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歸宿: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

《財富的歸宿: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

本書作者蒐集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和珍貴的圖片,在書中評述了美國現代公益事業的歷史淵源、興起的社會背景及其特點,探討了基金會所代表的思想理念、基金會的動機和效果。書中列舉了20世紀初、中、後期約20家各種類型有代表性基金會的發展歷程、思想理念和運作方式。作者還集中論述了美國基金會與中國的關係,概述了近年來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狀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從卡耐基到洛克菲勒,從福特到凱洛格,從索羅斯到比爾與梅琳達·蓋茨,美國的各大基金會的影響進入了每一個美國人的生活當中。基金會在社區服務、教育、社會福利、科學研究、醫藥衛生以及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等多個領域,不但對美國社會有深刻影響,而且其影響遍及全世界。
隨著公益事業的發展,“公益”這個極具美國精神的詞,與財富、社會風氣、公眾觀念、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自助互幫精神一起,漸漸進入了國人所關注的視野。
本書系《散財之道: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述評》(2003)一書的第二版。

作者簡介

資中筠,女,1930年生於上海,原籍湖南,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方語文系。通英、法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所長,原《美國研究》主編。1996年底退休。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及學術活動。
學術著作:專著、合著與主編的主要有《追根溯源: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展:1945—1950》、《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風雲啟示錄》、《散財之道: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書評》,以及學術論文集《資中筠集》等等。
散文隨筆集結成書的有:《學海岸邊》(與陳樂民合集)、《錦瑟無端》、《讀書人的出世與人世》。
譯著:《公務員》、《浪蕩王孫》、《農民》(巴爾扎克,法):《啊,拓荒者》(薇拉·凱瑟著,美),《哲學的慰藉》(阿蘭·德波頓.英)。

媒體評論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討論集資、生財、創造財富,資中筠的這本書卻討論"散財之道",她發出了一個極其不同一般的聲音,這聲音提醒我們,除了發財致富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錢並不是一切,光有錢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別的,所以我們應該看一看資中筠寫的達本書。它討論的是一個使社會更趨於完美的公益性事業。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
本書視角獨特、內容豐富,是研究當代公益基金會的一面鏡子。
--黃浩明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本書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在探討構建所謂"市民社會"、如何充分利用政府和企業外的第三方即民間組織或類似的非政府組織(NGO)填平社會鴻溝的問題,希望中國借鑑美國的經驗,發展造福社會的公益事業。
--李犁原《公益時報》副社長

目錄

再版序
序言
第一部 歷史與概況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慈善公益事業源遠流長
第三章 現代基金會的興起與發展
第四章 基金會與政府的關係
第二部 各類基金會剪影
第五章 20世紀初期三大先驅
第六章 20世紀中後期的後起之秀
第七章 社區基金會
第八章 運作型基金會
第九章 國際工作
第十章 與中國的關係
第三部 思想動機與效果
第十一章 捐贈的動機與哲學理念
第十二章 客觀效果評估
後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附錄一 美國基金會百年大事記
附錄二 曾走訪與採訪過的部分基金會機構與人物

精彩書摘

2.董事會
與企業一樣,基金會的決策權力機構是董事會。最初一屆董事的產生多
半就是註冊人,也就是捐款人和他的家人或極少數親密朋友,通常包括一名
法律顧問和一名財務實際負責人。在章程中要先確定董事會人數和填補空位
的規則,以後再由歷屆董事會聘請新的董事。必要時,董事會也可以擴大人
數。董事會成員也可以兼部門或項目負責人。一般說來,初建時捐款人或其
家人在董事會中掌握實權較多,過了幾代以後,大的基金會的各部門實際負
責人與董事會日益分離,其中只有個別是董事會成員。董事會每年只開一次
或兩次會議聽取會長報告工作,批准下年預算以及作出一些重大決定。這種
運作方式與大公司差不多。不同的是,由於董事並非財產擁有者,多數是以
名氣和地位受聘,所以往往並不掌握基金會的實權,只是在法律上代表基金
會。像卡耐基、洛克菲勒、羅森瓦爾德、福特、凱特林等等都有這樣一個過
程。公司基金會大多數董事會的成員來自母公司,如果該基金會的工作與其
職工福利關係較大,則也有職工代表。但是有些公司基金會為取信於公眾,
避免被指責為借基金會之名變相為本公司謀福利,特別注意董事會中包括公
司以外人士,這種做法日益普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