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妮與克萊德》

《邦妮與克萊德》

《邦妮和克萊德》(BonnieandClyde)是阿瑟·潘(ArthurPenn)導演的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影片曾獲1967年,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攝影兩座獎。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
阿瑟·潘(Arthur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andClyde)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故事背景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他們倆人不但結夥搶劫銀行,甚至殺害不少無辜,走上命喪槍下的不歸路。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在導演阿瑟佩恩(ArthurPenn)的獨特美學營造下,全片散發著濃郁的懷舊色彩,影片曾獲1967年,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攝影兩座獎。

基本資料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海報
中文名稱:邦妮與克萊德

英文名稱:Bonnie And Clyde

別名:雌雄大盜,我倆沒有明天

導演:阿瑟·潘 ArthurPenn

主演:

吉恩·哈克曼GeneHackman

吉恩·懷爾德GeneWilder

沃倫·比蒂WarrenBeatty

費伊·達納韋FayeDunawayMarthaAdcockHarryApplingOwenBushMabelCavitt

弗朗西斯·費舍爾FrancesFisher....Bonnie'saunt(uncredited)

MarthaAdcock....Bankcustomer(uncredited)

HarryAppling....Bonnie'suncle(uncredited)
OwenBush....Policeman(uncredited)

MabelCavitt....Bonnie'smother(uncredited)

PatrickCranshaw....Bankteller(uncredited)

EvansEvans....VelmaDavis

SadieFrench....Bankcustomer(uncredited)

GarryGoodgion....Billy(uncredited)

ClydeHowdy....Deputy(uncredited)

RussMarker....Bankguard(uncredited)

影片類型
愛情/劇情/犯罪/傳記

片長
111分鐘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單聲道

製作成本
$2,500,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1967WarnerBros.SevenArts,Inc.andTatira-HillerProductions

拍攝日期
1966年10月-1966年12月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上映:1967年08月04日(加拿大)

分級:瑞典:15阿根廷:13澳大利亞:M芬蘭:K-16挪威:16英國:18加拿大:14A挪威:15西德:16美國:M

劇情簡介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劇照
《邦妮與克萊德》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邦妮是小鎮上的一名女招待,她初次見到克萊德時,後者正打算偷她母親的車。克萊德玩世不恭,無所顧忌的作風令邦妮著迷。為了逞英雄,克萊德大搖大擺地進一家店鋪搶衣物,他朝天開了一槍,然後隨手偷了一輛車帶邦妮進城。克萊德成了邦妮心目中的英雄,在汽車上邦妮迫不及待地向他表示愛意,但克萊德毫無反應。

他們闖進一間閒置的農舍。克萊德教邦妮開槍。農場原來的主人哈里斯一家來向他們的老家告別,由於沒有如期付款,農場已被銀行沒收。克萊德氣不打一處來,發誓要搶銀行。第一次搶銀行,克萊德有些緊張。銀行里冷冷清清,出納員說,銀行三周前就停業了,根本沒有錢。克萊德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開槍把銀行的玻璃窗打碎,邦妮忍不住哈哈大笑。克萊德又進一家店鋪搶食物,不料賣肉的突然舉刀從後面砍來。克萊德大吃一驚,打傷賣肉的之後趕快逃跑。賣肉的住進醫院,警察讓他看一疊通緝犯的照片,從中他認出了克萊德。邦妮和克萊德來到汽車加油站,在這裡打工的莫斯得知他們要搶銀行,也想入伙。為表示自己有膽量,莫斯取走了錢櫃裡的鈔票。他們決定搶劫明科拉銀行。邦妮和克萊德進銀行搶錢,莫斯在車上接應。可是當二人搶了錢跑出銀行時,卻因為莫斯把車停到了停車處一時倒不出車而得不到及時接應。銀行職員追出門來。一個職員撲到車身上,克萊德慌忙開槍,一槍正好打在他的臉上。

三人躲進電影院,克萊德心神不定,痛罵莫斯誤事,害得他打死了人。可是邦妮卻在全神貫注地聽琴吉·羅傑斯的歌《我們在錢堆里》。回到汽車旅館,克萊德勸邦妮暫時先回家躲躲,邦妮不肯,她的真情打動了克萊德。克萊德的哥哥巴克和嫂嫂勃朗奇來到,全家合影留念。邦妮和克萊德拍了一張拿槍的照片。巴克決定入伙,他們找到一個沒有人住的房子,作為他們的家。巴克訂購食品時,送貨上門的小夥計發現這夥人有大把鈔票並且大白天拉上窗簾,便去報了警。警察包圍了這幢房子,雙方交火。巴克打死了一個警察,五人全部逃脫。汽車停在湖邊,克萊德下車小解。巡邏隊的哈默警官發現了汽車,正待走近察看,被克萊德繳械捆起。幾個人將哈默好好戲弄了一番。現在他們搶銀行已經很老練了。在德克薩斯州搶了銀行,就沿著高速公路跑到俄克拉荷馬州。追蹤而來的德州警察不便越過州界,他們便放心地停車路旁進行分贓。當汽車沒有油時,他們就駛到一個小鎮上另偷一輛。

晚上,在汽車旅館裡,邦妮心情不佳,克萊德打發莫斯和勃朗奇去買烤雞,以便和邦妮單獨呆一會兒。莫斯在店裡不慎露出了手槍,被當地的一個副警長看見。很快大批警察包圍了汽車旅館,激戰中,巴克頭部受傷,勃朗奇傷了眼睛,五個人狼狽地逃到河邊。拂曉時分,他們又被警察包圍,汽車被擊毀。邦妮、克萊德和莫斯泅水逃跑,巴克身亡,勃朗奇被活捉。過河時邦妮和克萊德受了傷,上岸後,他們又偷了一輛車,由莫斯駕駛,一直開到莫斯父親的農場。

老莫斯對兒子和劫匪混在一起很擔心。他表面上對邦妮和克萊德客客氣氣,心裡則另打主意。正好這時復仇心切的哈默從被捕的勃朗奇嘴裡探聽到莫斯的線索,便順藤摸瓜地找到了老莫斯。邦妮和克萊德對此毫不知情,兩人在田野里享受著大自然的景色。第二天,陽光燦爛。邦妮、克萊德和莫斯駕車進城。莫斯聽從父親的勸告,進了城便找地方躲了起來。邦妮和克萊德在車裡久等他不來,發現旁邊有輛警車,急忙返回老莫斯的農場。半路上他們看見老莫斯的貨車拋了錨,克萊德下車過去幫忙。這時,一群鳥兒突然從路旁的樹叢里撲翅飛出。克萊德感到不妙,但為時已晚。機關槍猛烈地掃射起來,邦妮和克萊德全身中彈而亡。

背景資料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海報
《邦妮與克萊德》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BonnieParker和Clyde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30年代橫行德州,持槍搶劫銀行,最後為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為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為。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眾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為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於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

《紐約時報》的博斯利·克勞瑟等批評家怒斥這部影片的粗暴時,導演阿瑟·佩恩回敬他們說,這是“內心高尚而外表粗野”。“本片不是對邦尼和克萊德案情的研究:我們不再任何方面深入進去。他們是不法之徒,是變態者,他們被所處時代的時局拋棄在外,但他們仍為那個時代留下了什麼。”

一個好玩的背景是,“在他們那個年代,全國統一的警察部隊尚未建立:各州有各州的警察。後來福特公司生產出V-8型汽車,它足以使警車望塵莫及,這時匪幫也就應運而生了。”他們以汽車為家,這也是西部片向新型犯罪片的轉向,或者說與公路片的融合,顯然,汽車替代了駿馬。

佩恩對此片人物和觀眾的心理互動也洞若燭火。由於經濟蕭條中,銀行和警察狼狽為奸,扮演了凶神惡煞的角色,邦尼和克萊德的搶劫與暴力就變得正當,甚至是英雄。“我不覺得看見警察被殺很可笑,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在十分可怕的事情中一點可笑的東西也沒有。我經歷過一次曠日持久的戰爭,它很可怕和可笑。毫無疑問,暴力中所蘊藏的幽默是一個直接而恆定的關聯物。它們相伴而生,並且幾乎各占一半+這是我的親身感受。我們企圖在電影中再營造出這一點。兇殺越來越不可笑,而且越來越具體,因為只有兇殺開始變得像兇殺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開始理解兇殺的動機。所以兇殺越具個人性,它就越不可笑。”“我認為暴力是美國性格的一部分。它起源於西部和拓荒時代。美國是一個用暴力的方式表示自己觀點的民族,它缺少勸惡從善、教化和法律的有力傳統。”“我認為人不能先入為主並以此發表言論。比如因為我有強烈的和平主義傾向,所以就只能表現和平的行為。我認為那是虛偽。事實上,正因為具有和平主義性格或本性,才使我更加敏銳地感覺到人類當中現實的暴力特徵,而且它倒使我更加感興趣……我不喜歡打架,但禁不住想看別人打架,看它是怎樣發生的。”

佩恩的嚴肅思考無法阻止此片成為暴力美學的濫觴,事實上,他也注意到了這種感官刺激:“我所說的‘暴力’並非僅有貶意——僅僅用它的否定含義。踏上飛機,一小時內就到達蒙特婁,這是暴力,一次暴力的體驗,是對感官的一次衝擊。鑽進汽車賓士也是對感官的衝擊,我們所做的許多事都是對感官的衝擊!這是現代世界的特點。”

佩恩對電影總是落後時代至少十年的狀況感到氣氛,明明十幾歲的孩子就活在暴力和毒品中,電影卻要視而不見,但即使這樣,他認為電影比百老匯戲劇更能找到嚴肅觀眾:“它以小說或詩歌一樣的方式,以很強的人身感受滲入觀眾。戲劇做不到這一點。如果我們遷就那些百老匯的觀眾,五年之內我們就會慢慢消失在小小的膠片畫格里。我是說,紐約的影院都會消失在歌舞喜劇中。”

佩恩將克萊德的性格設定得相對軟弱,這源於他對其生活的美國西南部社會的認識:“那是一個非常清教徒式的社會——一個特別嚴格的道德主義社會。我們力圖突出那種可以從內心深處使人變得軟弱的嚴格道德,而同時這個人又可以超越所有外部道德的限制而心安理得。……這個社會已經把他對他人的暴力融入自身,使其成為自己的一個部分,而在外人看來,這種暴力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對己苛刻、對人強暴的反差現象正是我們力圖在影片中加以描繪的東西。”

影片分析

《邦妮與克萊德》雌雄大盜的真實資料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邦妮與克萊德》是整個60年代好萊塢最有影響的影片之一,該片在繼承了好萊塢電影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了戰後歐洲藝術片,特別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元素,創造出了一種美國新電影的風格。阿瑟·潘(Arthur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and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

二十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喧鬧不安,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少數種族作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國社會舞台上的崛起,面對內憂外患,激烈的社會動盪令得激進的青年人們產生和傳統對抗的情緒,對現有體制和生活狀態的疑慮,反抗主流神話成為他們運動的目標。從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從爵士樂中演化出了搖滾樂,相應的,當好萊塢黃金時刻已經成為過去式的當時,一批年輕導演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嘗試--反映與舊的生活觀念相衝突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強烈"反文化"色彩。他們傳承了好萊塢傳統的明星制及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又在體制內進行了大膽新奇的嘗試,賦予電影更具現實感的內容,並在其中發展了各種電影類型的表現手段。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被稱為"新好萊塢電影",將已經死氣沉沉的好萊塢拖出了泥濘,再度令它充滿了新銳的光芒。

從人物的設定和事情發展的線索上來看,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強盜類型影片。強盜片作為美國電影史上出現較早的一種電影類型,它往往以一個或一夥強盜的發跡、犯罪歷程以及最後走向衰落和失敗的歷史構成中心情節,並通過這些強盜的故事為觀眾提供大量的動作場面和懸念。在不同時期的強盜片中,導演們都賦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準則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對於曾經多次被搬上銀幕的這一對雌雄大盜的傳奇生涯,卻採用了一種喜劇式的風格,對好萊塢傳統強盜片的神話進行了反諷。在導演阿瑟佩恩(ArthurPenn)的獨特美學營造下,全片散發著濃郁的懷舊色彩,末場的慢動作槍殺鏡頭,更如同一場悽美的死亡祭典。讓人緊張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對主人公是恨是愛。 當年首映時,被衛道者及評論界罵得體無完膚,不過它不但沒在攻擊中倒下去,反而變成熱門影片,賺進了大把鈔票,也使得年輕人的服飾與思潮都趨向仿效30年代的式樣。本片還有一項特殊風格,即是將喜劇感和恐怖味熔合一爐,那種浪漫而詼謔化的犯罪過程十分逗趣,但漸漸地卻導入恐怖與血腥的死亡陰影里,奧立佛史東的“閃靈殺手"便受其影響。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衝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係:Clyde要維繫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係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係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欲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新好萊塢的創作體現為走入體制內去尋求自身,它附著在體制之中,卻是舊瓶裝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局。《邦妮與克萊德》借用了傳統強盜片的模式,卻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發、反覆追逐、大結局的三段式情節,產生了新的對原模式具有針對性的文本。以邦妮和克萊德這兩個反道德化的人物替代了傳統強盜片中道德化的人物定位,通過冗長平緩、日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人物的生活、行為細節以及生存和心理狀態,流露出對這兩個人物的深切同情,將犯罪的原因歸咎於社會和家庭對於青年人的忽視和殘害。影片結尾處被電影史反覆稱頌的槍林彈雨的洗禮將這一悲劇升華了,它道出的事實是政府、法庭和警察對兩個鮮活生命的屠戮。而克萊德這個人物以“性無能”的形象反覆出現在影片的幾個段落中,他沒有象傳統強盜片中匪徒因為過剩的里比多所導致的濫殺無辜,沒有兇狠殘酷的表情,有的只是在邦妮面前的軟弱。故事中社會大蕭條帶來的是經濟貧乏而拍攝電影的六十年代所面臨的是精神層面的困擾,克萊德的形象喻意著的是社會的性無能。由此也是對傳統強盜片對於意識形態缺乏反思和批判的維護做出了一次反抗,冷靜的審視背後飽含著對社會的反省。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劇照
本片在影史上留名,就是來源於它反類型片的名聲。它的殼是犯罪片、公路片,甚至於是西部片的套路,而內容和技法則來自於新浪潮中靈動的剪接與平實的用鏡,再加上反傳統的道德角度,在那個時代的美國電影中確實是耳目一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片也有女性主義的意味。邦妮是一個具有相當自我意識的女性角色,她自己選擇生活道路,選擇男性朋友,跟隨自己的價值觀進行行動。她叼著雪茄菸,手拿槍枝在汽車前抬起腿拍照,在這幅畫面中儼然是唯一的主角,是難得一見的具有主動地位的一個女性形象。不舉的克萊德作為男性角色則成為了一種陪襯,在性中的無作為加強了邦妮的獨立性,只有最後擺脫了混亂的局面暫時安定後才得到了短暫的男性機能的復甦。能如此強調女性的自主感,塑造出一個完全不同於賢妻良母,有別於搔首弄姿的花瓶陪襯的女性形象,使得這部片子的文化意義引領於時代。而借著三十年代大蕭條的背景,講述一種對完全的個人自由的嚮往,對資本壟斷社會的置疑,用反映極端的暴力來勸阻暴力,在後甘迺迪時代的美國也是有強烈的社會意味的。
電影的講述很簡潔,直接有力,對暴力場面的反應也毫不避諱。製造真實時間與電影時間的差異、強調動作進行的表達手法成為了一種典範。最後兩人身死的一場戲確實值得仔細分析,鏡頭在所有當事人的視線中不停切換,飛鳥、特寫、埋伏地點的快速剪下營造了完美的氣氛,伴隨著克萊德與邦妮的最後感情深遠的特寫,上演最後的殘酷場面。冷靜無比而又沒有遺漏每個角色的感情,告密者的竊喜,被殺者的無望,愛人最後的凝望都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電影中間插入的邦妮夢回故鄉的一段很奇幻,有些阿倫·雷乃式的弔詭敘事的味道。

幕後花絮

《邦妮與克萊德》這部由羅伯特·本頓和搭檔大衛·紐曼共同編寫的劇本曾經被20位導演拒絕,輾轉到阿瑟·佩恩才接下了導筒,最終如石破天驚般宣告了新好萊塢電影浪潮的洶湧襲來,也為導演贏得了“後古典好萊塢導演”和“新好萊塢導演”的雙重美譽。該片由亞瑟·佩恩執導,沃倫·貝蒂不僅在片中扮演克萊德,還是該片的製片人,他購買這部影片的劇本只用了七萬五千美元,而該片的票房則高達兩千兩百八十萬美元。扮演邦妮的費伊·唐納薇當時還是一名影壇新人,這部影片使她一舉成名,進入了好萊塢一流明星的行列。

·導演的第一人選弗朗西斯·特呂弗,對該片給予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並曾經參與到電影劇本的創作中。據說正是由於特呂弗的堅持,真實生活中的克萊德·柏勒是雙性戀者這一點並沒有放到在電影中去。然而當影片即將開拍時,特呂弗得到了《華氏攝氏451度》 (1966年)的執導機會,一個他嚮往已久的電影計畫。於是他選擇了退出該片的拍攝工作。·在弗朗西斯·特呂弗退出該片之後,製片人曾經考慮過讓-呂克·戈達爾。當時有報導稱戈達爾並不信任好萊塢於是拒絕了邀請。還有訊息說他打算把邦妮和克萊德換成十幾歲的年輕人並且把故事背景設定在日本,這樣的做法讓投資商們毫不猶豫地要阻止他執導這部電影。

·電影拍攝時是電動式的聲道,在錄製槍戰的時候聲音會大很多。在英國首映的時候,電影受到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放映人員事先查看了電影,認為音量調節出了問題。於是他注了記號,可以在放映時把音量調大或者調小,這樣就使得音量變得“正確”了。

華納兄弟計畫剛開始在小範圍內發行這部電影,只是在汽車電影院和小型電影院放映。當評論界開始關注並發表大量評論時,年輕人也漸漸吸引到電影院。從而將影片進行更加廣泛的放映,成為轟動一時的大片。該片最終共獲得了10項奧斯卡提名,最終獲得兩項大獎,其中的最佳女配角獎由在片中扮演勃朗奇的艾斯特爾·帕爾森絲獲得。在達拉斯劇院當演員的摩根·費里奇德,正是在本片中出演菲·唐納薇的替身而開始了她的電影生涯。影片獲得巨大成功後,不計其數的貝雷帽被賣了出去,因為唐納薇就是戴它們的。

遊客們到位於舊金山附近的艾爾卡恰茲島遊玩,目的正是想看看這對夫妻現實生活中被囚禁的地方。地點位於D區26號單元。

精彩對白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劇照
BonnieParker:Werobbanks!
邦妮:我們搶劫銀行!
--------------------------------------------------------------------------------
C.W.Moss:Ispentayearinreformatory!
BonnieParker:Whooee!Amanwitharecord!
莫斯:我在勞改所呆了一年。
邦妮:哇!一個有案底的男人。
--------------------------------------------------------------------------------
Farmer:AllIcansayis,theydidrightbyme--andI'mbringin'meandamessofflowerstotheirfuneral.
農夫:我能說的是,他們利用我進行了正義——我只有帶上一些花出席他們的葬禮。
--------------------------------------------------------------------------------
ClydeBarrow:Idon'tthinkhe'slost.Ithinkthebank'sbeenofferin'extrarewardmoneyforus.IthinkFrankjustfiguredonsomeeasypickin's,didn'tyaFrank?You'renoTexasRanger.You'rehardlydoin'yourjob.Yououghttobehomeprotectin'therightsofpoorfolk,notoutchasin'afterus!
克萊德:我不認為他迷惑了。我相信這家銀行給我們提供了額外的酬勞。我想弗蘭克只是指望著一些小玩意,是嗎,弗蘭克?你不是田納西的巡警。你幾乎不做你的工作。你應該在家保護那些窮人們的權利,而不是在外面追逐我們。
--------------------------------------------------------------------------------
BuckBarrow:Hey,youwannahearastory'boutthisboy?Heownedadairyfarm,see.Andhisol'Ma,shewaskindasick,youknow.Andthedoctor,hehadcalledhimcomeover,andsaid,uh,"Uhhlisten,yourMa,she'slyin'there,she'sjustsosickandshe'sweakly,anduh,uhIwantyatotrytopersuadehertotakealittlebrandy,"yousee.Justtopickherspiritsup,yaknow.And"Ma'sateetotaler,"hesays."Shewouldn'ttouchadrop.""Well,I'lltellyawhatchado,uh,"--thedoc--"I'lltellyawhatchado,youbringinafreshquartofmilkeverydayandyouputsomebrandyinit,see.Andsee.Youtrythat."Sohedid.Andhedoctoreditallupwiththebrandy,freshmilk,andhegaveittohisMom.Andshedrankalittlebitofit,youknow.Sonextday,hebroughtitinagainandshedrankalittlemore,youknow.Andsotheywentonthatwayforthethirddayandjustalittlemore,andthefourthday,shewas,youknow,tookalittlebitmore-andthenfinally,oneweeklater,hegaveherthemilkandshejustdrankitdown.Boy,sheswallowedthewhole,whole,wholething,youknow.Andshecalledhimoverandshesaid,"Son,whateveryoudo,don'tsellthatcow!"
巴克:嘿,你想聽一些關於這個男孩的故事嗎?他擁有一個奶牛農場,他的母親,她有點病了,你知道的。還有他打電話叫來的醫生說:“噢,聽著,你的母親,她躺在那裡,她病得如此虛弱,嗯,我想你試著勸她喝點白蘭地。”你明白,只是為了讓她的精神振作點。但是“媽媽是一個禁酒主義者”,他說道,“她絕不會粘一滴。”“好,我會告訴你怎么做,嗯,”——醫生——“我會告訴你怎么做,你每天帶一些新鮮的牛奶,在裡面放上點白蘭地,明白嗎,明白了就試試。”於是他做了,他把牛奶和白蘭地混合在一起給了他母親。接著她喝上了那么一點。所以接下來的一天,他又帶了點來,母親多喝了一點。接下來的第三天他又去了,母親再多喝了一點,第四天母親再多喝一點。最後,一周之後,他給他牛奶,母親把它全喝了。知道嗎,她是把全部一口氣吞了下去。接著她把兒子叫過來說:“孩子,無論你做什麼,千萬別把牛賣了!”
--------------------------------------------------------------------------------
[Blanchewantsacutoftheloot]
BlancheBarrow:Wellwhynot?Iearnedmysharesameaseverybody.Well,Icouldagotkilledsameaseverybody.AndI'mwantedbythelawsameaseverybody...I'manervouswreckandthat'sthetruth.IhavetotakesassfromMissBonnieParkerallthetime.Ideservemine.
[布蘭奇想分得一些戰利品]
布蘭奇:為什麼不行?我象每個人一樣掙得我自己的部分。我也會象每個人那樣被殺死。我也會和大家一樣被通緝……我是一個精神緊張的廢物,那是事實。我不得不被邦妮小姐一直數落。我應該得到我的那部分。

穿幫鏡頭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劇照
·時間錯誤:1934年一夥搶劫銀行的匪徒離去,1940年一輛福特的救火車差點撞上了他們逃亡的汽車。

·在一段場景即將結束的時候,邦妮稱呼一個角色為伊凡·摩斯的人為馬爾科姆,這或許是影片製作者或者演員故意犯下的一個小錯誤。

·連續性:在一場機車的戲中,布蘭奇正在吃著一個油炸圈餅,是從缺了一角開始吃到一半,然後竟然是神奇地回到了只缺了一角的圈餅。

·連續性:當克萊德在田野上安慰邦妮的時候(之前她正試著逃跑),鏡頭裡他的手來回變換著放在她的肩膀上,或者沒有。

·時代錯誤:電影設定的時間是在1931年,然而有個場景邦妮穿著比基尼短褲。比基尼是直到1958年才被人發明的。

·連續性:當克萊德走進一家零售店進行搶劫的時候,邦妮站在大街上手裡拿著一個瓶子,但是當他們回到車上的時候,沒有了瓶子。

·連續性:當克萊德給巴克和布蘭奇照相的時候,他把香菸從嘴裡拿出,用雙手舉著照相機,在接下來的鏡頭中,香菸又回到了他的口中。

·連續性:在車裡面,當布蘭奇他們去買一些食物,她用一個菸蒂點燃了另一支香菸,但在接下來的鏡頭裡,菸蒂消失了。

電影流派

新好萊塢: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50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衝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

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與克萊德》影片公映,儘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異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與克萊德》標誌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于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占88部。

價值貢獻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導演阿瑟·佩恩
1967年,阿瑟·佩恩的一部電影,讓世人知道了一對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盜,也讓人們記住了邦妮和克萊德這兩個響噹噹的名字。一路上打家劫舍、俘獲美女氣壞警方的江洋大盜,在此前的電影中無計其數,克萊德依舊在本片續寫著英雄傳奇。只是這一次多了一個邦妮,銀幕上作為克萊德的情人,與他一起闖蕩天涯;銀幕下湧現出一大批邦妮和她的扮演者菲·唐納薇的追逐者,她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她戴的貝雷帽在市場上一度脫銷。邦妮和克萊德在他們最輝煌的一刻,轉瞬之間被法律化身下的槍林彈雨致於死地,此時有無數白鴿亂飛,和平與暴力的完美結合成了影史上永恆的經典。邦妮成為了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形象。

開啟“新好萊塢”時期

《邦妮與克萊德》(BonnieandClyde),台灣人很宿命地譯作《我倆沒有明天》,香港譯名則是通俗的《雌雄大盜》。若是僅憑後面這個片名,會讓人誤以為這部電影通篇都是講一對亡命鴛鴦如何橫行無忌、作案手段如何高明。內容卻非如此,故事主要部分是,邦妮和克萊德以及克萊德的兄嫂、外加一個修車小子莫斯一同逃亡;且這伙江洋大盜(也是一個臨時家庭)被描繪得低級、幼稚、天真。

這部拍攝於1967年的電影雖是取自真人真事,背景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骨子裡的反抗意識、壓抑與絕望卻是當時(1960年代)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情緒。此時好萊塢黃金時代已經遠去,美國的年輕導演們都以法國新浪潮為榜樣,力圖拍出洋溢著鮮活氣息、青春無悔式的電影。多數人認為,充斥著汽車馬達聲的《邦妮與克萊德》迎來了“新好萊塢”時期,它的執導者阿瑟·佩恩被稱為“後古典好萊塢導演”。

向新浪潮致敬

新浪潮的味道從《邦妮與克萊德》劇本創作時就存在了,編劇搭檔大衛·紐曼與羅伯特·本頓說寫這兩個人物,就是覺得邦妮和克萊德有點像戈達爾電影《精疲力竭》里的貝爾蒙多。當然對他們啟發最大的是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和《槍擊鋼琴師》,尤其是前者,羅伯特·本頓曾說他兩個月看了12遍,並模仿著把主要人物寫了一個三角關係,因為真實生活中的克萊德·伯勒正是雙性戀。作為導演第一人選的特呂弗雖然很喜歡這個劇本,卻因他的《華氏451》開拍而放棄了。戈達爾對這個劇本也感興趣,據說他想把背景換成日本,並把邦妮和克萊德弄成十幾歲的孩子,這無疑嚇走了製片商。明星沃倫·比蒂買走劇本後,找到了曾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導演阿瑟·佩恩,據說這個本子此時已經轉過20位導演之手了。

影片的開場就帶著濃厚的新浪潮痕跡:50多秒中的三四個鏡頭,從費·唐娜薇扮演的邦妮的嘴唇開始自由搖移、推拉,她的臉蛋與身形占據整個銀幕。這幾個鏡頭中,空間幾乎被隔絕於身體之外,顯出煩悶、壓抑、狂躁的情緒(這種情緒也一路伴隨邦妮)。之後,影片在以撥弦為主的配樂中,凸顯出瑣碎的喜劇感,並且有著活潑的生活味。按照電影史家格雷戈爾的分析,這部電影的巨大魅力來源於:它既有隔絕於真實社會環境的傾向,又能寫實地烘托出小城鎮與鄉村圖景。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該片的“劇本醫生”(Scriptdoctor)羅伯特·湯恩,這位後來以《唐人街》名噪一時的銀幕劇作家按慣例沒有在編劇上署名。根據一篇《邦妮和克萊德,新好萊塢的開始》的博文記載,湯恩有意識地改變了以往主流電影中的四件事:人物總能找到地方停車;買東西從來沒找過零;夫妻從不睡一張床;女人睡覺總是不卸妝。為顛覆這四條,影片拍出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小瞬間。

隱喻與技術革新

由於製片人兼主演沃倫·比蒂反對把克萊德寫成雙性戀者,編劇就把這位男主角改為了性無能。這一改寫倒是賦予這部影片些許心理學隱喻和社會隱喻的意味。克萊德頓時化身為國家壓迫下的受害者;而他的犯罪行為成為性愛的替代行為。當克萊德第一次拔出槍時,邦妮撫摸槍管的場景是頗具性意味的。由於克萊德的這種生理缺陷,他又退化為孩子;他與邦妮之間的愛情,在大部分時間裡是柏拉圖式的,既真摯又純潔。這和影片裡的反派———警察與家長———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當克萊德和邦妮在被銀行沒收了房產的落魄農民面前宣稱“我們是搶銀行的”之時,那種驕傲與害羞的神情,真是惹人憐愛。他們笨拙地搶劫,他們倉惶地逃亡,他們毫無來由地相愛,一如羅密歐朱麗葉。正是因為《邦妮和克萊德》的童話特質,即便是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電影技法、對於今日的影迷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它依然可以完全打動我們。

阿瑟·佩恩在這部影片中,的確採用了許多新的技術手法,比如邦妮第一次下樓見克萊德時逆光仰拍的鏡頭,比如克萊德一夥與邦妮家人見面時虛焦朦朧的場景。而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段落當然是結尾處令人震撼的槍擊場面:風吹草動、群鳥驚飛,而後機槍掃射、硝煙瀰漫,邦妮和克萊德如同“提線木偶一樣在彈雨中顫抖”,身體猶如蜂窩,悽美慢鏡頭仿佛芭蕾舞蹈,之後一切歸於平靜。不用多講,你立刻就能聯想到吳宇森某些經典的槍戰場面;實際上在此之前沃倫·比蒂戴著禮帽、叼著火柴、喝著汽水的形象不能不讓人聯想到《英雄本色》時代的周潤發

後世影響

《邦妮與克萊德》《邦妮與克萊德》劇照
《邦妮與克萊德》在好萊塢發展史上影響重大,它開創了一個犯罪和公路題材的新系列。本片的成功標誌著舊好萊塢電影的覆滅和新好萊塢的確立。影片的誕生是在一個充滿了抗爭、罷課、反戰風潮的年代,它的出現不但對當時的局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還以燎原之火點燃了公路片的希望,催生了新的叛逆偶像的誕生。埃米納姆,一位當今世界上最成功、最粗魯、也最具爭議的天才白人hip-hop歌手,在他的一首名叫Stan的歌曲里有段歌詞是:如果我有個女兒,我就管她叫邦妮。如今的邦妮在哪裡,還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她嗎?《邦妮與克萊德》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虎豹小霸王》 (1969)
《邦妮與克萊德》的成功帶出了一批以匪徒為主角的電影,喬治·羅伊·希爾導演的《虎豹小霸王》無疑是其中最成功的。《虎豹小霸王》同樣取材自真人真事,講述火車劫匪頭目布奇·卡西迪、他的搭檔神槍手日舞小子和卡西迪的女友埃特逃亡的故事。保羅·紐曼、羅伯特·雷德福、凱薩琳·羅斯的表演是影片的一大看點。

《窮山惡水》 (1973)
《窮山惡水》根據1958年轟動美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改編而成。25歲的垃圾工霍利與15歲的少女基特相戀,因為遭到基特父親的反對,霍利一怒之下殺了他,並帶著基特逃到原始森林。隨後,霍利又將趕來追捕他們的人殘忍地殺害,最後兩人被警方抓獲,霍利被處決。由於影片拍攝完成時,基特尚在人世,因此影片中的人物採用了化名。

《天生殺人狂》 (1994)
米基與女友馬洛里從小生活在暴力橫行的家庭,兩人在殺死馬洛里的父母后,開始亡命天涯。隨著電視台的連續報導和媒體的炒作,他們兩人的形象從殺人犯變成了青少年的偶像。最後,米基利用電視台到監獄採訪,引發暴動,和馬洛里成功逃脫。影片由昆廷·塔倫蒂諾編劇,奧利弗·斯通執導。

相關詞條

新好萊塢 新浪潮電影 公路片 奧斯卡獎

走進西方文藝

西方文藝在世界文藝中占據著重要而且顯著的地位,可以說,是西方文藝塑造了當今世界文藝的主流。西方文藝中的瑰寶璨若星漢,有著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等塑造了西方人性格的煌煌著作,也有新電影、立體主義繪畫等震撼了人們傳統藝術觀的作品。了解西方文藝,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