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論人生》2000年被美國公眾評選為最受喜愛的十本著作之一。培根在這本隨筆集中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文中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對人世的通透洞察、體現了作者的現實主義與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堪稱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體現。本書英漢對照。
1597年,培根發表了他的處女作《論人生》。此書是一本劃時代的名著,四百年來,它已被譯為幾乎所有的人類語言,其格言足以永為垂範。他在書中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論人生》](/img/f/483/nBnauM3X3MjN1YTM0gjM1YjNyITMzMjMzUjMwADMwAzMxAzL4I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培根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此書是培根多年反覆錘鍊、推敲、修改而成的精工之作。全書涉及到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文字簡明透徹,獨具匠心,將現實主義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滿了諳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學智慧與人生經驗的結晶。此書雖然篇幅不大,但卻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塊絕世瑰寶。四百年來這本書經久不衰,被譯成世界上的幾乎所有文字,一直是世界上所公認最受歡迎的好書和名著之一
本書不僅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而且有極高的審美與藝術價值,文中的不少思考與哲理,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仍不失為至理名言,而且也極具針對性。當然,在《論人生》的不少篇章中,也有一些篇章散發著機會主義、實用主義以及資產階級庸俗的市儈文化的氣息。
內涵
![《論人生》](/img/f/6af/nBnauM3XzYzMyEDO4gjM1YjNyITMzMjMzUjMwADMwAzMxAzL4I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培根的論說文是關於三個大題目的:(1)人與世界及人群的關係,(2)人與自己的關係,(3)人與上帝的關係。這三個題目並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培根的文章有的也可以同時歸入一類以上。但是這互有關聯的三大題目一分開之後,我們便可以對培根的文章分門別類,作一種比較有系統的研究了。
第一類最大。屬於這一類的文章其論題是人與他的物質環境及人與人的關係。這後一種就是構成社會的關係。代表這一類的文章有“論殖民”、“論父母與子女”、“論建築”、“論園庭”、“論請託”、“論司法”、“論辭令”、“論黨派”……等皆是也。
第二類的文章是以個人的自身為主題的,內容多是一個人的智力與道德的種種關係。代表這一類的文章是“論養生”、“論學問”、“論野心”、“論自謀”、“論偽智”、“論困厄”、“論榮華與名譽”、“論殘疾”……等篇。
第三類的主題是人與上帝及非感官所及的世界的關係。這一類的文章可以下面幾篇來代表:“論死亡”,“論宗教一統”,“論無神論”,“論迷信”,“論人性”,“論善”……由培根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來作者至少在理論方面是一個對於道德有極深的崇敬的人。
經典語錄
![《論人生》](/img/3/854/nBnauM3X1UTNwgDMxkjM1YjNyITMzMjMzUjMwADMwAzMxAzL5I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使人們寧願信任謊言,而不願追隨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又不僅由於顛倒是會約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於謊言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現象的天性。
真理猶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
真理就是自身的尺度
一個人如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心靈永遠以真理為樞軸而轉動,那么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了。
沒有任何一種罪惡能比虛偽和背義更可恥了!
善,還不僅是一種慈善的行為。
善,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
思想中的疑心好像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翔。疑心使君王傾向專制,丈夫傾向嫉妒,智者傾向寡斷而憂鬱。
一個人的心智若在仁愛中行動,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軸上鏇轉,那可謂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認識和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優之點。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心就嫉妒。
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死亡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
舞台較人生受惠於戀愛者為多。
如果人不具有行善的品格,他就不過只是卑賤的鼠輩,既可憎又可鄙。
行善的動機可以說是人性所固有的。如果這種仁愛之心不施於人,也會施之於其他生物的。
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慾的欺弄,而變得太輕信和軟心腸常常誘使老實人上當。
上帝絕不把財富、榮譽和才能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
我們在做好事時,不要先毀了自己。
在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動機,也有天然向惡的動機。那種虛榮、急噪、固執的性格還不是最壞的。最惡的乃是嫉妒以至禍害他人。
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徵。對於一個善人,我們可以由此去認識他。如果一個人對外邦人也能溫和有禮,那么他就可以被稱作一個“世界的公民”——他的心與五洲四海是相通的。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炫耀於外表的才幹徒然令人讚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幹則能帶來幸運,這需要一種難以言傳的自製與自信。
幸運的機會好象銀河,他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也可以通過不斷作出細小的努力來得到幸福,這就是不斷地增進美德。
意外的幸運會使人冒失、狂妄,然而來之不易的幸福卻使人成為偉器。
智者不可誇耀自己的成功。
人生最美好的輓歌無過於當你在一種有價值的事業中度過了一生後能夠說:“主啊!如今請你的僕人離去。”
與其愚蠢而軟弱地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冷靜地看待死。
人心中有許多種情感,其強度足以戰勝死亡——仇恨壓倒死亡,愛情蔑視死亡,榮譽感使人獻身死亡,巨大的哀痛使人撲向死亡。惟獨怯懦軟弱使人在還未死之前就先死了。
最美的刺繡,使以明麗的花朵映襯於暗淡的背景,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襯於明麗的背景。
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香,通過烈火焚燒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
只有愚者才等待機會,而智者則造就機會。
![《論人生》](/img/1/73c/nBnauM3X3UTM0ITN1kjM1YjNyITMzMjMzUjMwADMwAzMxAzL5I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禮貌舉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緊。要講究而有餘地,寬裕而不失大體,如此行動才能自如。
嫉妒是蠶食榮譽的蠹蟲,所以要設法征服它。
一般說來,青年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善於深思,這兩者在深刻性和正確性上是有明顯差別的。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也是很有教益的。當無數痛苦災難正在從潘多拉的魔箱中紛紛飛出的時候,埃壁米修斯及時地關上了箱蓋,但是他惟獨把希望保留在箱子中了。
初生之嬰兒往往是不美的,改革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為革新正是時間之母所哺育的嬰兒。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下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
友誼的益處,多得如一個石榴上的果仁,難以一一細數。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嫉妒之毒眼傷人最狠之時,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為春風得意之時。
自私是點著別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個雞蛋。
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
作者
![《論人生》](/img/1/474/nBnauM3XxMTO0MDMzkjM1YjNyITMzMjMzUjMwADMwAzMxAzL5I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裡,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首次發表於1620年。培根本計畫寫一部大書,名為《偉大的復興》,分為六個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莉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伊莉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