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贈樂天》

《重贈樂天》是唐代詩人元稹寫給摯友白居易的詩作。此詩內容為: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重贈樂天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元稹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贈樂天
休遣玲瓏唱我詩,我詩多是別君詞。
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作品鑑賞

陸時雍《詩鏡總論》說:“凡情無奇而自佳者,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然也。”的確,有些抒情詩,看起來情景平常,手法也似無過人處,但讀後令人迴腸盪氣,經久不忘。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迴環往復的音樂節奏,及由此產生的“韻”或韻味。《重贈樂天》就是這樣的一首抒情詩。它是元稹在與白居易一次別後重逢又將分手時的贈別之作。先當有詩贈別,所以此詩題為“重贈”。
首句提到唱詩,便把讀者引進離筵的環境之中。原詩題下自註:“樂人商玲瓏(中唐有名歌唱家)能歌,歌予數十詩”,所以此句用“休遣玲瓏唱我詩”作呼告起,發端奇突。唐代七絕重風調,常以否定、疑問等語勢作波瀾,如“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劉禹錫《聽舊宮中樂人穆氏唱歌》),這類呼告語氣容易造成動人的風韻。不過一般只用於三、四句。此句以“休遣”云云發端,劈頭喝起,頗有先聲奪人之感。
好朋友難得重逢,分手之際同飲幾杯美酒,聽名歌手演唱幾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問題是:何以要說“休唱”呢?次句就像是補充解釋。原來筵上唱離歌,本已添人別恨,何況商玲瓏演唱的大多是作者與對面的友人向來贈別之詞呢,那不免令他從眼前情景回憶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難乎為情。呼告的第二人稱語氣,以及“君”字與“我”字同現句中,給人以親切的感覺。上句以“我詩”結,此句以“我詩”起,就使得全詩起雖突兀而款接從容,音情有一弛一張之妙。句中點出“多”“別”,已暗逗後文的“又”“別”。
三句從眼前想像“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別”字貫串上下,詩意轉折自然。四句則是詩人想像中分手時的情景。因為別“向江頭”,要潮水稍退之後才能開船;而潮水漲落與月的運行有關,詩中寫清晨落月,當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時”的想像具體入微。詩以景結情,餘韻不盡。
此詩只說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頭別”)和分手的時間(“月落潮平是去時”),便結束,通篇只是口頭語、眼前景,可謂“情無奇”、“景不麗”,但讀後卻有無窮餘味,給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因為此詩雖內容單純,語言淺顯,卻有一種縈迴不已的音韻。它存在於“休遣”的呼告語勢之中,存在於一、二句間“頂針”的修辭格中,也存在於“多”“別”與“又”“別”的反覆和呼應之中,處處構成微妙的唱嘆之致,傳達出細膩的情感:故人多別之後重逢,本不願再分開;但不得已又別,令人戀戀難捨。更加上詩人想像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時刻的大江煙波浩渺,自己將別友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無限的惋惜和惆悵。多別難得聚,剛聚又得別,這種人生聚散的情景,藉助迴環往復的音樂律感,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裡,音樂性對抒情性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元稹 (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785-805)中明經及第,復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憲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遺,升為監察御史。後得罪宦官,貶江陵士曹參軍,轉通州司馬,調虢州長史。穆宗長慶(821-824)初任膳部員外郎,轉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為相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為尚書左丞,出為武昌節度使,卒於任所。與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所作樂府詩不及白氏樂府之尖銳深刻與通俗流暢,但在當時頗有影響,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