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麥可·摩爾的新片《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與目前已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不無關係,也依然延續了諷刺和搞笑兼具的特點。摩爾將這部紀錄片定義為揭露“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盜竊案”,講述的是納稅人的錢是如何流入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從而揭示金融風暴的根源。

基本信息

簡介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是麥可·摩爾的第五部紀錄長片。摩爾的紀錄片生涯以1989年《羅傑和我》開始,在片中,他刻畫了通用汽車公司大幅裁員而全面衰敗,導致的他家鄉弗林特經濟的全面崩潰及大批民眾的流離失所。2002年的作品《科倫拜恩的保齡》以1998年震驚全美的校園槍擊事件,透視美國的槍枝問題。這部作品收穫了巨大成功,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以及坎城電影節55周年特別獎。2004年的作品《華氏911》將矛頭指向了布希政府,迎來更大的轟動,並且贏得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2004年的作品《華氏911》將矛頭指向了布希政府,引來更大的轟動,不僅贏得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還為他取得了1億美元的可觀票房收入。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於2009年10月2日在北美上映,這是美國批准向華爾街提供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畫的一周年零一日紀念。據報導,7000億美元救市計畫實施後,接受了政府大筆救市資金的各大銀行對於錢的用途和去向卻要么拒絕回答,要么不清不楚。換句話說,那些本來被指望用於拯救美國金融業、刺激美國經濟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原本應該用於拯救美國金融業和美國經濟的巨額資金,更有可能落入了華爾街金融高管們的口袋。影片選在這天上映,無疑是對實施這項計畫的美國政府和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幕後黑手們的諷刺。

電影公司顯然對影片的前景很有信心:麥可·摩爾在6部最高票房的紀錄片中已經占有3席,分別是《華氏911》、《醫療內幕》和《科倫拜恩的保齡》。

劇情簡介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劇照《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劇照

很多人都說,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只是一個披著電影人外套的政客而已,然後憑藉著將有爭議的話題製作成紀錄片的手段,來掩蓋他的政治目的……無論真相是什麼,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美國需要像摩爾這樣敢於說話的人。

正值摩爾的那部非常有創新主義精神的傑作《大亨與我》(Roger & Me)20周年紀念之際,他卻選擇再次偕同新作《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重新回到了這個充滿著爭議的浪尖上,對焦在了一個他從沒有放棄去檢驗的實質話題:因集團壟斷了美國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造成的災難性的可怕影響。只不過,摩爾這一次找到的"幕後黑手"要比通用汽車更加地有實力,"犯罪現場"也要比密西根州的弗林特市所占據的範圍更廣--從中部美洲到美國權力的聚集地華盛頓特區,再到位於曼哈頓的全球金融中心,摩爾的攝像機再度偷溜進一塊對於普通的美國人來說完全未知的領域裡。

結合了幽默詼諧和令人憤怒的暴行,摩爾借用這部紀錄片引申出來的是一個極其避諱的問題:應該用什麼來衡量美國對資本主義的深情呢?很多年以前,這樣的"愛"看起來還是如此地天真、清白,可是到了今天,所謂的"美國夢"卻更像是一個緊接著一個的噩夢,那么多家庭需要用他們的工作、房子和一生的積蓄來償還這一切。我們將會跟隨著摩爾的鏡頭,進入一些普通的美國家庭,見證了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徹底地顛覆的,他還來到華盛頓特區以及其他地方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和解釋……然後,摩爾發現,一切徵兆和跡象都與一段誤入歧途的愛情如此地相像,包括謊言、毀謗和背叛等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每天都有1萬4千人丟掉他們工作。

幕後花絮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劇照《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劇照

20年不曾解除過的疑問

曾憑藉《科倫拜恩的保齡》(Bowling for Columbine)獲得奧斯卡小金人的麥可·摩爾,後來又因為另外一部紀錄片《神經病人》(Sicko)而得到奧斯卡提名,如今他再次拿起攝像機,製作了這部《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將憤慨的情緒對準了美國正在遭受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在與20年前的那部電影處女作《大亨與我》的遙相呼應中完成的……摩爾重新回到類似於企業、工作機會和失業的話題當中,不僅交織出了經濟理論的複雜程度,就連緊急融資也是非常地多元化的。這一次,摩爾為人們展示出來的是一個非常完整且單獨的採訪內容,在經過了一系列相關的介紹之後,直搗整個美國所面對的最大危機,並進行了深刻的挖掘和探討。因為經濟問題而導致的困窘局面,讓美國的普通民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進退兩難的境地--要么等待最終的救贖,要么走入徹底的毀滅,摩爾說:"其實我也不知道結果是什麼,畢竟這樣的情況對於我來說已經偏離正常的軌道太遠了。我之所以製作這部影片,只是想以一種更加客觀的方式來講述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實而已,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現在還沒辦法做出判斷。"

在麥可·摩爾看來,偏離正常的軌道太遠,就等同於前面還有更糟糕的結果在等待著他,摩爾表示:"現在美國的一些城市正在經歷著巨大的經濟轉變,有的時候,越來越糟糕的局面反而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已經看到了一些好轉的跡象--也許新的領導班子,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然後製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這一回,麥可·摩爾以他那敏感的神經嗅覺,再一次發現了社會中的一些不同尋常的地方,並第一時間記錄了下來,摩爾說:"我們需要的是帶路者,我們需要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不是不切實際的口頭承諾……但是我很快就意識到,我們最缺的,也是同樣的東西--比如說20年前,以電影人的觀點出發,我覺得發展到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一大堆描寫開採、礦井的紀錄片,可是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我一部都沒有看到。"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連麥可·摩爾自己都解釋不清,他繼續說:"不只是紀錄片,包括其他領域,這方面的描寫也是非常地少的--可能電影本身就是為了大部分人服務的,太過小眾的話題是沒有市場的。說白了,仍然是金錢和利益在裡面作祟,也許我也該考慮考慮去關注一下更加廣泛的觀眾群體了,不過我在紀錄片的世界裡似乎要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想要製作像《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這樣一部完全圍繞著正在流行的焦點話題而專門拍攝的紀錄片,需要的是電影人良好的判斷能力,因為每一部影片都有著很長的拍攝周期,當時的流行趨勢,很可能到了上映的時候就已經變成過眼雲煙了,麥可·摩爾承認道:"這確實需要冒不小的風險,一邊安排好錄製工作,一邊仔細定奪形勢的走向……因為我所處理的一般都是一些關係到切身利益的大眾化問題,而不是某一個特殊的偶然事件,所以我不太擔心會出現'過時'的情況,即使這是紀錄片導演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挑戰。"

美國一直以來對資本主義過度的保護態度,反而激起了麥可·摩爾想要拍攝一部關注這方面話題的紀錄片的欲望,他表示:"你會從《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中發現,原來美國並不若一直宣揚的那般民主,很多詞語在官方的演講上向來都是被禁止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自然開始耐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了,所以我在影片中儘可能地使用這些'禁語'……結果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4個月之前,一切突然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社會又發展到了一個百無禁忌的時代,對於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巧合'。"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劇照《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劇照

遲早會發生的轉變

在麥可·摩爾的眼中,那些面向平民老百姓的政治演說,一直以來都是醜陋且讓人深惡痛絕的,不會因為政體的改變就出現本質的逆轉,摩爾說:"以種族主義舉例,其實種族鄙視一直存在著,這也是為什麼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總統會贏得這么大動靜的關注和憤怒情緒--這些我都會一併收錄到影片當中,有些事情,並不是閉口不談就不再存在了,那只是一種鴕鳥的行為而已。"

很多人都希望巴拉克·歐巴馬一走馬上任,美國的現狀就會立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事實證明,他們一個一個都會失望而歸,麥可·摩爾說:"因為在經歷了整整8年的掙扎之後,所有人都已筋疲力盡了,每一個人都希望有所變化,而且越快越好……但是我們現在都知道了事實的真相,我們已經得到了目前能夠找到的最優秀的人當總統了,歐巴馬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他出身於工人階級,我堅信他肯定能夠為我們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距離巴拉克·歐巴馬當上美國總統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所以麥可·摩爾一直深信,改變肯定會有,只是不可能來得那么快,摩爾表示:"因為在行使作為一位總統的權力之前,歐巴馬需要收拾的是一個非常大的爛攤子--那種感覺就好像是白人聯手製造了太多的混亂,卻找來一個黑人幫他們清理乾淨。這對於他來說,本來就是不公平的,至少在這一點上,我還是挺敬佩他的勇氣的。"

麥可·摩爾還認為,巴拉克·歐巴馬從一開始就犯下了一個錯誤,不應該以一種妥協的態度開始自己的總統任職,摩爾說:"這樣的折衷是要不得的,歐巴馬應該嚴明自己的態度,想要什麼,就是什麼,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要知道,沒有人會對已經得到的東西感到興奮的,這是恆久不變的真理。"

其實麥可·摩爾每製作一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情緒不僅僅是憤怒,裡面還蘊含著對當前的時局的期待,他也渴望著有一天,自己可以徹底地脫離這樣一個大環境,發現再也沒有讓他感到不憤的事情發生,摩爾說:"距離《大亨與我》已經過去整整20年的時間了,所以這部影片對於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且我不想重複同樣的事情,整天都在那裡思考,'下一個話題在哪裡?下一個壞人是誰?'所以我就想著要拍攝一部以經濟理論為基礎的紀錄片,然後儘可能讓裡面的內容充滿吸引力、刺激,帶點詛咒意味的同時,還具有最大限度的趣味性,感覺上就好像是在度過快樂的周末一樣……我真的為《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感到無比地自豪,我想對於一位電影人來說,找到一個話題並將它發展成一部優秀的影片,就足夠了。"

由於總是觸及那些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所以麥可·摩爾對自己的人身安全也生出了一些警惕之心,尤其是最近他的身邊又冒出了很多一看就是保鏢的黑衣人,外界更是開始了紛紛地猜測,摩爾解釋:"這一次完全是電影公司的主意,他們似乎感覺到了不知來自於何處的威脅,而保險公司也建議我最好請保鏢……事實上,我自己以前真的對類似的問題有過擔心,比如說我剛剛發表完在奧斯卡上的講話,還有在製作《華氏911》(Fahrenheit 9/11)期間,對於我來說,這些都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人們似乎都對戰爭如此地感興趣,於是我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異教徒'。"

麥可·摩爾關心的都是美國當前最具有時事意義的真相,在他的心中,很大部分美國民眾仍然生活在一種不明所以的狀態下,摩爾說:"每一個人都傾向於默默地等待,渴望著有一天能夠得到公開談論某些話題或某些事情的權利,即使有的時候真相就擺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已經感覺到有些東西正在向著可怕且錯誤的方向發展,但是他們仍然選擇心甘情願地隨波逐流。他們不斷地調整自己,接受了這種平庸的生活,然後找到了一個舒適的位置,就安家落戶在這裡……現在的大多數人選擇低調做人,但總有那么少數幾個人,要站出來喊出真話,不幸的是,我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位。我製作紀錄片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將一些不斷地湧進我的腦子裡的問題以一種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因為我知道我們的社會需要類似的坦白,絕對不是單純地因為電影人的身份,為了工作而工作。我想,如果沒有某種刺激性的推力,政客們是不可能主動地去改變任何事的,因為他們永遠與勇敢兩個字劃不上等號,對於他們來說,膽量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所以我非常願意去做那隻'出頭鳥'。"

影評

導演麥可·摩爾導演麥可·摩爾

這部紀錄片還代表著摩爾的電影事業邁上了一個全新的頂點,而且他也進行了展望,明確地說明了一個更有希望的未來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的……即使如此,摩爾是不會放棄為了得到最終的答案而不斷採取的訴求的,在他出類拔萃的製作電影的生涯中,他從沒有忘記這個問題:我們是誰?是什麼促成了我們現在的行為舉止、生活方式?

麥可·摩爾是這個時代的勇士,他敢於講別人不敢說的真話;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他又是一介莽夫,他揭露的所謂的真相不過是他一廂情願揭露的東西。次貸危機並沒有麥可·摩爾想像的那么簡單,資本主義,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好萊塢報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