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學體系初稿》

《自然哲學體系初稿》是德國古典哲學家F.W.J.謝林關於自然哲學的主要代表著作,書中把客觀東西作為在先的和絕對的出發點,推演出主觀東西,即從自然達到理智。

《自然哲學體系初稿》

正文

德國古典哲學家F.W.J.謝林關於自然哲學的主要代表著作。寫成於1798年冬,發表於1799年 5月。謝林在本書中把客觀東西作為在先的和絕對的出發點,推演出主觀東西,即從自然達到理智。全書分三篇。
第一篇試圖從絕對的創造活動推演出整個自然系統。謝林認為,自然科學是從經驗方面考察被創造出來的自然,自然哲學則以思辨方式研究進行創造活動的自然。只有這種絕對的創造活動才是永恆的,而一切有限自然產物不過是這種創造活動的過渡環節。與那種把質歸結為量的原子論相反,自然哲學雖然也把質歸結為單純的東西,但認為這種單純的東西並不是靜止的存在,而是能動的力量。這種原始的力量具有對立統一的趨向,在活動中受到阻滯,從而產生出充實空間的物質,即原始流體。它本身沒有形式,可以採取任何一種形式;它通過不同的阻滯作用,生成了形態不同的自然產物。因此,整個自然界就表現為一個由無限多樣的形態組成的系統,一個動態發展的序列。這個序列中的最高產物是有機體,它作為否定性的無機條件與肯定性的組織力量的結合,將兩極性體現為實現類族過程的性別。
第二篇試圖推演否定性的無機條件,即無機界的物理親和力。謝林認為,自然界是一個由許多太陽系構成的複合體,它的每個系統作為有機產物都是靠物理親合力把自己範圍記憶體在的一切部分聯合起來的;正象各個行星在中心天體的物理性狀中有其起源一樣,這許多太陽系也永遠處於物理親和力的依存關係中。從中心體發出兩類作用,一類是否定性的,決定達到靜態平衡的趨勢,另一類是肯定性的,引起動態發展的趨勢。我們的太陽是提供生命與力量的本原,大地上的一切東西都應通過它們與標誌太陽發展的氫的關係來認識,磁、電和化學過程都是由它們與氫的親和力決定的。
第三篇探討有機界與無機界的相互作用。謝林認為,有機體的本質在於組織活動交替地處於靜態和動態。這就需要一種刺激,它不斷地干擾有機體業已達到的平衡,使之有可能達到新的靜態。刺激是在感受性中給予的,它破壞了原始活動的靜態,使之從事新的創造,因而引起用相應的反應來回答業已獲得的感覺的能力,即應激性。感受性與應激性的對演受著軀體的神經與肌肉的制約,表現為軀體的再生,即生長與繁殖。這就形成了有機體的動態發展序列,即有機體處於平衡中,是對立力量的和諧,但平衡被感覺打破,軀體須以應激性對干擾作出回答,力圖由此恢復遭到破壞的平衡。對應於有機界的這種再生過程的是無機界的化學過程,正象化學過程以磁和電為其條件一樣,再生過程產生於感受性與應激性的綜合。因此,再生過程作為重新從兩種根本力量的對立中產生的動態過程,在有機界表現為更高的級次。
本書以及謝林的其他自然哲學著作在19世紀初期對各門自然科學的發展發生過短暫的積極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