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做人做事的取捨藝術》

《進退·做人做事的取捨藝術》

《進退·做人做事的取捨藝術》告訴我們懂取捨,知進退,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不平凡的一生。進退之間,彰顯人生智慧,怎樣進,怎樣退,這是一種手段;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這是一種分寸,進退是一種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無論是在官場上、職場上、商場上、情場上……我們都需要明白進退之道。知進退之術,可化險為夷;懂進退之道,則終身無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生固然需要進步、進取、進入、進發……但很多時候。我們還需要學會“退”。進和退如陰陽之行。是隨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的。退中有進,進中含退。退時當思進,進時當思退。進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地高歌猛進,而要為自己想一想退步的餘地;退的時候,我們也不能畏怯地一退到底,而是以退為進,為自己留下再次前進的“橋頭堡”。就像電影《南征北戰》里的那句經典台詞說的:“我們今天的撤退,就是為了明天能夠大踏步地前進。”懂取捨,知進退,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不平凡的一生。

目錄

第一章 進退之間的哲學原理1.進退與《易經》的陰陽學說2.進退與《韓非子》的直面人生3.進退與《孫子兵法》的利害觀4.進退與《道德經》的辯證法5.進退與儒家的中庸之道6.進退與佛家因果報應之說第二章 進退是利益的爭讓1.是爭還是讓,這是個問題2.坦然面對,不爭是爭3.能讓人處且讓人4.無爭才能無禍5.爭得有能力,讓得有風度第三章 進退是實力的博弈1.實力的強弱決定著進退2.強弱都有自己的不足3.智者能將弱勢變為強勢4.日中則移月滿則虧5.自滿者敗,自矜者愚6.不露鋒芒,韜光養晦第四章 明得失方能知進退1.人生的得失之間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3.吃虧是福,吃小虧是大福4.吃虧也是一門學問5.莫為名利遮望眼6.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第五章 知人心才能懂進退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能洞悉人心才是真的聰明3.人性的本質都是相通的4.好話說盡的人,會把壞事做絕5.日久見人心,患難見真情6.一定要記得人心是會變的第六章 抓住最佳的進退時機1.行動要看時機2.機不可失,時不再來3.當斷不斷,反受其亂4.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5.等待機會不如創造機會6.見機而作,還要隨機應變第七章 把握微妙的進退分寸1.禍從口出,謹言慎行2.慎終如始,則無敗事3.見好就收,過猶不及4.功遂身退,天之道也5.審時度勢才能恰到好處6.權衡利弊之後再作決定第八章 掌握巧妙的進退手段1.兵貴神速,以快取勝2.群策群力,集思廣益3.聲東擊西,出其不意4.以迂為直,曲線求利5.將計就計,順勢而為6.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第九章 順逆無常。進退有度1.人生潮起潮落,堅持才有精彩2.逆境困難多,卻能成大功3.身處逆境要沉得住氣4.逆境之中要保存好實力5.得勢之後別得意6.為人之道容忍為上第十章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1.有耕耘才能有收穫2.行動比什麼都重要3.向著既定目標不斷邁進4.人生應當矢志不渝5.愛拼的人才會贏6.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第十一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1.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2.輸得起的人也能贏得起3.失敗中隱藏著成功的契機4.應該放棄時,要勇於服輸5.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6.不以成敗論英雄第十二章 進退兩難時的抉擇1.量力而行非常重要2.捨得小利,著眼未來3.靜觀其變,適時而動4.不能破罐子破摔5。何妨以不了了之6.別忘了給自己留一條退路第十三章 知變通才能進退自如1.要進退必先觀大局2.不要一條道走到黑3.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4.打破思維定勢才能巧妙做人、做事5.進時思退,退時思進6.靈活處世不吃虧第十四章 相互促進,花花轎子人抬人1.一個好漢三個幫2.大樹底下好乘涼3.幫助人是最有益的投資4.在合適的時候幫助人5.多行義舉,慎用人情6.與人合作,追求雙贏第十五章 堅守道義,有所為有所不為1.多行不義必自斃2.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3.義字面前不後退4.有所為有所不為5.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6.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

前言

《左傳》中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其實,知所進退,何止是“軍之善政”,在官場、商場、職場、情場……在幾乎一切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知所進退。進是-種積極的心態,我們的人生,固然需要進步、進取、進入、進發……但退,也未必就是消極的。“箭欲遠發,必彎強弓”,“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就像電影《南征北戰》里的那句經典台詞說的那樣:“我們今天的撤退,就是為了明天能夠大踏步地前進。”知進退,需先明得失、懂取捨,在利益、面子、情感、位階上,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被一葉障目,以致看不見整個森林;要有一顆平常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要學會迂迴退讓,也要學會不屈不撓,退一步固然海闊天空,進一步也可能撥雲見日、豁然開朗。進和退如陰陽之行,是隨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的。退中有進,進中含退。退時當思進,進時當思退。進取時,不能一味地高歌猛進,要為自己留下退步的餘地;而在退卻時,也不能畏怯地一退到底,要為自己留下再次前進的“橋頭堡”。一切都在於把握進退之間的“度”。孔子在《淪語》中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裡所說的“中行”就是中庸。它是一種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它的兩端就是“狂”與“狷”。“狂”和“狷”一樣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狂者易過之,狷者易不及。過之則容易冒進,膽大妄為;不及則容易退縮,無所作為。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進退之間的哲學原理1.進退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東漢學者許慎在僦文解字》中解釋說:“進,登也;退,卻也。”進是向前或向上移動、發展的意思;退則是向後或者向下的意思。進退不僅表示兩種相對的運動,還是兩種相對的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易經》是我國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相互對立又統一的元素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易經》陰陽,大約相當於當今哲學中的矛盾概念,具有陰陽互根、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的特點。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進與退的關係。進為陽,退為陰,而沒有進也就沒有所謂的退。進與退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這就是進退的陰陽對立與互根。意思是無論我們說進還是退,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了進的說法,也就沒有了退的說法;沒有退的說法,也就沒有了進的說法。比如我們說某某人有上進心,是相對有人不肯上進來說的。陰陽消長是陰陽雙方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永恆地運動變化著,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在變化中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平衡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體現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就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進與退的角度來看,如果前進時容易,就會因為走得遠、爬得高,而到後退時就會很困難。俗話說“登高必跌重”,就是這個道理。陰陽轉化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具體表現在進退的關係上,就是因為進取或者退卻時沒有節制,反而讓事情出現相反的現象。上面這些,就是針對進與退的關係,在《易經》陰陽的基礎上,做了一些簡單的探討。人的一生要面對許多難題,採取不同態度和應對方法,效果也是不同的。處置得當便能進退自如、輕鬆獲勝;處置失當便是進退兩難、禍福不測。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無非是選擇是進還是退的區別。如果在應該“進”時,卻選擇了“退”,那么成功的機會也就遠去了;當到了應該“退”時,卻選擇了“進”,那么失敗也就不遠了。只有掌握了進退的學問,才能掌握成功的秘訣。2.進退與《韓非子》的直面人生人們常說:“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然而人們卻很少去思考,現實為什麼是殘酷的。事實上原因很簡單,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完全離開他人而獨自生存。人要生存,就得與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係;他要更好地生存,就得與更多的人發生關係。而韓非子告訴人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利害和算計。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都是從個人利害關係的角度,去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韓非子》一書中記載了一些寓言故事,其中有個故事說:有兩個人,一個賣馬車,一個賣棺材。賣馬車的人天天祈禱說:“我願天下的人都升官發財。”而賣棺材的人則祈禱說:“我願天下人早點死掉。”我們看了也許會覺得那個賣棺材的人太過分,而賣馬車的人才是好人。事實是這樣嗎?不是的!是因為只有人們有錢了,才會去買馬車;而有人死了,棺材才能賣出去,這兩個人都只是為自己的利益算計而已。外人靠不住,親人與朋友總是可靠的吧。韓非子也認為不一定。他說:衛國有一對夫婦,天天晚上都做祈禱,妻子禱告說:“老天保佑我們,讓我們每天都能賺一百個錢。”丈夫不解地問:“為什麼只要這么一點?”妻子回答說:“錢多以後,你就要去娶小老婆了。”這位看起來說話可笑的妻子,卻在看似荒唐的話中,道出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古人說:“富易妻,貴易友。”在生活中,很多的人都是富有了就另娶年輕漂亮的妻子,身份顯貴了就跟身份同樣顯貴的交朋友,貧賤的老朋友也就慢慢疏遠了。就連父母子女之間,同樣也是“用算計之心相待的”。父母從小對孩子不好,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會怨恨父母。到了父母年老的時候,孩子也就不太理會父母的事,而父母也會因此而怨恨孩子。那些有錢有勢力的人家,兄弟、夫妻、父子之間為了爭奪權勢,那種互相殘殺是我們普通老百姓都想像不出來的。一向有著明君之稱的李世民,就曾經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更不要說別的人了。而且韓非認為像兄弟、夫妻與兒子要謀害這個當家的人是很方便的,吃飯的時候往他的碗裡加點毒藥,這樣就行了。所以韓非子說:“兄弟、夫妻、孩子這些最親的人都不能相信。”雖然韓非子的這些話,聽起來非常難聽,但是他直面慘澹的人生,把蒙在人際關係上面的那一層面紗,毫不留情地撕開了,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當中醜陋和醜惡的那一面,足以讓人心驚目日戰,有著驚心動魄的效果。當然,歷史上也有特例。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丈夫去世了,她一直鬱鬱寡歡。於是劉秀打算給她找一個中意的丈夫。湖陽公主相中了才識俱佳、一表人才的宋弘。可宋弘已經有老婆了,於是劉秀想了一個辦法。這天,劉秀召見宋弘,他們先談了一些別的事情,然後劉秀婉轉地說:“有一句俗話,‘貴易友,富易妻’,這不是人之常情嗎?”宋弘聽皇帝這樣一問,已經猜出是怎么回事了。他回答說:“臣也聽說過這樣的諺語:‘貧賤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難道不也是人之常情嗎?”劉秀於是跟姐姐說:“這事不行呀!”湖陽公主雖然感到很遺憾,但也無可奈何。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明白這個道理。才能理解為什麼要“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了。3.進退與《孫子兵法》的利害觀《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作者孫武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武認為明智的將帥在考慮問題時,總是會兼顧到事情有利的和不利的兩個方面。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了有可能不利的因素,事情就可以順利地按計畫進行;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了可能有利的因素,禍患也就可能避免了。例如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初,強大的蘇軍損失十分慘重,對此世人疑惑不解。當時的蘇聯擁有強大的情治單位。然而當他們報告說,德國正在謀劃大舉進攻蘇聯時,史達林卻不相信情報人員的話。當然他的這種不信任也是有道理的:情報人員們幾個月前就一直在報告德國要入侵蘇聯,但每一次警告都沒有得到證實。4月3日,英國首相邱吉爾也送給史達林一份秘密情報,他提醒史達林德國即將入侵蘇聯。然而史達林也不相信邱吉爾,因為過去的20多年來,邱吉爾一直是一個立場堅定的反共分子,史達林同樣也懷疑來自其他西方國家的警告。與此同時,其他的一份份情報被送到史達林的辦公桌上,這些情報都聲稱:“德國即將入侵蘇聯。”潛伏在德國空軍司令部的蘇聯情報人員也發來這樣一份情報。在收到這份情報後,史達林依舊不相信,但是每天報告德軍在蘇德邊境的行為異常的不僅是這些情報員,蘇聯紅軍的邊防部隊也有類似的報告,因為德軍飛機經常侵犯蘇聯的領空。史達林聽到這類訊息時,有時他會生氣,有時也勉強裝出一副冷靜的姿態。他說:“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不會愚蠢到要在東西兩線作戰。在一戰中,德國人就是這樣被扭斷了脖子,希特勒才不會冒這個險。”當然,作為政治家的史達林也感覺到,他和希特勒終究會有一戰,現在誰能首先集結足夠的兵力,誰就一定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然而這只是史達林在戰爭開始前的幾個星期才想到的,而在長達數月的時間裡,他都在猶豫不決。史達林不相信德國即將入侵蘇聯,那么德國有入侵蘇聯的必要和理由嗎?當然有。當時歐洲的格局是:法國已經戰敗,西歐大批的國家歸附於德國,除了英國和蘇聯之外,歐洲已經沒有其他能夠反對德國的勢力了。當然還有當時意識形態的對立,希特勒是十分痛恨社會主義國家的。雖然先前希特勒為了不致兩面受敵,在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卻趁德軍橫掃西歐無暇東顧之際,在占領波蘭東部領土後,又相繼占領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其他有油田的地方。蘇聯的這些行動對德國在波羅的海的利益和石油的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希特勒當然不能對此置若罔聞。希特勒對德軍首腦們說:“必須消滅蘇聯,而且越快越好。”後來他又對手下的高級將領們說:“史達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蘇聯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我們必須要使它屈服。”後來,史達林也感覺到,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了。出於對邊境地區空軍安全的擔憂,他下令在7月20日前,所有的飛機都要塗上暗淡的偽裝顏色,跑道也要偽裝起來。然而未等史達林制訂好作戰的計畫,希特勒就已經動手。1941年6月22日,德軍快速出擊,幾百架蘇聯飛機被炸毀。在此後的戰爭中,史達林當初的猶豫不僅讓蘇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讓蘇聯整個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雜於利害”是決策者必須把握的基本原則。然而史達林在二戰的初期,卻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他曾經損害了德國的利益,竟然還想不到德國會因此報復他,反而去相信希特勒這個戰爭狂魔的一時退讓。當然現實中各種矛盾環環相扣,彼此力量犬牙交錯,利害關係可以說是“說不清、道不明”。然而即使是在局勢未明朗之時,也要有應付兩種可能的打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