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花》

《買花》

《買花》,唐詩名作,是白居易的作品,為《秦中吟》十首的最後一首,同時也是最出名的一首。此詩通過買花場面的描繪,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揭露深刻,諷刺辛辣,具有較深的社會意義。

詩詞原文

《買花》《買花》
《買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詩文解釋

京城暮春時節,來來往往的車馬喧鬧不已。人們都說這是牡丹開花的時節,呼朋引伴地上街買花去。花無貴賤,也無定價,視花枝的多少給予價錢。一百朵鮮艷的紅花價值二十五匹錦綢。上面張設帷幕遮蔽,周圍編起籬笆保護。給花枝灑上水,給株松封上泥,移植後花色依然很好。家家以弄花為習俗,人人執迷不悟。有一位老農偶然來到買花的地方。看著這一切,不禁低頭嘆息,可是他的嘆息無人理解。原來,一叢顏色濃艷的花,其價值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所出的賦稅額。
【詞語解釋】
戔戔:形容眾多。

詩文賞析

在農村青黃不接、農事繁忙之時,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皇親貴族們正在忙於買花,這些狂熱的買花者一擲千金、揮金如土。與此同時,卻有一位來自啼飢號寒的農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低頭長嘆。
詩人用強烈的、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閒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本質。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他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 。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誌。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