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話劇由金日成創作,於主體1930年秋天,在五家子、卡倫等地多次演出。在金正日領導者的指導下,於主體1987年以《城惶廟》式話劇改創。
話劇以迫切要求覺醒人民民眾的意識的1920年代末為時代背景,通過我國北部泉溝農民的生活表達出了,勤勞的人民在重重困難當中也要認真學習,正確認識到社會意識,才能自主性地開闢出自已命運的深奧的生活真理。
劇情簡介
幕開時,作品主人公許達洙夫婦收到日夜盼望的女兒的來信。不識字的達洙不知石油生意人轉達給妻子的是來自女兒的信,並用信紙捲菸抽。而達洙的妻子則用信紙堵住破了的窗紙。
村里正普及教育。而達洙認為只有努力乾農活才是致富之路,自以為沒有人比自已更懂世面。還忠告侄女鳳順等村里人,與其在學校浪費時間,還不如多乾農活致富。
北部遭到了洪水災害而在北部的女兒也好長時間無音訊,達洙決定讓妻子去探望究竟。為了籌備路費,達洙求做生意的弟弟達天賣掉熊膽。而達天卻把賣熊膽的錢輸光。達洙只好從地主那裡借10元錢。但是不認字的他,在把侄女鳳順做為丫鬟的偽造契約上印手印。妻子剛要出門去找女兒的時候,石油生意人問他們女兒來信之事。達洙夫婦這時才想起捲菸紙和用來堵破窗紙的紙竟是來自女兒的信。為了了解內容,達洙夫婦到街上問識字人。最後求一個穿西裝的人。但是他也是自嘆不認字而哭喪著臉焦急。不知情的達洙夫婦以為是女兒出了什麼意外,痛哭萬分。這時,路過此地的夜校學生和老師把信內容讀給他們。內容為被鬼子囚禁的女婿釋放的訊息和生了一個貴子的喜訊。這回他們高興的跳起了舞。這時夜校老師號召他們先從學好知識開始為保衛祖國的事業做出貢獻。村里人都積極呼應,並都下決心上夜校學知識。
思想內涵
作品提出了民眾啟蒙問題、人民民眾的意識化問題,用滑稽的形式表明了知識就是力量的生活真理,再一次有力地強調了沒有知識誰也不能堅守最起碼的尊嚴,也不能盡到做為世界的主人的創造性作用的思想。
作品以不願意學知識的主人公成為別人笑話的事件為中心,集中了生活細節,用簡潔的結構說明了大範圍的內容。
朝鮮文化藝術代表作
朝鮮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優良的傳統,並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朝鮮人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十分重視文藝工作。朝鮮強調:文藝必須為朝鮮革命現實服務,必須具備民族形式和社會主義的內容。金正日指出,要採取發動民眾的方法發展文學藝術,實現文學藝術的大眾化。即讓全體人民都積極參加文學藝術活動,要求人們都會寫文章、畫畫,會作曲、唱歌、彈奏樂器、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