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詞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照野瀰瀰淺浪,
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
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
杜宇一聲春曉。
注釋
頃:近時。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
曲肱:彎曲手臂當枕。《論語·述而》載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用其意。
瀰瀰:水波翻動的樣子。
障泥:馬韉。墊在馬鞍下,垂於馬背兩旁以擋泥土。《世說新語·術解》:“王武子善解馬性。嘗乘一馬,著連錢障泥,前有水,終不肯渡。王云:‘此必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徑渡。”這裡反用此典,謂馬因障泥未解而意氣昂揚。
我欲醉眠:蕭統《陶淵明傳》說陶淵明醉時對客說:“我醉欲眠, 卿可去。” 反映一種豪放率真的態度。
瓊瑤:都是美玉,喻水中月影。
綠楊橋:在黃岡縣東。
杜宇:即杜鵑鳥,相傳蜀古帝杜宇之魂所化,故也稱“杜宇”。
詞意
在黃州期間,春夜,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過酒家飲酒,醉後乘著月色歸去,經過一座溪橋,卸下馬鞍韉,以手臂支撐著躺在橋上休息。等到清醒的時候已經天明了,看遠處山巒峰翠,再聽近處流水聲聲,懷疑不是在塵世之中。於是作了這首詞寫在橋柱上。漫無邊際的曠野里,只見江水泓浩,微波粼粼;深邃縹緲的夜空里,只見煙靄橫斜, 層雲曖曖, 馬兒愛惜以錢連綴做成的馬韉不肯渡水, 我就索興躺下來盡情領略這春夜的美妙。
月光映照在蘄水之上,河水如同一塊巨大的瑩潔透明的美玉,令人愛憐不忍去。於是 醉臥溪橋,直到聽到杜鵑黎明的一聲啼叫。
詞牌簡介
唐教坊曲名。《樂章集》註:中呂宮。歐陽炯詞,有“兩岸苹香暗起”句,名《白苹香》;程珌詞,名《步虛詞》;王行詞,名《江月令》。李白【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又張佑詩:“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本調調名所本也,一名﹝步虛詞﹞。吳任臣云:“﹝步虛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類;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是昔人之誤。”毛先舒則云:“﹝步虛詞﹞即﹝西江月﹞,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詞,取新耳目,非誤也。”
格律
本調五十字,平仄兩協,為以前諸體所無。【蓮子居詩話】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調,易至俗庸,故詞人多不作。”誠以此調平仄互協,較難處置,最易失之呆滯耳。起句六字,不用韻,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韻,而平仄恰與首句相反;然一三兩字平仄可以互調,而第五字則不能勉強。第三句協平韻,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兩字平仄不論。第四句換協仄韻,而句法全與第一句同。後半闋字句作法與前半闋相同。⊙●⊙○⊙●(句)
⊙○⊙●○△(平韻)
⊙○⊙●●○△(協平韻)
⊙●⊙○⊙▲(換協仄韻)
⊙●⊙○⊙●(句)
⊙○⊙●○△(協平韻)
⊙○⊙●●○△(協平韻)
⊙●⊙○⊙▲(換協仄韻)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大文豪。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鑑賞
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作者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詩情畫意中表現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了他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上片頭兩句寫歸途所見:“照野渳淺浪,橫空隱隱層霄。”瀰瀰,是水盛的樣子;層霄,即層雲。春夜,詞人蘄水邊騎馬而行,經過酒家飲酒,醉後乘著月色歸去,經過一座溪橋。由於明月當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遼闊的曠野流過。先說“照野”,突出地點明了月色之佳。用“瀰瀰”來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橫空”,寫出了天宇之廣。說雲層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之間,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潔。此兩句暗寫月光。
“障泥未解玉驄驕”,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錦或布製作的馬薦,墊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詞人這裡只是寫了坐騎的神態,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此時,詞人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韉,即欲眠於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寫出了濃郁的醉態,又寫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詞人因熱愛這幽美的景色而產生的喜悅心情。
過片二句,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一步抒發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瓊瑤,是美玉,這裡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愛的意思。這裡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讚美。“解鞍欹枕綠楊橋”,寫詞人用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綠楊橋上“少休”。這一覺當然睡得很香,及至醒來,“杜宇一聲春曉”,通過描寫杜鵑黎明的一聲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畫龍點睛的提示。這一結尾,餘音裊裊,回味無窮,生動地表現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表現了自己與造化神遊的暢適愉悅,讀來回味無窮,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