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特徵》

《藝術的特徵》

《藝術的特徵》作者用看似輕鬆而又洋溢幽默色彩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工藝、建築、戲劇、電影、文學等的特徵。

基本信息

編輯導讀

《藝術的特徵》《藝術的特徵》

今天的易先生,因講“三國”而聲名遠播,可謂家喻戶曉,以至人們誤以為他是專門研究歷史的。殊不知,易先生雖涉獵廣泛,專攻的卻是美學。他的代表作就有《美學思想論稿》、《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藝術的特徵》就用他一以貫之,看似輕鬆而又洋溢幽默色彩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工藝、建築戲劇電影、文學的特徵。今天,我們重版易中天先生主編的這本《藝術的特徵》,是想讓讀者諸君能比較全面地了解易中天先生。

內容簡介

易中天先生主編的這本《藝術的特徵》,是我社於2002年10月出版的。該書原是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組織出版的“走進社會科學叢書”之一種。作為易中天先生的一本學術著作,卻湮沒在書海中,殊為可惜!

今天的易先生,因講“三國”而聲名遠播,可謂家喻戶曉,以至人們誤以為他是專門研究歷史的。殊不知,易先生雖涉獵廣泛,專攻的卻是美學。他的代表作就有《美學思想論稿》、《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藝術的特徵》就用他一以貫之,看似輕鬆而又洋溢幽默色彩的文字,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工藝、建築、戲劇、電影、文學的特徵。今天,我們重版易中天先生主編的這本《藝術的特徵》,是想讓讀者諸君能比較全面地了解易中天先生。

此次重版,除了對第一版文字做了訂正外,還添加了一些圖片,為的是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輕鬆品讀是書。特此說明。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術、心理學、人類學、歷史等多種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首播即獲熱評。著有《美學思想論稿》、《藝術教育學》、《藝術人類學》、《新譯國語讀本》、《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人的確證——人類學藝術原理》、《書生意氣》、“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易中天品讀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等作品。

本書目錄

第1章藝術的特徵

一、藝術之謎

二、藝術與非藝術

三、藝術與美

四、美與審美

五、審美與藝術

第2章工藝的特徵

一、藝術中的平

二、有用性與造型

三、裝飾性與圖案

四、手工性與材美工巧

第3章建築的特徵

一、家園

二、空間與空間感

三、實用與審美

四、抽象與象徵

五、移情

六、造型

第4章雕塑的特徵

一、形體

二、質地

三、空間

四、姿勢

第5章繪畫的特徵

一、可視性

二、平面性

三、手的作品

四、線

五、調

六、色

七、形

第6章音樂的特徵

一、理論

二、聲音

三、時間性與復演性

四、非語義性

五、不確定性

第7章舞蹈的特徵

一、起源與本質

二、情感與表達

三、節奏與韻律

四、人體與舞姿

五、結構與運動

六、時間與空間

第8章戲劇的特徵

一、扮演的藝術

二、劇場性

三、戲劇性

四、人生的藝術

第9章電影的特徵

一、誕生

二、運動性

三、蒙太奇

四、聲畫統一

五、數位化

第10章文學的特徵

一、語言

二、形象

三、審美

四、虛擬與本真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一、藝術之謎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與藝術息息相關的世界裡。

藝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很少有人完全不和藝術發生關係。我們讀詩、讀散文、讀小說,看戲、看電影、看電視,用雕塑、繪畫和攝影作品裝飾我們的住宅,聽別人唱歌,看別人跳舞,甚至自己唱自己跳。何況還有許多被稱作或看作是藝術的東西或者事情。比方說,管理一個企業,有“管理藝術”;領導一個團體,有“領導藝術”;談判出使,有“外交藝術”;行軍打仗,有“軍事藝術”。就算你沒有這些興趣愛好,也不當領導不當大使,總不能不看建築和廣告。”建築的欣賞是不由分說的,而廣告則無孔不入。當然,建築和廣告並不一定都是藝術,但當你面對一幢很美的建築物或者製作得很美的廣告,你能說那不是藝術,不是藝術品?

藝術不僅美化著我們的生活,而且“指導”著我們的生活。當我們說“江山如畫”時,我們實際上已經把自然看作了藝術品;而當我們說“讓明天變得更美好吧”時,我們的想像力也是藝術的。只要有可能,人們都想生活得藝術一點,希望能按照藝術的模式來打造生活,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畫最新最美的畫圖。人們在描繪自己的理想藍圖時,使用的也都是詩意的語言。在這時,他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具有藝術性的創造。

藝術,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

實際上,人類很早就有了藝術。在史前,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那時候,我們人類的先民還居住在洞穴里,用簡單粗糙、勉強可以稱之為工具的石刀石斧捕捉野獸,挖掘塊莖,茹毛飲血,生吞活剝。但是,他們的雕塑、繪畫和裝飾品卻令人嘆為觀止。遺存至今的那些原始民族也一樣。他們有的沒有文字,有的沒有科學,大多沒有政府和軍隊,卻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藝術。科學家查理.達爾文和探險家詹姆斯?庫克的實地考查和親身經歷都證明了這一點。在南美洲南端的一個荒島上,當達爾文將一塊紅布送給那些赤身裸體的火地人時,他們立即將這些紅布撕成布條,纏繞在自己快要凍僵的肢體上。用詹姆斯?庫克的話說,“他們寧願裸體,卻渴望美觀”。

作為人類最早的朋友,藝術甚至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也多少決定著一個民族影響力的大小。被馬克思稱為“高不可及的範本”的希臘藝術,影響了西方世界幾千年歷史;而中華民族的璀璨藝術,則至今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沒有古希臘的藝術,比方說,沒有荷馬史詩、伊索寓言、帕提依神廟,沒有米隆、波呂格諾圖斯和菲迪亞斯的雕塑,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的悲劇,沒有那些優雅華貴的陶瓶和美輪美奐的建築,就不會有文藝復興,不會有西方文明。同樣,如果沒有仰韶彩陶、青銅器皿、秦磚漢瓦、鈞瓷汝窯,沒有編鐘樂舞、敦煌壁畫、六朝書法、明清故宮,沒有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我們怎么稱得上是五千年文明古國?

藝術,對於每個民族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藝術又是沒有用的。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早就說過,畫出來的蘋果不能吃,畫出來的鞋子不能穿,詩人繪聲繪色地描寫騎術,自己卻不會騎馬。藝術有什麼用?在認識世界方面,齊白石的蝦也許抵不上一張生物標本圖,畢卡索的畫則“簡直不是玩意”。在改造世界方面,羅丹的雕塑也許抵不上一把鋤頭,帕瓦羅蒂的歌聲也抵不上推土機。甚至要寄託精神、安頓靈魂,也或者要做思想工作,或者要請上帝出場。所有這些事,都用不著藝術來添亂,事實上藝術也幫不了多少忙。

藝術是沒有用的,也是說不清的。藝術是什麼?什麼是藝術?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說得清的。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某個古希臘的雕像是藝術品而老鄉家的石磨就不是,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某個鋼琴家演奏的樂曲是藝術品而機器發出的聲音就不是。這些回答都能為大家所接受。但當我們面對比如同樣是用筆和顏料在紙上或布上畫出來的東西,甚至是同一個人畫出的這樣的東西,卻要判斷說其中一件是藝術品而另一件不是,這就麻煩得多了。是啊,當我們面對一座鋼筋水泥的堆積物、一塊石頭或青銅製品、一張塗滿了顏料的紙或一片音響時,我們憑什麼判斷甚至斷言它們是藝術品抑或不是呢?或者說,當我們指責某個東西“不是藝術”時,我們的依據是什麼呢?顯然,無論是它們的存在狀態(有沒有藝術樣式),還是它們的創作主體(是不是藝術家),都不能作為判斷的標準。

事實上有不同的“藝術品”:徒有其表的和名副其實的。當我們說某個作品“不是藝術品”時,實際上是說它“不配”稱作“藝術品”。於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究竟“什麼樣”的藝術品才“配”稱作藝術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品?

這就要弄清什麼是藝術,而藝術又是不容易弄清的。我們可以說音樂是藝術、繪畫是藝術、雕塑是藝術、舞蹈是藝術等等,卻不能說藝術是音樂、是繪畫、是雕塑、是舞蹈。所謂“藝術是什麼”,不是要一一列舉音樂、繪畫、雕塑、舞蹈、建築、戲劇等藝術門類和藝術樣式,而是要為這些不同門類和樣式找一個共同的說法。也就是說,要找到它們共同的、最本質的特徵。只有找到了這個東西,我們才能回答,為什麼同樣是某個藝術家創作出來的具有藝術形態的東西,有的是“真正的”藝術品,有的卻“不配”這一稱號。

這並不容易。什麼是藝術,藝術是什麼,從來就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一個煩人的、費解的、討嫌的問題,一個讓思想家頭疼、哲學家為難、美學家犯怵、藝術家反感而欣賞者失望的問題,卻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我們必須另想辦法。

也許,從藝術的特徵入手,是一個辦法。因為一個事物的本質,總是表現於它的特徵。任何事物的特徵,都不是隨意偶然的。它總是表現出此類事物和他類事物的本質區別。因此,藝術的特徵,就在它與非藝術的區別之中。也就是說,要弄清藝術是什麼,就得先弄清藝術不是什麼。

易中天處世及系列作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