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導語
金庸既是一個平民喜愛的作家,也是被學院派經典化的作家。方舟子先生說,有華人處就有金庸,有網路處也有金庸。本書選取了天涯社區等知名網站網友品評金庸的妙文,幾乎涉及到了金庸小說的方方面面,大到作品藝術、政治形態、思想內涵,小到武功排名、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切入之小之巧之刁,其見解之高之深之新,其邏輯之嚴謹,分析之精到,洞察之細微,均令人為之心儀折服。實為“金學”入門之理想讀物也。
內容目錄
代序:網路上的金庸小說
白馬嘯西風
張無忌與他的愛人們
金庸筆下的江南女子
從心理角度審視金庸筆下的愛情母題
金庸筆下之四種寂寞
仗劍天涯
點評金庸武俠十大經典對決
金庸小說人物武功排名
明教的意識形態危機
丐幫的興衰榮辱
郭靖的學武天分
笑傲江湖
金庸小說之十大最衰帥哥
金庸人物戲說
我和金庸群俠有個約會
一束金髮引發的血案
暗戰
其實,我是一個臥底
我所喜歡的武俠人物之慕容復
令狐沖的自由主義轉向
金庸四俠
“天龍”中的可疑人物
《笑傲江湖》人物分類大盤點
閒說江南七怪
從岳不群看優秀武俠中的人性刻畫
楊逍
完形填空之苗人鳳
眉批金庸
自由的虛幻——重讀《笑傲江湖》
賞善罰惡令的下落
武俠中的政治學
金庸小說中女性人物的民族觀
金庸筆下《契約法》典型案例
金庸小說人名舉
金庸三讀
江湖世界的內省——金庸小說中的文化反思
重讀《笑傲》話江湖
附錄:金庸年表
書籍前言
金庸小說自20世紀80年代登入內地之後,形成不可思議的閱讀浪潮,幾乎是“凡有井水處,皆有看金庸者”。90年代,金庸小說由“俗”變“雅” ,其文學價值逐漸被文化界認同,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一川主編《20 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將金庸列為文學大師之一,排名第四,在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老舍、郁達夫、王蒙之前。自此以後,對金庸小說研究的熱潮由港台席捲至大陸,金庸登堂入室,作品逐漸為中國大陸的文學界所認可,而央視金庸劇的播出,更是推波助瀾,讓金庸小說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這期間,京城作家王朔對金庸的批判更是火上澆油,讓金庸紅得發紫。王朔認為,當時流行的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乾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於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王朔的文章發表後,引起了文壇內外的諸多爭議,眾多金迷更是反響強烈,紛紛網上直抒胸臆,對王朔大加抨擊,一個批判王朔的高潮洶湧而至。
倒是金庸本人以平和的態度回應了王朔的批評,但金庸先生不愧為武俠大師,回應文章雖然溫和低調,卻如其筆下的恆山派武,學——綿里藏針,意味深長。此舉足見金庸之不“庸”也。其實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應該允許別人看了說不好,從這種角度來說,王朔批評金庸,原本也無可厚非,就比如莎士比亞,應該稱得上大文豪了吧,可他的作品在托爾斯泰看來卻一錢不值。但王朔的文章至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未看金庸小說(王朔自己說:“《天龍八部》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力也看不動了。”),二是站在雅文學的角度抨擊俗文學。
評論金庸小說,首先要看完金庸小說,最起碼也要看完三部代表作《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才有批評的資格,怎么能僅憑《天龍八部》7本中的第一本,就全盤否定金庸的文學成就呢?昔年《南方周末》的雜文家鄢烈山先生也是如此,未看金庸小說就大加撻伐,結果招來眾怒也。文學的雅俗之爭自王一川教授將金庸列為文學大師之一,排名第四,便引起文壇的極大爭議,許多人認為武俠小說只是通俗文學,金庸小說只是極暢銷的通俗文學而已。然而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之作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最開始也被當時的文化人認為是俚俗之作,難登大雅之堂。隨著時間的流逝,欣賞口味的變化,當初的俚俗作品慢慢地成為文學的經典之作。誰敢斷定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未來的年代裡不能成為經典呢? 大陸學者最推崇金庸者,估計當屬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先生,在其用力甚深的《金庸小說論稿》一書中,對金庸小說做了極高的評價。嚴家炎先生從文化生態平衡的高度研討了武俠文化的作用,澄清了學界長期以來對武俠小說的誤解與偏見,綜合地、系統地考察了金庸小說的“三維”組合與作品的現代精神、情節藝術、生活化趨向、影劇式技巧,以及金庸與傳統文化、西方文學、五四新文學的聯繫,並從文學雅俗對峙的角度衡定了金庸的歷史地位。金庸小說確實不能等閒視之,如僅僅以小說讀者的眼光泛泛而讀,誠如前賢所說:“所求者狹而有限,則所得者亦狹而有限”(旅美學人陳世驤語)。如能探求追索作者未必明言的心史,可能會增加一些新的閱讀樂趣。
譬如《天龍八部》遺留下未曾言說的餘味,則是悲天憫人的仁慈和寧靜淡遠的高致。
從小說文本來看,金庸確實是一位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他自己說過:“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金庸用西方近代文學和中國五四新文學的經驗,在保持武俠小說傳統範式的同時,通過自己的藝術創造,體現出現代人應有的時代意識,成功地實現了武俠小說從思想到藝術的多方面的革新,使作品呈現出許多嶄新的質、素。“紅學”專家馮其庸先生就認為“貫穿在金庸小說里的思想主流,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與舊武俠小說平庸乏味的文字相比較,金庸小說的語言有其獨特之處。它既有傳統小說語言的優美、精練、準確、傳神等特點,而又流暢易懂,文章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金庸還雜用了各地的方言,藉以刻畫人物,如吳語的軟綿,川語的佶屈,用來無不曲盡其妙,加之還不時雜以詩詞韻語,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小說的文學色彩。
隨著網路寫作的深入發展與變化,網路上出現了大批談論金庸小說的文字。這些文字有俗有雅,幾乎包含了金庸小說的方方面面,而且一些角度之新穎,確實非報紙雜誌所能相提並論。譬如談人物武功排名,談玄鐵劍法和獨孤九劍誰更強,談明教的組織結構,談明教的意識形態危機,談丐幫的興衰榮辱,談郭靖的學武天分,談化功大法、吸星大法與北冥神功,談賞善罰惡令的下落……在這些看似搞笑的文字里透散出寫作者的幽默心態與追求有趣的“王二”風格。而在《暗戰》的帖子裡,作者把金庸小說未曾道明的隱層意思都寫出來,其論理邏輯之清晰,確實令人折服。類似的好文章還有很多,讀者自可辨識。在金庸武俠作品的“陌生化”的驚喜與震撼之下,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沉悶單,調,被紙上世界一束神話般的光芒所照亮。我們迷醉在英雄俠士表面上的個人自由,然而沒有看到“江湖世界”背後強大的主宰性和操縱性異化力量。滄海一聲笑,世間其實沒有自由可言。
後來,為了踐行師門的遺命,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騙張無忌,甚至殺人滅口:殷離、趙敏都險些喪生於她的毒手,謝遜的被擒,她也要負大半責任。包括張無忌,少林寺的屠獅會上,她難道不是以博得武功第一的美名,施行詭計,再度打得他重傷吐血?這些情境,還有什麼溫暖的愛意存在? 遊蕩其間的,只是冷酷無情,利慾薰心。比起趙敏為愛情而甘心放棄高官顯爵與榮華富貴,抹消族群界限與正邪差異,周芷若的美麗形象難免要大打折扣。
她最終以一個虔誠的懺悔者的姿態現身,為往事懺悔,為愛情懺悔,這在十五部小說中,唯有郭芙一例。而郭芙幾乎是金庸筆下最最失敗的女性,周芷若當然不能等量齊觀。於我,決不認為周芷若的悔過全然是良心發現,因為如果不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後人翩然降臨,挽狂瀾於未倒,拯大廈於將傾,周芷若會依然得勢,從外界的優越延伸到內心的優越,恐怕難以生長出懺悔的種子。依照我的刻薄理解,她的放下屠刀、回頭是岸,既源自失敗者的心理刺激,又源自殷離復活而引發的恐懼感,還有,那就是——又一個用淚水編造的圈套,誘惑張無忌上鉤,君子一諾,答允為她做一件她所求的事。
而出於對《倚天》喜劇性結尾的認同,我願意這樣善意地詮釋周芷若的做法:愛情,從來就是一個圈套,是尤利西斯的自縛,是愛人自己加於自己頭上的詛咒。所以,“張無忌情知跟她擊掌立誓之後,便是在自己身上套了一道沉重之極的枷鎖……”可他還是決意揚起手,朝著貌似甜美的未來,溫柔地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