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年6月1日)叢書名:法國詩歌譯叢
平裝:25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208086050
條形碼:9787208086050
商品尺寸:20x12.8x1.4cm
商品重量:281g
品牌:上海世紀
ASIN:B002IVT9OW
內容簡介
《菲利普·雅各泰詩選(1946-1967)》收錄了菲利普·雅各泰自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末期間創作的四部代表性詩集裡的精華詩作。雅各泰的詩歌擯棄浮華與媚俗,以精妙細膩的語言,挖掘事物的內在詩意,朝向事物本身,切近存在的本真。雅各泰用自我隱退的方式觀物感物,在揭示世界的美的同時,也呈現了風景中蘊涵的否定性。他的詩歌作品以其“含蓄”、“樸素”、“清醒”的特徵被認為是當代法國詩歌“紛雜、喧譁的合唱”中最真實的聲音之一。編輯推薦
《菲利普·雅各泰詩選(1946-1967)》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菲利普·雅各泰(Jaccotter.P.)譯者:姜丹丹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Jaccottet,1925—):1925年生於瑞士,1953年起定居法國南部德龍省的小村莊格里昂,潛心詩歌、散文、文學批評的創作活動。曾獲蒙田文學獎、法蘭西科學院獎、荷爾德林詩歌獎、彼特拉克詩歌獎等多項文學大獎。2004年,榮獲法國龔古爾詩歌獎,同年入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此外,他還是一位享譽歐洲的翻譯家,曾翻譯荷馬、柏拉圖、穆齊爾、恩加爾蒂、里爾克、荷爾德林等名家作品。其作品至今已被譯成英、德、西、意、俄等多國文字出版。
譯者簡介:
姜丹丹,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巴黎第三大學博士後。2002年至2004年獲校際交流獎學金,留學瑞士日內瓦大學並獲文藝美學DEA學位。國際比較文學協會(AILC)會員。主要從事中法文學與美學比較研究及教學。譯有數十篇學術文章。
目錄
中譯本序:走向明澈之境用白晝的聲音講述(原序)
蒼鵠1946—1950
夜是一座沉睡的巨城
你在這裡,風之鳥盤旋
正如我在生活里是個異鄉人
現在,我知道了,我什麼都不擁有
正如一個人喜歡待在憂傷里
別擔心,它會來的!
維納斯港
夜晚的訊息
內部
阿格里真托元月1日
仙女園
穿越
播種期
河流和森林
無知者1952—1956
在夜與晝之間的祈禱
寫給播種期的新筆記
凌晨筆記
致清晨
秘密
耐心
聲音
冬天
無知者
詩人的勞作
葬禮的聚會
茨岡人
六月二十六日的書信
不期而至
踩著月亮的腳步
空中的話語
理由
遙望傷口
房客
願終點把我們照亮
不平等的戰鬥
在暴風雪的漩渦里
冬陽
在幽暗裡的宣言
距離
夏末的散步
亡靈書
風1961—1964
冬末
淚水的播種期
在冬日殘存的草叢
真與非真
夏日拂曉的月
冬月
青春,我把你耗盡
黑夜的最後一刻
在大地到了盡頭的地方
噢,黑暗的伴侶
在冬天樹林的圍籬
鳥、花和果實
所有的花都只屬於黑夜
我行走
正在燃燒的撕裂玫紅的
到了夜的最盡頭
一隻玫瑰色的鷗鷺在地平線
眼睛:
什麼是目光?
啊!牧歌再一次
我不想再停棲
雨燕
在白晝溫柔的熱情里
果實
雲緩慢的影子
八月的雷電
果實隨著時間愈加變青
斑鳩的憂慮
樹葉或大海的波光
誰都不能居住或進入的地方
意象更是轉瞬即逝
十月的田野
整整一天,卑微的聲音
羊群在牧草中
大地整個是看得見的
蘋果散落
在空間裡
鳥
黎明
我難以放棄意象
樹木Ⅰ
樹木Ⅱ
樹木Ⅲ
我將在目光中保留
在我的眼睛裡卻將有
雲朵高高地掛在蔚藍色的天空
世界
藍顏色的花
安寧
世界之初,並不重要
接受,做不到
食糧
世界從撕裂中誕生
願望
功課1966年11月—1967年10月
從前驚恐的我,無知的我,苟且地活
葡萄和無花果
我從此只想遠離
第一下,莫非是第一道
當我斗膽去讀時
在最遙遠的星辰和我們之間
緘默。詞語的聯繫開始瓦解
誰能幫我?沒人會一直來到這裡
現在,這壓在我們的身上
額頭抵在山的牆壁上
我們可以把這稱作恐懼,垃圾
苦難
一抹簡單的氣息
人們撕裂它,拔斷它
沒有了絲毫氣息
這已不再是他
我抬起眼睛
孩子,在玩具堆里挑選
假如他
假日說
而現在,我整個人在如瀑的天光里
我幾乎只看見光
然而你
風景、詩及其他(跋)
附錄一論雅各泰的時間體驗
附錄二雅各泰生平和創作年表
序言
在19世紀末,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如此表述他的願望,“願把世界寫成一本美麗的書”。無疑,馬拉美對於惟一的、大寫的、完美的書的絕對追求影響了20世紀上半葉的無數詩人,尋求以純粹的語詞切近理念的世界,無限探索語言之局限,直至走入“純詩”的絕境。在“二戰”後開始創作的一代法國詩人,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西方文明的廢墟之上,認為要“從一本書走向世界”。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Jaccottet,1925-)正是這一代詩人中卓越的一位,在他的詩論中,雅各泰總吉他的同時代詩人的願望在於“讓所有的書(最終)回歸世界”,他明確地表示:“與其讓世界抵達一本書,不如讓書返回世界,打開通向世界的路。”①文摘
蒼鵠 1946—1950夜是一座沉睡的巨城
風在吹……它從遠方吹來,直到這張床第的避難所。這是六月的午夜。你睡著,有人帶我到無盡的邊際,風搖動榛子樹。傳來那呼叫聲靠近又退遠,我敢說有一縷逃逸的光穿過樹林,或許是傳說的地獄裡盤旋的影子。(夏夜裡的這聲呼喚,多少事情我能從中說出,從你的眼睛裡……)但它只是那隻名叫蒼鵠的鳥,它召喚我們,從郊外的樹林深處。我們的氣味已是清晨時腐朽的氣味在我們灼熱的皮膚下,透出骨頭在街角,星辰黯淡下去。
你在這裡,風之鳥盤旋
你是我的溫柔,我的創傷,我的財富。古老的燈塔沉溺柔情的路微微敞開。大地現在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在草叢和流水之間向前從閃爍我們的吻的洗衣槽到鐮刀將劈倒的那片空間。“我們在哪裡?”迷失在靜謐的中央。在這兒,言說的只有它,在我們的肌膚下,在樹皮下,在泥土下帶著它鬥牛般的力量,血液奔流,讓我們纏繞,震撼如同田野上熟透的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