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第1版(2010年10月1日)
作者:(戰國)莊周
編者:雅瑟
平裝:391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ISBN:9787510412028,7510412021
簡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由莊子和他的弟子後學的著作總匯而成。《莊子》中的思想,最大程度地闡釋了《老子》(又稱《道德經》)的內涵,並將之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後世以老莊並稱,無論在哲學思想上還是在社會政治、個人修養的運用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真正將幾千年文化發揮得輝煌燦爛的,不是孔孟的儒家文化,而是以老莊為首的道家文化。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一個人社會閱歷愈深,愈能領會莊子的“逍遙遊”實乃“寄沉痛於悠閒”,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層,則未始不潛藏著濃厚的憤激之情。
千年之前,莊子便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為我們指點迷津。今天,當我們重拾這部國學經典,尋找關於人生、勵志、處世、養生、生活的智慧,才發現營營役役一生,那個如何認知自我,做到發於本真的逍遙灑脫的答案在這裡。本書白話注釋,逐句講解、全文翻譯,品讀部分方便讀者理解莊子思想內涵。書中還以大量哲理故事幫助讀者深刻領略莊子的內涵。
![]() | ![]() |
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曾做過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述。書成後,共五十二篇,後散逸,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內篇為核心,其中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等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在寫作上,莊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文風恣肆汪洋、意出塵外,論說詭譎神秘、奇妙瑰麗,篇篇都成為先秦散文的典範,被魯迅先生嘆為“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雅瑟,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從事新聞報導工作多年,業餘專攻世界古文明研究,發表著作近百萬字。
媒體推薦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一個人社會閱歷愈深,愈能領會莊子的“逍遙遊”實乃“寄沉痛於悠閒”,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層,則未始不潛藏著濃厚的憤激之情。
——陳鼓應語
兩千多年來,《莊子》深刻地影響著每個階層的中國人,尤其為中國知識分子開闢了一個極富彈性的人格緩衝區。當他們在政治宮掖、人生建樹等方面遇到挫折、失意之時,總能在莊子的作品中找到皈依和平衡。
——李懷宇
莊子其人其書其學,在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景觀,甚至可以說是個異數。有關人心世道的說理文章,文辭居然這樣優美,想像力如此豐富,意象這般瑰麗,先秦諸子中,找不到第二家。
——劉夢溪
目錄
內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篇
駢拇
馬蹄
勝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外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導語
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窘。社會前進,精神世界愈發孱弱:環境惡化、精神緊張、寂寞空虛、紙醉金迷、人格扭曲、道德敗壞、信仰危機。人們瘋狂地追逐外物,卻忘掉了心靈世界的內在修養。
莊子是偉大的,脫俗的,理想的,但是莊子也需要被理解,但古今中外,又有幾個人能寫到莊子心裡去呢!我們只能去近似地理解莊子,以求更多地走近莊子的內心。如今。唯有向莊子借一杯清涼的山泉,滌盪日漸污濁的靈魂。
在這個越來越紛雜的世界,我們於喧囂和浮躁中尋求平和,也愈發不明白,為什麼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難?科技越來越先進,但煩惱越來越多;我們努力地生活,生活卻越過越不快樂。尋覓那把打開快樂之門的鑰匙,卻原來早在兩千多前,莊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煩惱,留下解惑的“聖經”——《莊子》(《南華經》)。
細讀《莊子》,它告訴我們: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逍遙天地,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生命。雖然這另一個方式和另一個角度,都來自“古代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觀察”離我們很遙遠,但每次接觸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會感到它是那么熟悉、親切和清新。
磅礴恢弘的思想,恣肆徜徉的文章,在莊子的言論中,在他所講的故事中,無不蘊含著誘人回首的意境和耐人尋覓的曲徑。這些意境和曲徑,粗粗觀覽,是那么隨意和放縱,把人引上九天,似乎日月星辰都可運於掌心把玩;細細品味,又是那么精細和玲瓏,好像是縝密思緒和纖纖玉指共同編繡出來的錦絹。
今天,人們所看到的《莊子》,是經西晉郭象刪訂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莊子》有五十二篇十餘萬字,這種五十二篇本到魏晉時期仍然較為常見。魏晉時玄風盛行,莊學漸起,為《莊子》作注者多達數十家,但這些注莊者往往根據自身對莊子的理解和個人喜好,對《莊子》一書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刪改,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莊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莊子》版本有崔撰本、向秀本、司馬彪本、李頤本。其中崔撰本、向秀本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馬彪本五十二篇,李頤本三十篇。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晉朝郭象的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礎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莊子學成果之後刪訂的,是郭象對司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並刪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後的結果。經過郭象刪訂的《莊子》,無論從篇章還是字句方面,都更為精純。由於他吸收和借鑑了向秀及當時各家之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自己頗富改造性的獨特詮釋,故為歷代所推崇,逐漸成為定本,流傳至今。
《莊子》中,“三位一體”的寓言、重言、卮言互相輔助,互相映襯,構成《莊子》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莊子正是以其傑出的天才、超人的想像、浪漫的感情,藉助這“三言”打破言與意的隔膜,創造出其極具浪漫主義感染力的優美文字,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莊子對養生、生死、仁義、交友、快樂等等都有非常獨到而深刻的論述。為了讓大家都能讀懂《莊子》,輕鬆領悟《莊子》的哲理,本書以圖釋文,並配有導讀、注釋、譯文和品讀。本書的導讀是對《莊子》各篇思想的總結和梳理,讓讀者對莊子的核心思想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使《莊子》更加清晰易懂。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理解,我們把生僻字、古今音不同的字,都加以注音。譯文字斟句酌,不僅保證準確無誤,還力圖還原莊子汪洋恣肆的語言特色。品讀部分則能幫助讀者更深刻地了解莊子的思想,其間的精妙故事,為人處世上或許於讀者會有感悟和幫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窘。社會前進,精神世界愈發孱弱:環境惡化、精神緊張、寂寞空虛、紙醉金迷、人格扭曲、道德敗壞、信仰危機。人們瘋狂地追逐外物,卻忘掉了心靈世界的內在修養。如今。唯有向莊子借一杯清涼的山泉,滌盪日漸污濁的靈魂。
精彩片段
原文
顏回拜會老師孔子,向他辭行。
孔子問道:“你打算去哪裡呢?”
顏回回答:“打算去衛國。”
孔子問道:“為什麼要到衛國去?”
顏回說:“我聽說衛國國君年輕氣盛,行為獨斷專行;國事草率處理,看不到自己的錯誤;輕率用兵卻不愛惜百姓生命,百姓流失失所。老師您曾經說過:“離開社會安定的國家,去拯治紊亂的國家。就像醫生門前病人多一樣。’我想按照您的教誨尋找治國安邦的方法,去拯救衛國!”
孔子說:“哎呀,如果你去衛國會受到刑罰的。推行大道不宜喧雜,否則多生事端,心生擾亂並且產生憂患,使得自身難保,還談什麼拯救國家。古時候道德高深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養方面還沒有什麼建樹,哪裡還有什麼工夫到暴君那裡去推行大道?況且你懂得道德毀敗和智慧表露的原因嗎?道德的毀敗在於追求名聲,智慧的表露在於爭辯是非。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互相爭鬥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兇器,不可以將它推行於世。
“一個人雖然德高望重,但別人不了解他,即使不和別人爭名奪利,人們也並不知道。如果你故意在暴君面前推行仁義和規範來炫耀自己,就如同用別人的醜行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這是害人。害人的人反過來也一定會被別人所害,你恐怕就要被人害了!”
“再說,如果衛君喜歡賢人而厭惡奸佞之徒,你去又有何用?一旦你去了,衛君定會瞧準機會向你展開辯論,所以你最好不要說話。否則會眼花繚亂,假裝面色平和,說話四面受敵,態度恭順,內心就不會反對他的做法了。這樣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稱之為錯上加錯。剛開始就順從他,以後就會一直順從他的旨意:如果你在還沒有取得他信任的情況下進言,就一定會死在這位殘暴的國君跟前。
“以前,夏桀砍了關龍逢頭顱,比干的心臟被紂王挖出,都因他們注重修身憐愛君王的百姓,違背了君主的意志,所以國君要殺害他們。這就是想出名的下場。當年堯征戰叢枝和胥敖,禹攻打有扈,所到之處變成廢墟,生靈塗炭,而國君自身也遭受殺戳,原因就是三國崇尚武力,貪求別國的土地和人口。這都是追求名利的結果,你應該聽說過啊。名利,就是聖人都無法擺脫,更何況是你呢?雖然這樣,你必定有自己的想法,試著講給我聽吧!
品讀莊子
抱元守一
莊子借孔子、顏回師徒二人的對話,表述為人處世的觀點。
古人遵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衛國國君殘暴不仁,顏回想去遊說治國。孔子向弟子顏回說的話,便是莊子想要表述的“道”。“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推行大道是不宜摻雜的,雜亂了就會多生事端,事緒繁多就會心生擾亂,心生擾亂就會產生憂患,憂患多了也就自身難保,更何況拯救國家。這是一個大的原則問題。單拿這句話來看,“道不欲雜”,在道家學說裡面,有一個抱元守一的宗旨。即學術忌雜。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應該先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很多人做事就像狗熊掰棒子,今天學一樣,明天又做另一樣,結果一件事都做不成。
為人做事。不如抱元守一,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一輩子只做一碗湯
我家門前有兩家賣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記”,另一家叫“張記”。兩家店是同時開張的。剛開始,潘記生意十分興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隊等候,來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記的特點是:豆腐做得很結實,口感好,給的量特別大。相比之下,張記老豆腐就不一樣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軟,軟得像湯汁,不成形狀;其次是給的豆腐少,加的湯多,一碗老豆腐多半碗湯。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記的門前冷冷清清。
有一天早上,因為我起床晚了,只好來到張記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闆走過來,笑著問我豆腐怎么樣。我實話實說:“味道還行,就是豆腐有點軟。”老闆笑了笑,竟然有幾分滿意的樣子。我說:“你怎么不學學潘記呢?”老闆看著我說:“我為什麼要學他呢?”沉思了一下,老闆自我解釋說:“我知道了,你是說,來我這邊吃豆腐的人少,是嗎?”我點點頭。老闆建議我兩個月以後再來,看看是不是會有變化。
大概一個多月以後,張記的門前居然真的也排起了長隊。老闆臉上仍然掛著憨厚的笑。我笑著問他:“能告訴我這其中的秘訣嗎?”老闆說:“其實,我和潘記的老闆是師兄弟。”我有些驚訝:“可你們做的豆腐不一樣呀。”老闆說:“是不一樣。我師兄——潘記做的豆腐確實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湯是用肉、骨頭,配上調料,經過幾個小時熬制而成,師兄在這方面就不如我了。”
見我還有些不解。老闆繼續解釋:“這是我師傅特意傳授給我們的。師傅說,生意要想長遠,就要有自己的特長。師傅還告訴我們,‘吃’的生意最難做,因為眾口難調,人的口味是不斷變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經常吃也會煩,因此師傅傳給我們不同的手藝。這樣,人們吃膩了我師兄的豆腐,就會到我這裡來喝湯。時間長了,人們還會回到我師兄那裡。再過一段時間,人們又會來我這裡。這樣我們師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較長遠地做下去,並且互不影響。”
我試探地問:“你難道就不想跟師兄學做豆腐么?”老闆卻說:“師傅告訴我們,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時候,你想樣樣精,結果樣樣差。”
張記老闆的這番話,我認為除了和老豆腐有關外,和一個人的擇業、一個人一輩子的堅守似乎都有此關聯……
作家雅瑟的主要著作
雅瑟,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從事新聞報導工作多年,業餘專攻世界古文明研究,發表著作近百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