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山之歌》

《金剛山之歌》

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是朝鮮五大革命歌劇之一。這齣歌劇訴說著日本軍事強占朝鮮(1905—1945)時期,因亡國、無錢的不是罪的罪,迫不得已生離死別的黃錫民一家人,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里20多年後重逢的故事。

基本信息

簡介

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

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是朝鮮五大革命歌劇之一。這齣歌劇訴說著日本軍事強占朝鮮(1905—1945)時期,因亡國、無錢的不是罪的罪,迫不得已生離死別的黃錫民一家人,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里20多年後重逢的故事。《金剛山之歌》是五大歌劇中唯一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就歌劇情節而言,它並不如其他幾部朝鮮革命歌劇更吸引人,因為表現現實在朝鮮有著太多的禁忌。金正日總結這部歌劇的創作經驗時曾說:“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的創作過程證明了,社會主義現實題材的作品中矛盾衝突並不是不可或缺的東西。”沒有主要矛盾的此劇,只能靠空洞的歌頌、一些不必要的懸念和巧合來填充,整個故事可以用“父女相見不相認”這幾個字概括。這聽起來有點像韓劇的主題,畢竟是同一民族,南北人民的情感取向必然是相近的。創作者們當時希望用父女重逢的主題,影射“在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的懷抱里,朝鮮北南同胞團聚,金剛山景色更加秀麗,會成為全體朝鮮人民的旅遊勝地”。他們沒有想到的是,30多年後,北方會用金剛山作為與南方換取外匯的砝碼,北南雙方因為這裡的開發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劇中的布景、音樂、舞蹈值得圈點,歌曲《木蘭花之歌》、舞蹈《蘋果豐收》是全劇的經典。

歌劇主題

這齣歌劇創作於1973年,由序幕、7個場景和尾聲組成。序幕以明朗歡喜的音樂形象,揭示主題

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

歌劇通過金剛山姑娘充滿歡笑的生活和主人公黃錫民和姑娘們的形象,歌頌由於日本鬼子的野蠻暴行失去了光彩金剛山,今天則轉變成為生活美滿的人民樂園煥然一新的面貌。

歌劇展現雖然父親不在,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享受幸福生活的順伊一家的生活和幸福越美滿越懇切思念父親的順伊及其母親的心理;展現為了創作歌詞而前來金剛山的作家黃錫民和順伊面對面坐在一個屋檐下交談,父女卻互不相認的令人心焦的情景。

劇情介紹

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革命歌劇《金剛山之歌》

歌劇真實地描寫了金剛村人充滿樂觀的生活中展現的文藝小組員優美歌舞場面,和黃錫民在現實中成功創作作品的主題歌而離開金剛村的生活場景

順伊和她的愛人昌秀等金剛村年輕人為了參加文藝節排練舞蹈的場面、錫民的回憶、追憶《木蘭花之歌》所包含的原委,父女倆互相思念的面貌,很有感觸地揭示隨著歲月流逝更加深的骨肉緬懷之情。

歌劇還展現金剛村青年們參加在平壤舉行的文藝節的歡喜、以笛子為據黃錫民得知如此想念的女兒的訊息、金剛村文藝小組取得演出成功、黃錫民和順伊激動人心的父女重逢

尾聲中,黃錫民和愛人明姬喜相逢,歡喜達到高潮中,徐徐閉幕。

由於日本,國家淪亡的那個年代,朝鮮人幾乎都有離別的創傷。

被日本鬼子的虐待所折磨,為了尋找活路,背井離鄉,流落到異國他鄉的人,以征傭、徵兵被綁架到戰場和苦役場,當了炮灰、當了奴隸的人,不計其數。

由於民族的太陽金日成主席解放祖國、建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那些在異國他鄉備受折磨的人們重新回到故鄉,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歌劇正通過平凡的黃錫民一家的故事,展現了朝鮮人民受苦受難的歷史的一頁。

劇照劇照

朝鮮文化藝術代表作

朝鮮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優良的傳統,並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朝鮮人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十分重視文藝工作。朝鮮強調:文藝必須為朝鮮革命現實服務,必須具備民族形式和社會主義的內容。金正日指出,要採取發動民眾的方法發展文學藝術,實現文學藝術的大眾化。即讓全體人民都積極參加文學藝術活動,要求人們都會寫文章、畫畫,會作曲、唱歌、彈奏樂器、跳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