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搖晃的中國》

《辛亥:搖晃的中國》

《辛亥:搖晃的中國》,作者張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1月1日出版。其主要講述1911年,歲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槍響,將一個疲態盡露的老大帝國搖晃得如泰山之崩。和化繁為簡,以老辣筆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國大班底,追蹤這場中國內部的革命,呈現革命的創世記與諸神譜,講述對我們有特殊價值的一種重要真相。尚武中國,叢林之爭,槍桿與筆桿,暗殺與炸彈,造反與經濟,革命與保皇,立憲與新政,科舉與學堂,里里外外,再現原態。 真相,總在歷史最深處。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張鳴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03247

出版時間:2011-01-01

版次:1

頁數:344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歷史>中國史

內容簡介

《辛亥:搖晃的中國》《辛亥:搖晃的中國》

一場低烈度的革命,一個大變局的中國。
1911年,歲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槍響,將一個疲態盡露的老大帝國搖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在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沒有君王的政治,在亞洲,第一次有了參眾兩院的民主共和國
百年激盪,回望辛亥。大革命,過場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歷史的燦爛群星。都督的樣兒,黨人的棒兒,名士的案兒,俠客的范兒,八旗的槍兒,新軍的彈兒,幫會的堂兒,暗殺團的膽兒……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發揮得好與孬,都在改變著歷史。其中惆悵低回與一拍三嘆,直追三國與先秦。
本書化繁為簡,以老辣筆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國大班底,追蹤這場中國內部的革命,呈現革命的創世記與諸神譜,講述對我們有特殊價值的一種重要真相。尚武中國,叢林之爭,槍桿與筆桿,暗殺與炸彈,造反與經濟,革命與保皇,立憲與新政,科舉與學堂,里里外外,再現原態。
真相,總在歷史最深處。

一段精彩不輸三國的歷史!百年中國,回望辛亥——農民:不許革命;學生:學堂不能碰;女人:戰爭不讓女性走開;幫會:趕個革命的熱鬧;陝西: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東:藝人活演“打登州”;浙江:咱們商人有力量;江西:假印章、破機槍和大都督;湖南:白條兒封官記……去臉譜化的歷史,檢討國民複雜人性;講細節性的故事,重尋百年變局源頭。革命者、立憲派、保皇黨、投機客,虛虛實實,停停漲漲,教科書上呆板的人被這些瑣碎撐起來,就有血有肉,活了。

作者簡介

張鳴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長於北大荒。出生趕上鳴放,故曰:鳴。年幼時最大的理想是做圖書管理員,好每天有書看。及長,幻想當作家,變成文學青年。一輩子養過豬,做過獸醫,大學學的是農業機械,最後誤打誤撞,成了大學教歷史的老師,眾人眼中的學者。
一生碰壁無數,頭撞南牆不回頭,不是牆破,就是我亡。由幼及長,從黑板報算起,寫過的文字無數,黑板報都擦了,小說都燒了,所謂的學術文字和隨筆評論,留下來的比較多,有些變成鉛字,好像有十幾本了,均遺憾多多。平時寫點時評。年過五十,沒有長進,再活五十年也許能好些。
著有《直截了當的獨白》《歷史的壞脾氣》《歷史的底稿》《北洋裂變》等作品。其中《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獲得2010南方閱讀盛典最受讀者關注年度圖書(非文學類),並列入中國國家圖書館給高級幹部的重點推薦書目。

媒體評論

易中天:張鳴的文章是我一向喜歡的──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王學泰:張鳴的文章很好讀,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關心社會現實問題,很有見地。張鳴很多很小的文章,但揭示的問題卻很深刻。看他的書,可以使我開拓心胸,開拓眼界。
李零:讀張鳴的文章既可以作輕鬆的享受,也可以從裡面學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識,可以說是讀史的捷徑。
丁東:我覺得在大學裡張鳴是比較稀有的教授,民國時像他這樣的教授並不稀有,在當今大學裡,卻是太缺也太少了。
秦暉:張鳴用材料和邏輯把很多問題講得很清楚,事實和邏輯結合起來就可以說清楚很多問題,是很有說服力的。
陳丹青:我們能不能找到真的歷史?現在有學者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你們知道的這些事情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張鳴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吳思:看透槍桿子,了解鋤把子,張鳴抓住了這兩個要點,中國歷史的真相就能說個八九不離十了。我對他的理解,有時候也經常是我對我自己的理解。
徐慶全:幸運的是總有一些歷史書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告訴我們怎樣認識社會,怎么從歷史出發來認識現在的社會,張鳴的書也罷,吳思的書也罷,李零的書也罷,意義就在這。
解璽璋:我覺得張鳴老師很好打交道,我們很歡迎像張鳴老師這樣的學者給我們報紙和雜誌撰稿。我覺得學者應該和媒體有這樣互動的關係。
梁文道:張鳴寫史的方法像唐德剛,他的文筆是恣肆汪洋的、帶評夾敘的,非常好。

精彩書摘

芝麻開門
武昌起義的成功,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有些偶然性。首先起義的爆發,就有些巧合的感覺。如果不是革命黨機關暴露,黨人領袖逃的逃,死的死,黨人名冊落在了湖廣總督瑞澂手裡,傳說他老人家要按圖索驥拿人,加上瑞澂當場處死三個革命黨,更加落實了"鎮壓"的傳聞,等於幫革命黨做了最好的動員,起義能否如此激憤地一哄而起,有那么多新軍參與,還真不好說。起義成功之後,處於"四戰"之地的武漢,居然半個月左右沒有遭致清軍的反撲和圍攻,給各地的"別有用心者"以極大的鼓舞,給了他們機會,到了北洋軍大兵壓境的時候,各地紛紛獨立,噩耗頻傳,即便北洋軍拿下了武漢三鎮中的兩鎮,也無奈大勢已去。接掌清朝大權的袁世凱,出於利害計算,也只能跟革命黨談條件,出賣自己的東家了。
武昌起義之前,之所以革命黨人不看好武漢,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武漢屬於四戰之地,起義發動,即使成功,也易於遭致四面圍攻,堅持不下來。沒想到,這箇中心開花的起義,不僅守住了,而且最大限度地把革命輻射開來,一舉大獲成功。其中除了滿人親貴自毀長城,漢人官僚不樂幫忙的原因之外,很大的一個因素,是革命黨人意外地撞上了一個有錢有槍的寶庫,喊了一嗓子“芝麻開門”,門就真的開了。
當時武漢的新軍,一共一鎮一混成協,總計一萬一千多人,巡防營不多,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起義前,大約兩個標 [團]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 [其中兩個營在宜昌]。剩下的部隊,不到萬人。起義爆發,有五個營和兩標 [團]--一個騎兵團和一個旗人組成的團沒有回響起義,而起義部隊,不過兩千餘人,加上後來加入的陸軍國小的學生和零散的士兵,當事人回憶說有四千人,但實際上大約也就不到三千人。只是,起義軍比較兇悍,未回響起義的部隊,不是被消滅 [旗人團],就在跟著鎮統制 [師長]張彪做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之後,自己散掉了,並沒有對起義軍構成威脅。但是,武漢這么大,僅憑著三千人,要想守住,幾乎是不可能的。按情勢勢必要擴軍,擴軍就得有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