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負薪行
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⑴。
更遭喪亂嫁不售⑵,一生抱恨長咨嗟。
土風坐男使女立⑶,應當門戶女出入⑷。
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⑸。
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並⑹。
筋力登危集市門⑺,死生射利兼鹽井⑻。
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⑼。
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⑽?
作品注釋
⑴半華,斑白。見得是老處女。四十五十,是說有的四十歲,有的五十歲。
⑵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⑶土風,當地風俗習慣。重男輕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統說一般婦女們,不專指未嫁的老處女。
⑷“應”一作“男”,“應當門戶”一作“應門當戶”。下即寫婦女出入操勞的事情。
⑸十猶八九,即十有八九,見得極普遍。應供給,供給一家生活及繳納苛捐雜稅。
⑹此以下四句,復承前處女而言。因未嫁,故猶結雙鬟(這是處女的標誌)。因窮,故野花山葉與銀釵並插。
⑺登危,是說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門,入市賣柴。
⑻死生射利,不顧死生的去掙點錢。負薪之外,又負鹽,所以說兼鹽井。杜甫在雲安詩:“負鹽出井此溪女。”(《十二月一日》)
⑼這兩句是同情的話。石根,猶山根。
⑽這兩句是代抱不平的話。是說她們的醜,乃由於生活的折磨,並非由於什麼地理環境,故抬出昭君作證。王嬙字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後嫁匈奴。歸州(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有昭君村。歸州與夔州接壤。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游雲安(今重慶市雲陽縣)到夔州(治今重慶市奉節縣),這首詩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後不久所作。把貧苦的勞動婦女作為題材並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典詩歌史上都是少見的。杜甫在夔州看到下層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和土風民俗,感慨萬千,寫下了姊妹篇《負薪行》和《最能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負薪行》寫夔州一帶的農村婦女的悲苦命運。由於戰亂,男丁稀少,許多婦女四五歲尚未嫁人,一生抱恨,心中常嘆;由於土風賤女貴男,婦女們要外出謀生掙錢,負薪換錢成為生活手段。詩人看到這些負薪農婦老來仍梳著未嫁女的髮型,除了負薪趕集還得販鹽謀利,一個個因困苦而容顏蒼老,外人常說這裡村婦奇醜,可是美人王昭君的故鄉就在這裡,可見正是離亂的時世和鄙陋土風及艱難生活造成了負薪女的悲劇命運。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
《負薪行》言夔州俗,坐男而立女,有四十、五十無夫家者。末云:“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
《杜臆》:
與下《最能行》俱因夔州風俗薄惡而發……又以“射利”忘其“死生”,而兼“鹽井”,形容婦人之苦極矣!然以“野花山葉”比於金釵,則當之者以為固然,不知其苦也。尤可悲也!
《義門讀書記》:
帶“負薪”(“野花山葉”句下)。顧“抱恨”(“面妝首飾”句下)。
《杜詩鏡銓》:
邵云:風土詩,須如此朴老。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