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立教十五論》

《重陽立教十五論》

《重陽立教十五論》,全文僅1000多字,但言簡意賅,既揭示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陽神”不死,又闡述了達到此目標的基本手段——內丹修煉,還規定了道士修行的準則——苦己利人,並標榜立教之宗旨——三教合一。故此書實為全真派立教之綱領,全真道士學道之指南。

簡介

重陽立教十五論》,作者不詳,或雲金王重陽撰,或雲其弟子編錄。道教全真道經典。一卷。主要內容為:凡出家

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立教十五論

先須投庵,身依心安;雲遊訪師,參尋性命;學書宜采意心解;精研藥物,活人性命;以叢林為立身之本;靜坐須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調和五行精氣於一身,以正配五氣;修煉性命;入聖之道須積功累行;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養身之法在於得道多養;超離凡世等十五條。該書論述了全真道創教的基本宗旨,規定了類似於佛教的戒規,融合儒釋道三家學說,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文獻。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

主要內容

該書論述了全真道初創之時的基本思想,共論十五題,實際講述三個中心問題:
第一,論述全真道士修行生活之準則,包括住庵、雲遊、學書、合藥、蓋造、合道伴等。指出道士住庵,是為了“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以入真道;但也只需茅庵草舍遮形而已,反對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否則,既“非上士之作為”,“豈是道人之活計”?很顯然這是針對北宋時道教大興宮觀、腐化墮落所採取的儉樸措施。對於雲遊,認為“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而“參尋性命,求問妙玄”,“訪明師之不倦”,“問道無厭”才是“真雲遊”。
於學書,指出“不可尋文而亂目”,要求“采意以合心,舍書探意采理,舍理采趣”,“收之入心”,以達到“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反對“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才俊”的清談,要做到“既得書意,可深藏之”。在合藥方面,主張“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對於交友,提出“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由上可見全真道初創時從嚴治教的概貌。
第二,闡述全真道內丹修煉理論,包括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和混性命等。認為打坐者只求形體端然瞑目合眼,還是“假坐”;“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能如此者,雖身處塵世,名已列於仙位。”在修煉方面,主張先性後命,認力“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為此,要求道士收心降念,調煉性時,則要體驗“得中”自妙之法。總之“性命是修行之根本。”
第三,闡述全真道修真成仙之理論,包括聖道、超三界、養身之法,離凡世等。認為“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要求達到“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提出:“心忘慮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玉清之境矣!”又說:“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之無所不通,藏之則昏然無跡。”這些都表現出全真道融佛入道的思想傾向。並明確提出:“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矣”。批評“今之人慾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又表明全真道在汲取佛教思想後,已經放棄肉體不死的成仙理想,而改為追求精神(或“陽神”)不死了。
由上可知,此書既揭示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陽神”不死;又闡述了達到此目標的基本手段——內丹修煉;還規定了道士修行的準則——苦己利人;並標榜立教之主旨——三教合一。故此書實為全真教義之大綱和基本內容,在全真道眾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