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拉拉自小由聾啞雙親撫養長大,某次聖誕節家庭聚會中,她遇見了擅長爵士黑管的姑姑克拉麗莎,並在姑姑的啟蒙下開始學習黑管。馬丁眼見妹妹與自己的女兒情誼漸深,心中卻充滿疑慮,因馬丁自小與克拉麗莎不合。十年後,拉拉優異的表現讓教師建議她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為了培育拉拉,克拉麗莎希望拉拉搬到柏林同住,也為拉拉在當地音樂學校註冊。拉拉瞞著父母,但這場風暴卻在家族聚會中引爆。拉拉不顧一切,搬到柏林和姑姑與姑父葛瑞格同住,並準備音樂學校的入學考試。不幸母親過世,拉拉回家奔喪後體認到自己對父親的責任,卻也因而倍感沮喪。一場激烈爭吵後,拉拉決定永遠離開這個家,回到了柏林。在拉拉入學考試當天,父親出其不意地出現,用手語告訴拉拉,“聽”和“了解”是不同的。就在這一刻,拉拉和父親尋找著彼此世界的交集。
德國少女拉拉的雙親都是聾啞人士,她是家中惟一能聽能說的人,從小就是父母與外界溝通的橋樑,甚至翻譯教師的話和電視劇給父母聽。擅長爵士黑管的姑姑發現拉拉有音樂天份,鼓勵她搬到柏林同住,並在當地音樂學校上課。拉拉的父母覺得悵然若失,跟女兒之間產生了異常微妙的感情矛盾。
故事發生在德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名叫拉拉的女孩從小由失聰的父母撫養長大。拉拉和父親間一直繼續著一個猜聲音的小遊戲,如日出的聲音和下雪的聲音。拉拉唯一能夠和人正常交流的時刻,就是在學校上課的那段時間。在父母無聲的關愛下,拉拉成長著,直至她開始學習黑管。對音樂有著敏銳觸覺的她突然發現生活應該是如此美妙多姿,於是,異樣的情緒在她心中滋長著。慈祥的父親開始感覺到危機,他發現音樂似乎要把女兒從他身邊奪走,於是採取種種措施阻止拉拉學習音樂。如何處理好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以及繼續自己的音樂夢想,拉拉麵臨著她人生中第一個兩難抉擇……
幕後花絮
TOP幕後製作:
這一部描述聾啞家庭倫理親情的電影拍得冷靜而細膩,有一種寧靜的美,題材沉重卻有不少的幽默筆觸,效果相當動人,人物刻畫是出彩點,但故事到最後有點疲軟。其中父女二人在窗前傾聽“下雪的聲音”一幕,和父親最後出其不意地出現觀看女兒第一次登台,並且用手語告訴拉拉“他聽到了音樂聲”的壓軸高潮都令人難忘。發布者:Mtime (2006-03-31 17:42:07)
TOP花絮:
·分別飾演拉拉童年及少女時期的兩位演員,為了演好拉拉都拜師學習手語和黑管。
·為求影片的精準度,製片公司在拍片過程中,一直與許多聾啞組織及“演藝界殘障人士讀書會”密切合作。導演林克回憶拍片過程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影片最美的一刻是在教堂拍攝聾啞人的禮拜。我們請聾啞人士帶著朋友一起來拍攝這個鏡頭,很多人也成為臨時演員。看到聾啞人士一起以手語‘唱出’聖歌,真是令人非常感動。”
·影片使用了德語片中少見的旁白。
·影片在柏林上映期間,劇終的字幕出現在銀幕上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長達五分鐘。
媒體報導
在1997年的奧斯卡評選中,德國影片《超越寂靜》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提名,這是德國女導演卡羅琳·林克的處女作。故事發生在德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名叫拉拉的女孩從小由失聰的父母撫養長大。拉拉和父親間一直繼續著一個猜聲音的小遊戲,如日出的聲音和下雪的聲音。拉拉唯一能夠和人正常交流的時刻,就是在學校上課的那段時間。在父母無聲的關愛下,拉拉成長著,直至她開始學習黑管。對音樂有著敏銳觸覺的她突然發現生活應該是如此美妙多姿,於是,異樣的情緒在她心中滋長著。慈祥的父親開始感覺到危機,他發現音樂似乎要把女兒從他身邊奪走,於是採取種種措施阻止拉拉學習音樂。如何處理好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以及繼續自己的音樂夢想,拉拉麵臨著她人生中第一個兩難抉擇……這是一個看似陳腐無奇的題材,但林克卻用她獨特的影像和出色的演員陣容使其顯得尤為真實、動人。她不遺餘力地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打動觀眾。“講一個故事,不僅盡視聽之娛,還要觸摸靈魂”,這是林克的信條。因此,雖然片中沒有過多的語言,但情節流暢且質樸感人,在柏林上映期間,劇終的字幕出現在銀幕上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長達五分鐘。
追溯到影片《超越寂靜》的籌備期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分飾拉拉童年及少女時期的兩位演員,為扮演拉拉都拜師學習手語和黑管。為求影片的精準度,製片公司在拍片過程中,一直與許多聾啞組織及“演藝界殘障人士讀書會”密切合作。導演林克回憶拍片過程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影片最美的一刻是在教堂拍攝聾啞人的禮拜。我們請聾啞人士帶著朋友一起來拍攝這個鏡頭,很多人也成為臨時演員。看到聾啞人士一起以手語‘唱出’聖歌,真是令人非常感動。”
可以說,畢業於慕尼黑影劇學院的林克製作了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這位32歲的導演,以冷靜細膩的手法處理劇中的情感,卻又不濫情。包括演員表現、配樂在內,它的每一部份都處理得十分精準,巧妙感性。
林克的成功之處還在於純熟精準地處理殘障人士的故事,以連串詩歌般的場景,讓觀眾理解聾啞人士不易為人體會的困境。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聾啞父母的殘障,反而以饒富趣味又感人至深的方式,描述女兒拉拉是父母唯一的依靠,因難以離開家庭,追求自己的生活。林克總是能讓觀眾沉浸在歡笑與眼淚中,卻從不會懷疑其中表達的感情是經過審慎鋪排的。
精彩劇照
相關評論
影片有一段是在呈現一位聽障教室的老師如何讓聽障小朋友“聽”音樂的情節。耳朵失去了聽的能力,並不代表無法去體會音樂的美好,這位老師的方法令人動容,那是一種用身體去感受聲音的韻律和節拍的方式,小朋友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看著他們也隨著節奏起舞,仿佛失去了聽覺和語言能力不再那么令人悲傷,相反的,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聽世界、感受世界的律動更是另一番滋味。
除非身歷其境,否則身為正常人的我們,可能很難感同身受的去體會劇中女主角拉拉身為一位聽覺正常的孩子卻有著聾
啞父母的心情。但是,導演不僅讓我們看到聾啞家庭的生活狀況,也同時讓我們看到了每一個家庭里都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子女和父母之間不良的溝通。拉拉的音樂路,走的孤獨和掙扎。面對父親的強力反對,拉拉心裡的拉鋸戰始終沒法平息。而拉拉的父親強烈反對她學習音樂的原因,只是因為他的自卑,但如果忽略此點,拉拉的父親其實就像現代的很多父母,總是代替自己的孩子做選擇,讓自己的孩子走父母認為好走的路,循著父母安排的目標前進。更甚者,有些父母把自己以前達不到的目標或是不能完成的夢想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完成或達成父母以前的夢想;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做父母的所能做的,只有從旁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單方面的要求,卻忽略了傾聽孩子的聲音,做雙方面的溝通。就像拉拉的母親說的:“嘗試去聽、去理解,她雖然是我們的女兒,但是不屬於我們。”
同時,導演也在流暢的劇情鋪陳中,簡單而自然的讓我們看到了一般聾啞家庭的生活,讓我們走入聾啞人士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還有他們內心的害怕恐懼。這些所謂弱勢族群的生活,都是平常我們容易忽略或者說是忽視的。我們在這部片中對他們有了些微的了解,以後,當我們遇到聾啞人士時,我們或許就可以將心比心的和他們相處。
此劇的最後,因為對姐姐的思念,拉拉九歲的小妹獨自離家跑到柏林找姐姐,這是姐妹之情;因為心疼侄女,姑姑願意放下成見,和拉拉的父親也就是自己的哥哥長談,這是姑侄之情;而若不是彼此心中都還有情,姑姑和拉拉的父親又如何能在數十年後化解歧見,達成合解呢,這是兄妹之情;因為母親的過世,拉拉想起母親生前對她的支持和鼓勵而下定決心追求目標達成理想,這是母女之情……這些愛,綿密的交織成一張強而有力的網,溫暖的包圍著拉拉,讓她可以勇敢堅強的面對往後的困難,完成自己的夢想,也更豐富了她的音樂。愛的力量,是永無邊界的,就像父親最後對拉拉說的:“我終於知道你的音樂是什麼了。”因為愛,拉拉的父親從心裡感受到了拉拉的音樂…
影片評價
《走出寂靜》的籌備期間相當長。分飾拉拉童年及少女時期怠特蕾碧和塔絲特,為扮演拉拉都拜師學習手語和黑管。為求影片的精準度,製片公司在拍片過程中,一直與許多聾啞組織及“演藝界殘障人士讀書會”密切合作。佛柏克回憶拍片過程:“最美的一刻是在教堂拍攝聾啞人的禮拜。我們請聾啞人士帶著朋友一起來拍攝這個鏡頭,很多人也成為臨時演員。看到聾啞人士一起以手語‘唱出’聖歌,真是令人非常感動。”
《走出寂靜》是一部絕全的德國影片。琳克以感性的情調、佳妙的鏡頭以及傑出的演員,製作出一個關於家庭問題的故事。畢業於幕尼黑影劇學院的琳克,製作了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這位三十二歲的導演,以冷靜細膩的手法處理劇中的情感,卻又不落濫情。
《走出寂靜》是少見製造高票房的影片。這是一部深入家庭情境的影片,是至今最傑出的德國影片。
這部感人影片的每一部份都處理得十分精準,巧妙感性,演員表現傑出,包括配樂在內,是第十四屆慕尼黑影展德國影片中的佼佼者。本片不強調聾啞父母的殘障,反而以饒富趣味又感人至深的方式,描述女兒拉拉是父母唯一的依靠,因難以離開家庭,追求自己的生活。琳克總是能讓觀眾沈浸在歡笑與眼淚中,卻從不會懷疑其中表達的感情是經過審慎鋪排的。琳克透過《走出寂靜》,再度證明她傲人的能力,讓觀眾在兩小時內中為她的影片如痴如醉。
獲獎紀錄
東京國際影展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
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芝加哥影展金徽章獎
溫哥華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