國這次次貸危機的爆發是證券化走到極端的必然結果。次貸與證券化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值達12萬億美元,是美國資本市場中僅次於公司股票市場的最重要市場。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通過以下三項指標來區分客戶質量:一是客戶的信用記錄和信用評分;二是借款者的債務與收入比率;三是借款者申請的抵押貸款價值與房地產價值比率。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提供的貸款則相應地按質量分三大類:優質貸款(Prime)、中級貸款(Alter-A)和次級貸款(subprime)。三類貸款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中的份額大致分別為75%、11%和14%。次貸借款人是違約風險非常高的客戶群,他們被稱為Ninjna,意為既無收入、又無工作、更無財產的人。既然如此,銀行為什麼還要貸款給他們呢?首先,住房貸款金融機構發放的次貸似乎不存在安全性問題。由於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作為抵押品的住宅價格一直在上漲。即便出現違約現象,銀行可以拍賣抵押品(住宅)。由於房價一直在上漲,銀行並不擔心因借款人違約而遭受損失。其次,證券化使得銀行可以把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因而住房金融機構並不會因借款人違約而遭受損失。那么,為什麼證券化可以把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呢?在證券化過程中,涉及10多個參與機構。其中包括發起人(住房抵押貸款金融機構)、住房抵押貸款經紀人、借款人、消費者信用核查機構、貸款轉移人、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PurposeVehicle,SPV)、評級機構、包銷人、分銷人保險公司、特別服務提供者、電子登記系統和投資者等。在證券化過程中,SPV發揮了重要作用。SPV一般具有以下幾個重要性質:1.購買次貸,或根據某種協定獲得次貸的所有權或處置權。次貸所有權的轉移使發起人實現真實出售,發起人與資產風險實現隔離,債權人(投資者)不得向發起人(住房貸款金融機構)行使追索權。2.在法律和財務上獨立於發起人(如住房貸款金融機構),儘管可能是發起人所設立。3.是一個空殼公司,可以沒有任何雇員,在澤西島(Jersey)或開曼群島(theCaymanIslands)註冊。4.是債券(如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發行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RMBS)則由發起人轉移給它的次貸所支持。通過檢查特殊目的機構的資產一負債表,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次貸的證券化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