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江華長老》

《贈江華長老》作者柳宗還包括正文注釋譯文。

作者

柳宗元

詩詞正文

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
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一飯不願餘,跏趺便終夕。
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注釋

⑴長老:對寺廟住持或德高年長之僧的尊稱。

⑵機:關鍵、要點。

⑶舂(chōng 沖)陵:地名,在今湖南寧遠縣柏家坪。

⑷屨(jù 具):用麻、葛等製成的鞋。

⑸跏趺(jīa fū 加夫):佛教徒結跏趺坐的略稱,雙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

⑹偶:諧合。

譯文

老和尚精通釋氏道義,

整天默默不語而心神寧靜。

據說是去年離開舂陵,

沿著瀟水投奔零陵。

居室簡陋沒有侍者,

只有毛巾鞋子掛在壁屛。

用餐時一粒飯都不肯剩存,

飯後盤腿而坐直至太陽西沉。

窗外風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響,

井邊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適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場所,

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作品鑑賞

該詩是柳宗元寫給一位江華籍老和尚的贈詩。他是去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全詩描述了這樣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靜,沉於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簡樸,令人肅然起敬。全詩明白曉暢,內容單一。想必是詩人住龍興寺時,出入寺廟觀察有感後而寫。

全詩可分為三節,前四行是第一節,概括介紹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畫出了老和尚內外特點。中四行為第二節,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節儉的生活。後四行為第三節,寫庭院環境,襯托老和尚不凡的修養。全詩結構勻稱合理。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襯托手法。先寫老僧話少心靜,再寫居室空蕩,生活簡樸,環境天然,意在襯托“長老”內在的充實以及對佛道的精熟。在此詩第三節以生活環境的自然幽雅來襯托主人的涵養。另外,此詩所布的“虛白”,如長老的家世如何,緣何而投空門,乃至姓名法號等等,讀者都不得而知。詩人有意將此談化,恰恰突顯了中心內容,使“熟”字成為此詩的詩眼。把讀者的目光引向了長者對佛的熱情與虔誠,“長者”就像是為“佛”而生,為之痴迷,願為之傾盡生命的堅定執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贈詩答詩,一般都是寫給好友親朋的。像此詩這樣寫給既非親故、又無深交的一般僧侶,是少之又少。究其因,大致有二。一是柳宗元其人信仰佛教,他生長在具有習佛傳統的家庭。中唐時期佞佛一時成為朝野的風氣,被貶地永州,靠近禪宗活動中心法照盛地衡山;被貶時湖南禪宗也正是興盛之時,加之詩人多年居住在寺廟,被貶後心靈需要慰藉,感情也需寄託。在這樣的家庭、社會、居住環境以及心理需求下,很自然地就與佛教相濡以沫,水乳交融了。他熱情而誠摯地研究與宣揚佛學,以至成為中國士大夫佛教信徒的一種典型,代表了一代文人佛教理解的理論高度。習佛成為他南荒“繫囚” 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有關情節在《晨詣超師院讀禪經》中有具體的描述——“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這樣,柳宗元關注佛門僧侶便是情理中的事情。其二是長老崇佛達到了詩人心中的理想的境界:心無旁鶩,對物慾無所求,對佛理道義則孜孜以求,永不滿足。這大概正是初貶永州的詩人,為打發無聊慰籍寂寞所想達到的境界。總之,此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長老的敬仰與羨慕,同時也反映出詩人當時舊痛欲罷不能的心境。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保存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