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沈浮執導電影]

沈浮在“崑崙”創作了《萬家燈火》和《希望在人間》,和同時期的許多電影藝術家一樣,完成了從樸素自發的現實主義向自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轉變,達到了他1949年以前創作的最高峰。 與《萬家燈火》同年,由義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完成的一部《偷腳踏車的人》,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新高潮。 回過頭來看,其實這場電影運動是將創作視為一個“道德運動”,影片裡的每一個畫格都有它的作用,只有這樣表現現實,電影才算盡到它的道德責任。

基本信息

樸素平實的創作者沈浮
《萬家燈火》和《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三部影片並稱為上世紀4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主流最為重要的代表作品,在80年代香港影評人舉辦的“中國十大電影”評選中 ,《萬家燈火》榮獲第三名;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選為“中文電影一百強”之一。沈浮在“崑崙”創作了《萬家燈火》和《希望在人間》,和同時期的許多電影藝術家一樣,完成了從樸素自發的現實主義向自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轉變,達到了他1949年以前創作的最高峰。
電影大歷史:當“現實主義”遭遇“新現實主義”
1948年,中國電影的旗艦“崑崙影業”繼推出《八千里路雲和月》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兩部情節劇史詩電影后,稍有喘息地調轉了一下航向,把攝影機從帶有明顯傳奇色彩的人物轉移到普通人的身上,努力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瑣事中挖掘出新意來,《萬家燈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更被看做是對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成熟和深化。與《萬家燈火》同年,由義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完成的一部《偷腳踏車的人》,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新高潮。同樣是在戰後的廢墟上,同樣是一群受到物質和精神傷害的人民,義大利的電影人從紀錄電影中汲取了養料,在內容和形式上提出了兩個響亮的口號。
“還我普通人”。回過頭來看,其實這場電影運動是將創作視為一個“道德運動”,影片裡的每一個畫格都有它的作用,只有這樣表現現實,電影才算盡到它的道德責任。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負責的態度,藝術家的良知將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銀幕,從而超越了藝術本身而成為具有強烈社會進步意義的電影運動。這似乎是歷史的必然。
“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戰爭毀壞了義大利的電影工業,迫使電影人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之上在非常簡陋的環境下採用簡陋的方式創作,這一口號的提出也是當時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卻意外地在世界電影美學發展中擁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