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俠語》

《金庸俠語》

本書擷取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語言編輯而成,金庸以他打通儒釋道的藝術境界又一次印證了這個充滿辯證法的哲理:語到極致是平常。

基本信息

簡介

金庸俠語金庸俠語

前人論杜甫是“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此言用於金庸也並不過分。金庸寫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氣魄,寫情愛,有“直教生死相許”之深婉,寫風景,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手筆,寫歷史,有“一時多少豪傑”之胸懷。正像《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劍術登峰造極之時,便不再依賴任何寶劍,飛花摘葉,皆可傷敵。在武俠小說中,無招之招,是最神妙的武功。在藝術創作中,無技巧的技巧,則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釋道的藝術境界又一次印證了這個充滿辯證法的哲理:語到極致是平常。

作者

孔慶東,北大教授,江湖人稱“北大醉俠”。著述廣博,以《47樓207》蜚聲文壇,被眾擁躉譽為校園文學之《葵花寶典》。又有《笑書神俠》《膾炙英雄》《千夫所指》等作品荼毒江湖。

其文亦莊亦諧,莊處如入佛堂,讓人警然自思。邪處如進青樓,珠圍翠繞,頓覺身心大暢。

目錄

序言:語到極致是平常

一、赤手屠熊搏虎——拳腳

二、金戈蕩寇鏖兵——兵刃

三、流星電光石火——暗器

四、天雷鬼斧神工——奇功

五、直教生死相許——愛情

六、人心各如其面——儀表

七、一時多少豪傑——政治

八、騙了無涯過客——歷史

九、江山如此多嬌——風物

十、鳳頭熊肚豹尾——首尾

導語

金庸是公認的“武林盟主”,俠風蓋世。然而他的語言,卻似乎很不“俠”,很不“武”,既沒有梁羽生英拔瀟灑,也沒有古龍的簡勁飛動。

這種平淡,表現在不以小說作為炫耀自己才華的工具,決不到處發表自己的人生高論,也不趁機搭售自己的詩詞歌賦,更不把作品中的人物當作宣傳自己思想的傳聲筒。金庸的人物語言,必定是合乎人物的性格、命運、處境、心態,“人有其性情,人有其聲口”。金庸的敘述語言,必定是合乎所描寫的客觀對象的性質、形態、神韻。他不直接上台表演,他活在每一個自己所創造的角色中。

前言

語到極致是平常

金庸是公認的“武林盟主”,俠風蓋世。然而他的語言,卻似乎很不“俠”,很不“武”,既沒有梁羽生的英拔瀟灑,也沒有古龍的簡勁飛動。梁羽生多秀文雋語,古龍多格言警句,要從他們的作品中摘編幾本《梁羽生豪言》、《古龍妙語》,真可以說是信手拈來,俯拾即是。可偏偏輪到金庸,想編一本《金庸俠語》,竟是難乎其難。直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翻了個遍,也沒找出幾段“擲地有聲”的話來,教人頓生“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慨。

非常奇怪,金庸的語言,細看每一句,都很平常。不論辭彙的搭配,還是句式的選擇,都很少標新立異,出人意外。那些話,你也能說,我也能寫。但就是這些話,讓無數少年著魔,青年落淚,中年搔首,老年捻須。技癢之下,試著把那些感人的段落摘下來,卻反而發現這是一種“殘忍”,仿佛是砍斷楊過的臂膀,挖下阿紫的眼睛一般。這時方領悟到,金庸的語言像一切超一流的偉著一樣,是“渾然不可句摘”的。離開了上下文,離開了整個小說的肌體,這些段落就成了失去生命的標本。標本雖然也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但畢競遠不及活生生的原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妙句,但人們卻記不得全詩,甚至記不得作者。有時找到了全詩,才發現全詩平庸得很,精彩的還就是那兩句,說不定作者就是為了那兩句,才勉強湊出了一首詩。唐詩專家袁行霈先生稱這種現象是“有句無篇”。這種現象在詩歌藝術之外也普遍得很,因為“有句無篇”畢競要勝於“無句無篇”嘛,於是就出現了“一本書主義”,“一篇文章成大名”,“一句妙語驚天下”等等奇觀。通才全才越來越罕見了,能以平常心說平常話的人也越來越罕見了。杜甫雖發誓“語不驚人死不休”,但他的“驚人之語”不在一句兩句,而是十篇八篇,是渾然一體的“重、拙、大”,是不可拆分的“沉鬱頓挫”。金庸的語言也是如此,合則如星辰互照,通體生輝,分則如彩燈斷線,明暗不齊。初看上去,這似乎不是第一流的境界,為什麼不能每字每句都漂漂亮亮,可以抄錄到中學生格言本上呢?但這又正是第一流的境界。福樓拜說:“傑作就像大動物一樣,它們有平靜的外貌。”蘇東坡說:“平淡乃絢爛之極也。”金庸的語言便是絢爛之極的平淡之言也。

這種平淡,表現在不以小說作為炫耀自己才華的工具,決不到處發表自己的人生高論,也不趁機搭售自己的詩詞歌賦,更不把作品中的人物當作宣傳自己思想的傳聲筒。金庸的人物語言,必定是合乎人物的性格、命運、處境、心態,“人有其性情,人有其聲口”。金庸的敘述語言,必定是合乎所描寫的客觀對象的性質、形態、神韻。他不直接上台表演,他活在每一個自己所創造的角色中。如劉熙載《藝概》所云:“其秘要則在於無我,而以萬物為我也。”正像上帝無所不在,佛性無處不存,金庸在哪裡?在他文字的每一個跌宕起伏里,在他人物的每一個音容笑貌里。金庸很少直接抒情議論,他充分相信讀者能夠領會作品所蘊涵的妙諦,用不著作者親執教鞭,在一旁耳提面命。他只在那些平淡的語言背後拈花一笑,謙虛地說:“我只是個說故事的。”

嚴家炎先生指出:“金庸的語言是傳統小說和新文學的綜合,兼融兩方面的長處,通俗而又洗鍊,傳神而又優美。”①

陳墨先生認為:“金庸小說的語言,之所以看起來沒什麼突出的特殊,那是因為作者並不追求風格的單一性,而是進行不同方式的敘述探索,不斷改進和創造自己的敘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同時不斷地拓展語言的疆域,豐富小說的形式美感。”②

陳墨先生還從雅語與俗語,景語與情語,官話與方言,古典與現代。規範與獨創諸方面論述了金庸語言的博大精深,無體不備。實際上,正是因為在各個方面都達到或是接近了“極致”,所以在整體上才英華內斂,淵停岳峙,毫無劍拔弩張,邀人喝彩之態。前人論杜甫是“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此言用於金庸也並不過分。金庸寫武打,有“赤手屠熊搏虎”之氣魄;寫情愛,有“直教生死相許”之深婉;寫風景,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手筆;寫歷史,有“一時多少豪傑”之胸懷。正像《神鵰俠侶》中的獨孤求敗,劍術登峰造極之時,便不再依賴任何寶劍,飛花摘葉,皆可傷敵。在武俠小說中,無招之招,是最神妙的武功。在藝術創作中,無技巧的技巧,則是最高的技巧。金庸以他打通儒釋道的藝術境界又一次印證了這個充滿辯證法的哲理:語到極致是平常。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學者騷客不但達不到這個平常,而且理解不了這個平常,還自以為語言奇麗,用詞怪異,才是讀書人的風采。有感於此,笑引一則民間字謎結束此文:“道士腰間兩個蛋,和尚肚下一根筋。平平常常兩個字,難壞多少讀書人!”(謎底下個世紀公布)

導讀

武俠小說的第一要素是“武”,也有人根據這一點把“武俠小說”叫作“武打小說”。中學老師常常會沒收學生的武俠書,說“武打小說”會影響學習,可見,“武”這個字是很引人注目的。“武”這個概念如何翻譯成外語,這是一個難題,中國歷史很悠久,很多中國文化中的概念,形成在上古時期,那時候其他文明還沒有達到類似的程度。“武”如何翻譯呢?是所謂的暴力嗎?戰爭嗎?打架嗎?搏鬥嗎?都不對。“武”的真正含義是“止戈”。“止戈為武”,但“止戈”首先要有“戈”,有武器,然後放下武器,所以“武”本身就包含了“戰爭”與“和平”兩個要素,它們問的對立統一就已經被“武”這個字所包含在裡頭了。這裡面既有搏鬥,又有停止搏鬥,所以如何正確理解好這個“武”字很重要,理解不好,就成了“武打”,那就是代表暴力了。那些不好的、粗製濫造的武俠小說,就很容易成為武打的教科書,成為打架鬥毆的示範書,也確實會產生不好的社會影響,這便是武俠小說被很多人看不起的真正原因。

如果有人說自己不喜歡武俠小說,那是可以理解的,確實大多數武俠小說如王朔批評的那樣:上來就亂打一氣。那么金庸武俠小說的與眾不同之處究竟在什麼地方?我們只從“武”這個角度來看,他和別人是不一樣的。概括來說,是“武戲文唱”,這是一個京劇的術語。試想武戲如果武唱是不好看的。金庸的這個“武戲文唱”具體來說就是把武打給藝術化、道德化、觀賞化了。今天我們藉助視覺藝術的術語,可以說它具有了視覺美。所以很多人閱讀金庸作品裡的武打時,感受到的不是暴力的氣氛,不是慫恿你去打架,而是覺得這是在欣賞美。你閱讀時不會有生理上的反感,沒有生理上的不舒服感。這一點和古龍等人有區別,古龍寫武打時,有時會故意渲染一些血腥場面,帶些血腥之氣——這未必是不對的,其中有古龍自己的考慮,他就是要讓別人看見這“一劍”是如何刺進去的,這“一劍”又是如何出來的,他如此描寫一番,是有自己的審美考慮的。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是不習慣這樣描寫的,包括中國的電影,寫到血腥場面時常常是省略或者帶過去。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這樣的。不論是寫好人打壞人,還是寫壞人打好人,那個真正打的場面是不去加以渲染鋪張的。比如好人打壞人,一槍打過去,壞人就倒了,也就完了,不會有一個特寫鏡頭去看著那個彈孔、那個胸膛是如何炸開的。而其他一些民族的藝術,是有這樣的傾向的。很多民族是要渲染這些使人生理上不愉快的部分的,中國人的審美趣味不是這樣的。金庸這樣的武打是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的。

金庸筆下的武打在很多場合,是藝術化或舞蹈化的。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洪七公和黃蓉過招的時候,一個是老人,白髮飄飄的;一個是青春紅顏的少女。兩個人閃展騰挪地打起來,你看上去是武打,其實它的審美效果是芭蕾舞,是一場芭蕾舞中的雙人舞。前文介紹過,金庸本人是學習過芭蕾舞的。那個場面,說是“打”,其實是“舞”,讀者得到的是一種欣賞舞蹈的美感。

還有很多的武功,在金庸的筆下喚起的是我們對人體的想像力。前文講過武俠小說為何進入二十世紀後格外發揚光大、格外突出武打。在古代的武俠小說中,沒有特別詳盡的對武功的描寫,比如李逵、林沖、關公、張飛,寫得都很粗略,沒有講他們是受哪家武功的影響,怎么盤膝打坐,一刀一劍怎么怎么揮出去,寫得是粗線條的。因為那個時候,人對自己的身體是自信的,相信靠自己的身體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那個時候很多問題要靠人與人肉體的接近、肉體的搏鬥直接完成。自從人類的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變得越來越遠,肉體不接觸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在甚至可以不見面,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一摁按鈕,就可以毀滅千百萬人的生命。這個時候,人的身體才真正成為一個問題:人的身體還有什麼用?人的身體還能幹什麼?身體和生命的關係是什麼?我們的生命真的是裝在我們的身體裡嗎?所以,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武俠小說,不自覺地展開了對人的身體極限的探討。西方是通過奧運會來探討這個問題,奧運會的不斷打破紀錄,使人對身體極限不斷發生懸念:短跑100米,究竟可以快到幾秒?曾經說是10秒,但是出現了9.9秒,然後是9.8秒……結果是一次次被打破,於是人們就產生了巨大的懸念:人體極限在哪裡?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舉多重……這些問題在武俠小說中以想像的方式表達出來。人體到底可以玩出什麼花樣來,這中間包含著很多哲學道理。

王維揚只繞得兩個圈子,張召重便知此拳厲害,不等他再轉到身後,斜步橫搶,向他奔來方向迎了上去,劈面一掌。王維揚早已回身。張召重見他腳下踏著九宮八卦,知他是走坎宮奔離位,雙掌揮動,搶進乾位。兩人這般轉了七八個圈,點到即收,手掌不交。這路掌法是王維揚熟練了數十年的功夫,越跑越快,腳步手掌隨收隨發,已到絲毫不加思索的地步。張召重見招拆招,起初還打個平手,時候一長,不免跟不上對方的迅捷,心念一動,如此對轉,勢落下風,當下運起無極玄功拳以柔克剛要訣,凝步不動,抱元歸一,靜待來敵。他腳步剛停,王維揚早欺到身後,“金龍抓爪”,發掌向他後心擊去。張召重待他掌到,左手反轉回扣,向他手腕抓去。王維揚疾忙縮手,一擊不中,腳下已然移位,暗暗佩服:“此人當真了得,居然能閉目換掌。”原來張召重知道跟著對方轉身,敵主己客,定然不如他熟練自然,眼見他白髮如銀,雖然矯健,長力一定不如自己,於是使出“閉目換掌”功夫,來接他的游身八卦掌。練這門武功之時以黑巾蒙住雙目,全仗耳力和肌膚感應,以察知敵人襲來方向。臨敵時主取守勢,手掌吞吐,只在一尺內外,但著著奇快,敵人收拳稍慢,立被鉤住手腕,折斷關節。這路掌法原本用於夜斗,或在岩洞暗室中猝遇強敵,伸手不見五指,便以此法護身。掌法變化精妙,決不攻擊對方身體,卻善於奪人兵刃,折人手腳。

《書劍恩仇錄》第九回

文泰來這路“霹靂掌”的掌風喝聲之中,隱隱蓄有風雷之勢。言伯乾支撐到此刻,已是全身大汗淋漓,雙臂發麻,雙環交叉,退後一步,他知文泰來必定搶攻,果然對方毫不放鬆,踏步發掌。言伯乾雙環“白燕剪尾”,右環本來在左,左環本來在右,這時驀地向兩旁豁開,眼見敵人一條前臂便要被雙環砸斷。哪知文泰來將計就計,伸掌直按向他胸前。言伯乾知道這一掌如被按上了不死也傷,只得回過左環,擋在胸前,右環反砸敵肩。文泰來大喝一聲,五指一彎,已抓住鋼環,跟著飛快繞到敵人身後。言伯乾呆得一呆,右環也已被抓住。文泰來用力扳轉,言伯乾雙手彎了過來,如不放手,雙手立斷,只得鬆了十指,一對鋼環已落入對方手中,疾忙向前縱出三步,方才回身。

孔慶東作品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64年9月22日生。筆名孔醉、醉嬰、周三、叢劍、孤島獨一郎等。祖籍魯國沂蒙山區。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6年獲博士。現在北大中文系教授20世紀中國文學。著有《超越雅俗》、《誰主沉浮》、《47樓207》等專著近年在多家電視台和多所大專院校講授金庸小說,廣受歡迎。江湖人稱“北大醉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