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卡普欽斯基2004年創作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一書,是他利用一生所藏資料的精華寫成的一部深含寓意和思想的作品。全書由28篇相互關聯的紀實性散文組成,每篇記述的都是他在一個國家的親身經歷。比如《毛澤東的“百花齊放”》和《中國式思維》,就是作者對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現實呈現;再比如,《清真寺塔尖上一幕》也極其真實地描摹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羅的現實場景。作者旅行中描寫的故事或聳人聽聞或耐人尋味,或扣人心弦或發人深省,共同構成了一幅幅動感的風雲變幻的世界歷史畫面。
作品導讀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部分是自傳,部分是文學批評,部分是沉思錄。它講述了兩個相互交錯的旅行:即作者本人環繞世界的旅程,和他對古希臘歷史地理學家R.希羅多德足跡的追尋。
在行文過程中,R.卡普希欽斯基展示了R.希羅多德的熱情,像他這樣充滿熱情的人並不多,醉心知識,才智超群,“旅行是他必不可少的事業,他的自我辯白是全心投入,奮力了解人生、世界、或許最終還有他自己”。通過環遊世界的旅行,R.卡普希欽斯基感受深刻,探索過去比作為記者探索當下更為有趣、更是著迷於穿越時間的界限。在他看來,“每部歷史,包括R.希羅多德記下的每一頁,都向時間狹隘者表明,當下一直存在,歷史只是現在的不斷行進,我們所謂的古代時間對於親身經歷的人來說卻是眼前的現實。”最後,R.卡普希欽斯基指出了R.希羅多德的困境:他窮盡一生要保存歷史真相,防止人類時間的痕跡被時光抹掉;但他研究的主要來源不是一手經驗,而是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看法敘述的歷史。
R.卡普希欽斯基認為,我們可以努力減少或緩和分歧,但永遠無法濾掉。我們永遠不可能直接身處歷史,而只能是別人敘述、呈現的歷史,是他或她認為的樣子。
卡普欽斯基認為自己師承於希羅多德,說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記者和第一位全球主義者。他對希羅多德奉若神明,還因為希羅多德不僅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歷史學之父",而且是"謊言之父"。如果說修昔底德是科學化歷史的奠基人,冷靜地分析權力政治,那么希羅多德就是第一位虛構史學家,他在書中記錄各種精彩的故事,不論其真實與否。新聞報導也有兩種,像旗語一樣清晰扼要,或者充滿詩句和影
內容簡介
著名的戰地記者、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詩人、攝影家,波蘭當代最成功的小說家之一——這樣的稱謂每一個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終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將這所有的稱謂集於一身,那么,這該是怎樣的一個人?“記者中的詩人”、“閃爍著寓言和新聞光澤的作家”、“20世紀最優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類痛苦的見證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見證人”、“為時代寫史”。這樣的美譽,每一種都值得為之終生驕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將這些甚至更多的讚譽集於一身,那么,這個人又需要有怎樣的付出?
寫作特點
作者在夾敘夾憶中,精心選擇地插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的描寫,跟蹤古人的腳步,尋訪人類的遺蹟,利用切換歷史時空的方法,引導讀者去做深層次的思考。作者以其洗的煉語言,巧妙的構思,新鮮的思想,撫今追昔,試圖得出他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看法:國家集權、世界霸權是我們這個地球戰火連年不斷的根源。
作品內涵
作為一本以“旅行”為主題的書,《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隱含著更多超出旅行之外的內容。在希羅多德和卡普欽斯基看來,“旅行”不是一種簡單的觀光,還意味著要具有一種探索的精神和擔當的勇氣,甚至是他們存在的最佳方式。卡普欽斯基領悟到:希羅多德之所以一次次地做出決定,冒險做這種苦行僧式的艱苦旅行是出於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之心,所以他渴望去天涯海角,不惜一切代價去觀察,去親身經歷。卡普欽斯基對希羅多德旅行的慨嘆也是自己對旅行的體悟,他們倆“在路上”的狀態不僅呈現了自我的生命激情,還為曾經和現在的歷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記憶。
目錄
波蘭駐華大使致辭
不能克隆的豐碑(代序)
跨越國境
被迫滯留印度
火車站與宮殿
拉比誦讀《奧義書》
波蘭駐華大使致辭
不能克隆的豐碑(代序)
跨越國境
被迫滯留印度
火車站與宮殿
拉比誦讀《奧義書》
毛澤東的“百花齊放”
中國式思維
世界之路上的記憶
克洛伊索斯的幸運與不幸
戰役的結束
諸神的由來
清真寺塔尖上的一幕
阿姆斯特朗音樂會
佐披洛司的臉龐
野兔
在已死亡和被遺忘的國王之間
希司提埃伊奧斯的榮譽
蘭克醫生的診所
希臘人的技巧
在他被狗和鳥撕得粉碎之前
克謝爾克謝斯
雅典的誓言
時間的消逝
沙漠與海洋
鐵錨
黑是美麗的
熱烈和審慎的現場
希羅多德的發現
我們站在四周閃光的暗處
譯者後記
前言
我十分高興,能把《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中譯本介紹給中國讀者,在向讀者推介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更希望大家關注此書的作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先生。非常遺憾,我自己沒有機緣認識作家本人,但我年輕時的一位同窗好友,現在我們都在外交部工作,他曾經是卡普欽斯基的生前好友。我常聽他給我講起這位作家非同尋常的經歷,使我對這位非凡的作家及其著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起初,這位作家最吸引我的是,他那令人欽佩而又震撼的經歷。他不知疲倦地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和採訪,他所到之處,總能發回常人沒有發現的、引人入勝的各種事件的報導;他所涉足的地區,大都是令人生畏、望而卻步的地方。後來我逐漸明白,他的旅行和採訪不是為了尋求某種刺激和冒險。他說過的一句話至今深深地打動著我,他說:“那些令你著迷的國家會激起你對生活的激情,那些剛剛崛起的新大陸,儘管那裡還存在著貧困和飢餓,但這一切都與對美好明天的憧憬相隨。”
卡普欽斯基在自己的文學創作過程中,聲名鵲起,成長為一位廣受好評的著名記者、評論家、作家、詩人和思想家,並躋身於世界著名文學家之列。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多次再版發行,有的作品甚至再版過二十次之多,有的再版過三十次之多。當有年輕記者問他,他是如何取得這樣輝煌成績的,他回答:“要想在自己的文章中書寫好每一頁,就得認真閱讀一百頁別人就此問題發表的相關論述。”
在他的職業記者生涯中,1956年,一次偶然的機遇,他作為波蘭《青年旗幟報》記者被派到中國來工作。卡普欽斯基在中國逗留的時間並不長,原因是當時波蘭政治局勢緊張,他被提前調回國。儘管如此,他還是顯示出了對亞洲問題的興趣,其中包括中國。他曾這樣描述亞洲:“中國和印度人口的總和已經超過了二十億,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生活的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名是中國人或是印度人。從此可以看出亞洲問題的分量。”儘管在他的後半生,他更集中於關注非洲事務和拉丁美洲事務,但他對亞洲的興趣從未減弱,他後來撰寫的一本名為《帝國》的長篇報告文學,就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喜歡《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的中譯本,並有欲望再去尋找和閱讀更多的卡普欽斯基的作品。同時我相信,在中國市場上會有更多的卡普欽斯基作品的中譯本問世,以饗讀者。我深信,烏蘭博士將會把更多的卡普欽斯基的作品從波蘭文譯成中文。她精通波蘭語,更重要的是她能領悟什麼是“波蘭精神”,同時她也理解現實的波蘭,就是偉大的作家、波蘭傳奇式人物、世界著名記者卡普欽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我熱切期待並希望,烏蘭博士將一如既往地從事自己熱愛的譯書工作,旨在使更多的中國讀者有機會了解和閱讀卡普欽斯基的其他作品。
感謝你烏蘭,請繼續努力!
波蘭駐華大使
克日什托夫·舒姆斯基
後記
與卡普欽斯基先生結緣要追溯到2006年,在我為波蘭使館翻譯一本介紹波蘭的小冊子的時候,看見了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先生的名字。在網上查找資料後!慚愧於自已忙於工作,同時進行波蘭文學翻譯,竟然疏於了解這位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已鼎鼎大名的波蘭戰地記者、詩人、攝影家,也是文學家。他曾以知名記者、報告文學作家、遊記作家、詩人身份,六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並進入最後評獎階段。這位偉大的作家最終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使世人無法透過這個獎項來了解並接觸他更多的作品。
1932年3月4日,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出生於波蘭東部小城平斯克附近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1939年9月,希特勒的軍隊攻占了波蘭,當時卡普欽斯基只有七歲,戰爭讓年幼的卡普欽斯基過早地經歷了苦難,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和戰後的饑荒。1950年,他十七歲,高中畢業。那時他就顯示出寫作的才華。他開始寫詩,當時一家叫《今天與明天》的雜誌,第一次發表了他的詩和文章。
1951年他考上了華沙大學語言文學系,後轉入華沙大學歷史系學習。1956年畢業,他被分配到波蘭《青年旗幟報》社做見習記者,同年,他就獲得了波蘭“卓越貢獻金質獎章”,表彰他作為年輕記者撰寫的一篇優秀文章,題為《這也是新鋼廠的真實情況》的報導。
1957年他從日本轉道來到北京,作為波蘭《青年旗幟報》社派駐中國的記者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時間,其間去過上海,後因波蘭《青年旗幟報》社編輯部撤銷,編輯部請他自行考慮去留問題。他決定回國,為此,他只能自己支付回國路費,買了火車票,乘火車九天,從北京經西伯利亞回到波蘭。三十五年後,他在自己的《帝國》一書中提及了這次旅行的經歷和所見所聞。
1958年初他回到波蘭,在波蘭通訊社工作了十個月,後被推薦到波蘭《政治》周刊編輯部工作。1960年初,第三世界國家的剛果宣布獨立,不久,國內就發生了政變。卡普欽斯基冒著生命危險,穿過原始森林輾轉進入剛果。十八年之後,於1978年他在自己的《足球戰爭》一書中,詳述了這段艱苦的經歷和剛果內戰。
自1962年起至1974年,他重回波蘭通訊社工作,並作為波蘭通訊社常駐記者被派往非洲國家工作,被祖國人民譽為“世紀記者”。
1967年初,長期在艱苦環境中工作的他患了肺結核,並因瘧疾感染引發了腦膜炎,回國治療。病癒後,他前往蘇聯的亞洲和高加索地區的七個共和國,當年年底他又被波通社派往駐拉丁美洲做常駐記者,他曾駐智利、墨西哥、玻利維亞和巴西等國,在那裡度過了五年的時光。
1974年至1981年他調入波蘭《文化周刊》工作,又被派到非洲,首先到了已經獲得獨立的安哥拉,那裡國內戰亂頻發,他一次又一次在戰亂中、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向國內發回了真實的新聞報導。1976年他出版了《生命中的另一天》,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觀察,描寫了葡萄牙在安哥拉殖民統治垮台和後來引起的安哥拉內戰;他描繪了安哥拉獨立戰爭結束後,葡萄牙殖民者在離開安哥拉時的種種景象。1978年他又寫了一本書《足球戰爭》,描寫了安哥拉獨立戰爭,其中包括宏都拉斯與薩爾瓦多之間因世界盃預選賽引起的一場歷時一百小時的著名戰爭,數百人在這場戰爭中喪生。
1978年他發表的長篇報告文學《皇帝》,記錄了衣索比亞最後一個皇帝海爾·塞拉西在衣索比亞統治的衰落史以及皇帝被推翻後的生活。這本書出版後,很快被翻譯成英文和德文,這使他在世界上一舉成名。1987年英國倫敦皇家劇院把他的作品《皇帝》改編成話劇,搬上英國舞台,受到歡迎。1989年該劇被搬上波蘭話劇舞台,在波蘭上演多次。1982年他出版了《伊朗王中王》,記錄了1979年推翻伊朗巴列維國王的伊朗伊斯蘭革命。這本書出版後,很快被翻譯成英文、德文等多種語言,在世界上好評如潮。當時在倫敦和紐約的各大報紙和雜誌,《時代》周刊、《新聞周刊》都對這兩本書的成功翻譯和出版進行了報導。1983年《皇帝》被評為當年最佳圖書。而在這之後的四年中,他沒有出版任何書。
1993年他出版的《帝國》見證了前蘇聯衰落時期的人民生活和蘇聯解體後他在俄羅斯以及鄰國的旅行經歷。1998年他出版了《太陽的陰影》一書,全面介紹非洲的情況,2000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展出了他的《來自非洲》的畫冊。2004年他出版了《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2007年他去世之後出版了該書的英文譯本。在人們剛剛踏入2l世紀的第七個年頭之初,2007年1月23日,正當波蘭“標識”出版社準備出版一本《與卡普欽斯基一起旅行》的書時,書中蒐集了來自十三個國家的卡普欽斯基的作品的翻譯家們回憶他的文章,為慶祝卡普欽斯基七十五歲誕辰,卡普欽斯基這位曾經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和攝影家卻沒能走下手術台,在還有不到兩個月迎來他七十五周歲生日的時候,
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告別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沒有看到這本翻譯家們回憶他的集子,留下了永遠的遺憾。雷·卡普欽斯基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是一本鮮活、生動、凝鍊,具有親歷性、故事性的歷史紀實報告文學,集納了他作為記者四十多年來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記述和回顧。這本書內容豐富精彩,充滿文學氣息。有的段落驚險刺激,有的語言優美動人,使人愛不釋手。在這本書中,他講述了他與希羅多德兩個相互交錯的旅行,回憶了早年的旅行採訪和對旅行採訪的認識過程,記述了他把希羅多德的書當做自己人生指南的經歷。
精彩試讀
為什麼一個同樣的東西,人們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書寫出來呢?在我們整個地球上,人、山脈或者樹木看上去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為什麼每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差異卻如此之大?這都是為什麼?為什麼在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初始的字,比如說“花”,在有的地方,是豎著寫出來的,有的則是用畫圓圈來表達,而在另一些地方卻用兩筆或者用球形表示?
作品賞析
希羅多德是誰?有中學歷史常識的人都應該了解,此人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古羅馬時代,希羅多德就被譽為“歷史之父”。他最傑出的作品《歷史》一書,在希臘史學史上是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尤為珍貴的是,這本書非常生動地敘述了西亞、北非以及希臘等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蹟等,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宛如古代社會一部小型“百科全書。”至於其寫作的方式,則更與現代社會新聞記者的寫作方式並無二致。希羅多德除了從史詩、官府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和當時多種著作中獲取資料之外,更多的是利用他親身遊歷和實地調查採訪所獲得的大量資料進行寫作。
卡普欽斯基又是誰?卡普欽斯基是波蘭最傑出的記者之一,有“世紀記者”之稱。當了幾十年的駐外記者,曾長期為波蘭通訊社工作。他人生閱歷豐富,視角獨特。在漫長的記者生涯中,據說共見證了27次革命或政變、4次被判死刑、贏得過一連串獎項。因為《皇帝》以及《伊朗王中王》等作品,卡普欽斯基曾經六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56年,剛剛開始記者生涯的卡普欽斯基獲得了一次到印度去採訪的機會。在出發之前,他的主編、一位漂亮的女士送給他一份禮物:一本厚厚的黃色緞面精裝書。那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此後,在漫長的歲月里,卡普欽斯基帶著這本書走遍了全世界。從印度到中國,到北非,到伊朗和希臘半島,這位記者一邊閱讀希羅多德的文字,一邊進行履行自己的記者使命。在漫長的歲月里,這本書成了他的精神《聖經》,而希羅多德則成了他的精神導師。
卡普欽斯基晚年的時候,寫了一本散文隨筆集,這部集子的名字叫做《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這本《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從文體上來講應該屬於紀實性散文。全書由二十八篇文章組成,從自己早年的讀書生活開始寫起。然後,寫到《歷史》這本著作在波蘭出版的一波三折。接著,寫自己與希羅多德這本書之間的緣分與自己的讀書雜感。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這本書,並沒有一味介紹希羅多德的歷史觀,更沒有將其作為簡單的讀史筆記來寫。很顯然,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本讀史筆記的話,還不如自己到書店裡購買《歷史》認真閱讀來得實在。實際上,卡普欽斯基是將這本書與自己的生命結合在一起來寫的。該書安排了兩條主線:
一條,是自己的記者生涯,從波蘭出發,到印度、中國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這一部分,屬於紀實。其中的一些文字,詳細記述了自己作為一個記者在世界各地的遭遇和經歷。富有非常濃厚的傳奇色彩。
另外一條主線,則是自己閱讀《歷史》這本書所產生的感悟和感受,或者說與希羅多德進行精神對話的過程。作為一名記者,作者不斷穿行在希羅多德筆下所記述的每一個城市和人群當中。作為一個有著非常敏銳的文化直覺的新聞從業人士,卡普欽斯基看到的不僅僅是現實,更不僅僅是閱讀前人著作時的感受。他所要試圖解決的,是文化與傳統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種種矛盾和糾結。
卡普欽斯基的這些思考,是典型的跨文化、跨越宗教和時空式的思考。這種思考儘管天馬行空,卻絕對不是無跡可循。尤其通過《歷史》這本書,作者通過與希羅多德之間的精神對話,構成了這本書中最有價值的核心部分。
人類應該往何處去,人類將來會往何處去?在文化與文化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國家與國家以及民族與民族中間,橫亘著的,究竟有多少重“長城”?這些問題,都是後人所必須思考的。卡普欽斯基已經去世了,逝者已矣。但是,前人留下的思考卻不會停止。《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這本書,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一個記者的傳說,還有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方法。
讀書感悟
著名的戰地記者、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詩人、攝影家,波蘭當代最成功的小說家之一――這樣的稱謂每一個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終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將這所有的稱謂集於一身,那么,這該是怎樣的一個人?
“記者中的詩人”、“閃爍著寓言和新聞光澤的作家”、“20世紀最優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類痛苦的見證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見證人”、“為時代寫史”。這樣的美譽,每一種都值得為之終生驕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將這些甚至更多的讚譽集於一身,那么,這個人又需要有怎樣的付出?
在硝煙瀰漫、炮火連天中生長,一生留下二十餘部書,足跡遍及亞、非、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次感染登革熱和其他傳染病而大難不死,親身見證二十七場革命,被關押四十餘次,四度被判死刑,其中一次只因執行槍決的士兵酩酊大醉,無法掏槍射擊才幸免於難。這樣的人生恐怕並不多見,經歷如此的不平凡,該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如果有一部書來作一次總結式描述,那么,這部書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啟迪?
波蘭記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就是這個人,而他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就是這部書。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是波蘭新聞和文學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出生在波蘭東部的一個小城市――平斯克附近。俗話說,英雄莫問出處。我之所以想提及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出生地,不僅因為這座小城是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人生的始發站,而且我相信,他正是在這座小城那種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奠定了人生的第一塊基石。站在如茵的草地上,看著冰冷的炮彈猶如今日節日焰火一般從頭頂呼嘯而過,巨大的轟鳴聲,好像是要天塌地陷;靠抽吸用報紙卷上切碎的菸草根莖來減輕飢餓的痛苦;從居所的視窗,親眼目睹納粹德軍屠殺猶太人和波蘭人;腳穿用樹皮做的鞋,在沒有窗戶、沒有地板、沒有書本的學校上學;父親失蹤,跟著媽媽和姐姐逃難,這就是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比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由得我不信:苦難有時真的是最好的導師。也許,真是苦難造就了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一切:他畢生的選擇,他卓越的才華,還有貫穿他所有作品中的莊嚴、深刻和不可替代的責任感。
無論世人如何評價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在我眼裡,他根本還是個傑出的記者,他的閱歷,他的敏銳觀察力,他的入木三分的思考方式,他洗鍊精闢的文字,他的堅毅、他的勇敢、智慧乃至於他的才情都是對記者這個行當最恰當的解釋,他注定要成為我們艷羨的對象。他用自己一生的每一個足跡為記者作了詳盡的註腳。人們常說,記者是社會這艘大船上站在最高處的?⊥?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以他的高度和對作為者所需的登船資格,所需的品格意志,所需的才能技巧提供了國際標準。
對於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來說,選擇做一名記者似乎有太多的偶然。如果《青年旗幟報》文化版總編沒有相中他;如果1951年華沙大學的哲學系已經恢復;如果大學畢業後,他不堅持回到《青年旗幟報》見習;如果他因為不懂英文而放棄了去印度;如果他不來中國,不去加納、不去剛果、不去安哥拉、不去索馬里、不去衣索比亞、不去坦尚尼亞、不去阿爾及利亞、不去了解和思考對世界來說像謎一樣的非洲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會發生;如果他不寫《足球戰爭》;如果他去了拉美,而那次行刑的士兵沒有喝醉……那么,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一生一定會是另外一種結局。但當我們仔細研讀便不難發現,其實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源於必然。所有看似偶然的決定都源於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內心的選擇。他永遠都不欺騙自己,就像他去世後,所有媒體給他的不約而同的評價:堅守良知,忠於真實。做了二十年的記者,我明白這八個字的分量,懂得這八個字的珍貴。
當然,我並不否定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在其他領域中的傑出貢獻,比如文學。但我對“記者中的詩人”這樣的評價難以釋懷,記者需要理性,詩人則需要浪漫,那么,在本相牴觸的概念中,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如何轉換制式、如何矛盾統一?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一生筆耕不輟,他用自己的筆描繪出感受獨特、動人至深的文字,他涉獵多種文學體裁,如回憶錄、旅行隨筆、散文、話劇等等,他生動地把新聞和藝術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內容涉及歷史、政治、軍事、國際關係與文化等等。“我必須親身經歷這一切”,這大概是他與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他甚至憤憤不平地對採訪他的記者說:“過去,大家都期待作家寫書,那些寫書的人呢,就坐在家裡寫……”而作為記者的作家,旅行採訪本身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的足跡遍布六十多個國家,縱橫六十餘載,他生前說,作為記者,首先要具備五種特質:親臨、觀察、聆聽、參與、思考,然後才是寫作,再嚴格的作家恐怕也做不到這樣,既然做不到,當然不可能創造出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一樣的作品;其次,記者的責任感和敏感、洞察力和表達力也恐怕是他的獨門秘笈。他用寫作的手法把新聞報導變得生動有趣,他又用新聞報導的手法把文學的語言和故事變得真實深刻。常常,他從表面跡象入手,將本質提煉出來。“他描寫鯨魚是從鯨魚的肚皮裡邊寫起的。”“他是一個用眼睛感覺和用心思考的作家。徘徊在我們腦海中的是一個詩人,帶給我們的是超現實的縈繞不去的景象。因為一些奇怪的、不適宜的命運糾纏,這個詩人最終成為了記者。”換句話說,他總在用記者的目光,探索許多學說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背後的歷史淵源。與眾不同的描述和思考令他在同行中獨一無二,孩童般的好奇和真正智者的文化修養讓他集權威與魅力於一身,這就是我理解的雷氏文學。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源於雷沙德·卡普欽斯基被派去遙遠的、一無所知的印度工作時總編送他的一件禮物。那是一本厚厚的黃色緞面精裝書《歷史》,它的作者是希羅多德,希臘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這本書陪伴他走遍天涯海角,成為他的人生指南。在這本書中,他依據自己的親歷和希羅多德的指引,講述了兩個相互交錯的旅行,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超越虛實的對話。此書正式出版於2004年,這一年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七十二歲。三年之後,2007年1月23日雷沙德·卡普欽斯基沒能走下手術台,在他七十五周歲生日還有不到三個月時,告別了多姿多彩的人生,永遠離開了我們,讓我們只能從字裡行間去品味槍林彈雨的文學味道和回味無窮的哲學思考。說實話,是對雷沙德·卡普欽斯基本人的尊敬和好奇引導我翻開《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但也正是同樣的尊敬和好奇引導我讀完最後一頁。央視主持人---王志
作者簡介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1932-2007),生於波蘭東部小城平斯克近郊一鄉村教師家庭。童年遭受二戰磨難。高中畢業後開始發表作品。1951年考入華沙大學語言文學系,後轉入歷史系學習。1956年畢業分配到《青年旗幟》雜誌社工作,同年派往印度。1957年從日本轉道北京,任特派記者。從此開始了他四十餘年駐外記者的生涯,足跡遍及五洲四洋六十多個國家,特別是深入拉美、非洲、中東等人跡罕至的蠻荒地帶,親臨火線,發回瀰漫著硝煙的真實報導和照片。他一生親歷二十七場革命和政變,四次被判死刑,四十餘次被拘關押。同時作為作家,獲四十六項國內國際大獎,六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創作了二十餘部文學作品,有的被譯成三十餘種文字,在世界廣為傳播,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國》(1993)、《太陽的影子》(1998)、《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2004)。
媒體評價
卡普欽斯基抵得上一千個唯唯諾諾、耽於幻想的平庸作家。由於他成功地把新聞和藝術緊緊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們得以窺見他常說的那種難以言傳的真實戰爭畫面。
-----英國著名記者薩·魯史迪艾
卡普欽斯基是一個迷人的嚮導。他集無限的耐力,孩童般的好奇和真正智者的文化修養於一身,是閃爍著寓言和新光澤的作家。
-----《紐約時報》
卡普欽斯基在為時代撰寫歷史。
------《時代》周刊
當我們孩子的孩子想去了解20世紀晚期的殘酷時,他們就應該去閱讀和研究卡普欽斯基。
------《華爾街日報》
卡普欽斯基的文筆精練適度,絲毫不見憤世嫉俗,體現了文學的力量和視野。
------《波士頓環球周報》
他是一個用眼睛感覺和用心思考的作家。徘徊在我們腦海中的是一個詩人帶給我們的超現實的縈繞不去的景象。因為一些奇怪的、不適宜的命運糾纏,這個詩人最終成了記者。
------美國《金融時報》
卡普欽斯基的去世,是波蘭文學、波蘭文化的一個重大損失,他是人類痛苦的見證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見證人。
-------波蘭總統卡欣斯基
相關評論
卡普辛斯基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是一份恰當的遺囑。
許多中歐作家一直醉心於人類記憶這個主題,例如已過世的波蘭諾貝爾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Milosz)的詩歌,捷克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Kundera)的散文,還有其他數不清的作家等等。正如昆德拉所說“最終每個人會遺忘掉每件事。”
與遺忘作鬥爭,沒人比得上雷沙德·卡普辛斯基,這位波蘭作家在一月份享年74歲過世時成了一名文學巨匠。沒有作品能比得上他2004年的著作《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更加坦白直率。現在這本書首次出版了英文譯本(中文版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如同他的許多作品一樣,這是一本部分旅行感受,部分自我反省的合集。但更適合說像是一份最終的遺囑,其價值更是超越了遺囑的含義。書里描寫了他帶著希羅多德所著《歷史》(TheHistories)一書旅行時的所感所受。1955年後史達林主義緩和時期,《歷史》的波蘭文譯本一出版,卡普辛斯基就買了一本。他把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的希羅多德視為自己的行為榜樣。希羅多德遊歷各地,儘可能的記下他遇到的所有事情,正如希羅多德自己所說,“其目的是防止人類活動的軌跡被歲月所抹去。”
希羅多德的觀念讓卡普辛斯基產生本能上的共鳴,他的初次嘗試是跑到印度和中國等陌生國度做駐外記者,他嘗試學習希羅多德,像這位希臘人一樣,卡普辛斯基對連年的戰爭和衝突著迷,他穿越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在為他一系列非凡作品收集原始素材時,想盡辦法獲取“新聞”。雖然希羅多德遊歷了多少地方,人們不得而知,但他是個急性子的記者,熱衷於獲取第一手資料。希羅多德也是個有平等思想的人。正如卡普辛斯基寫道“世界是多元化的,是一個鮮活、跳動的組織”,換句話說,希羅多德,像卡普辛斯基一樣,是真正的全球主義者。
隨著卡普辛斯基越來越關注非洲,他對這塊大陸的了解和愛與日俱增,他致力於相關研究。卡普辛斯基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讓讀者身臨其境。最重要的是,雖然卡普辛斯基反覆思考他對旅行和報導的熱愛,但正是這些東西教會了他寫作、歷史和記憶的含義。他把一切歸功於希羅多德的發現,卡普辛斯基寫道“我們接觸的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而是重新描述過的”,一旦人們開始有選擇的記憶,“過去就不存在了,只留下無邊無際的描寫。”所以這就使旅行家、記者和歷史學家的工作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