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及秋社(祭祀農業神)活動,到宋代逐漸演變為全國性的大節日。在中秋節長期的演變流傳過程中,人們根據各自對於中秋的理解,創造了五彩繽紛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月兔搗藥、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每個故事都膾炙人口,影響深遠。
中秋節的民俗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具有多重意義。“八月中秋月正圓”,中秋之夜是一年之中賞月的最佳時間,家人們團聚一起,享用著月餅和美食。此時豐圓的月亮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全家團聚的喜悅和滿足,同時也更加增添了對離散親友的思念和祝福。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一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唱出了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的共同心愿,而且顯示出古代文人的宏大胸懷。
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五彩繽紛的民俗活動,使中秋節成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影響力僅次於春節。同時,中秋節還流傳到鄰近的韓國、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節日。
作者簡介
蕭放,男,湖北黃岡市英山縣人。1960年11月生。
1983年、1986年先後在湖北大學本科、江西師大研究生畢業獲史學學士、碩士學位。1986年開始在江西師大、湖北大學擔任科研教學工作,1989年任講師職務。1991年至1992年在北京師大中文系作訪問學者。1993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著名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鍾敬文教授,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1999年6月獲民俗學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前言
一、中秋節的來龍去脈
1.中秋節的名稱及其含義
2.中秋節的起源
3.中秋節的演變和發展
二、中秋節的神話傳說
1.嫦娥奔月
2.吳剛伐桂
3.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
4.月兔和蟾蜍
5.月餅和糖芋艿
三、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1.祭月拜月,慶祝豐收
2.分享、饋送“團圓餅”
圖書前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及秋社(祭祀農業神)活動,到宋代逐漸演變為全國性的大節日。在中秋節長期的演變流傳過程中,人們根據各自對於中秋的理解,創造了五彩繽紛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月兔搗藥、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每個故事都膾炙人口,影響深遠。
中秋節的民俗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具有多重意義。“八月中秋月正圓”,中秋之夜是一年之中賞月的最佳時間,家人們團聚一起,享用著月餅和美食。此時豐圓的月亮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全家團聚的喜悅和滿足,同時也更加增添了對離散親友的思念和祝福。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一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唱出了人們渴望家人團圓的共同心愿,而且顯示出古代文人的宏大胸懷。
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五彩繽紛的民俗活動,使中秋節成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影響力僅次於春節。同時,中秋節還流傳到鄰近的韓國、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節日。
精彩書摘
一、中秋節的來龍去脈
中秋是中國的傳統的節日,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主旨是新月團圓慶賀。中國節日的時間大都與月亮的運動有關,節期以月的弦、望、晦、朔為基準。月半時節的滿月,常給人以圓潤豐滿的美感,中秋之夜更是一年之中最迷人的。農曆八月十五,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人們圍繞著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創造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祭月、拜月,賞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國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如此生動而浪漫。
1.中秋節的名稱及其含義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一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仲秋”即“中秋”。而在儒家經典《周禮》一書的《春官》篇中記載,周代已經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等習俗。因為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故又謂之“月夕”;因為中秋節在秋季八月,又名“秋節”、“八月節”;因為祭月、拜月,又叫“月節”、“月亮節”;中秋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此又稱“果子節”。侗族稱中秋節為“南瓜節”,仫佬族稱中秋節為“後生節”。人們在中秋時節歡聚賞月、祭祀神明、慶賀豐收。
2.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起源,通常有兩種說法:一是源於對月亮的崇拜,一是源於古人在秋季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