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總管囊腫手術》一片由山東醫科大學製作,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是國家衛生部的視聽教材,該課件主要講述了膽總管囊腫的病理病因、臨床以及治療等內容,適合醫學院師生以及臨床醫師使用。
基本信息

作者:山東醫科大學
出版日期:2000年6月
編碼:ISRCCN-M22-99-0036-0/V.R
語言:中文簡體
定價¥38.00
內容簡介:本片為國家“九五”重點音像製品規劃、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實用手術學系列”之一。本片首先講述了膽總管囊腫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和診斷方法,重點演示手術切除過程,最後介紹術後處理及術後併發症等有關內容。片長42分鐘,適合於醫學生和臨床醫師使用。
手術治療
膽總管囊腫(choledochalcyst)又稱膽總管囊性擴張,多屬先天性發育畸形。女性比男性發病率高,大約為3~4∶11.症狀多出現於兒童和成年期,臨床表現為間歇性上腹痛、右上腹腫塊和黃疸,稱為膽總管囊腫三聯征,噁心、嘔吐、厭食、腹瀉以及體重減輕等。
手術治療
膽總管囊腫一旦作出診斷,即應採取手術治療。手術不外乎引流和切除術。憩室型與十二指腸內膽總管膨出型原則上應儘量採用切除術;只有普通型因囊腫太大,切除有困難,可能損傷周圍重要組織,或在急性感染階段,只有採取引流術。
引流術分外引流與內引流兩種。
外引流容易招致低張性失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故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感染嚴重或全身情況太差,才在緊急手術時,經膽囊插管或作囊腫袋形縫合,待全身情況好轉以後,再建立膽腸通路。
內引流術有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囊腫胃吻合術和囊腫空腸吻合術,但容易引起胃腸內容逆流,導致上行性膽管炎。故有人主張用胃大彎作成一管再與囊腫吻合;更普遍的是作Roux囊腫空腸Y型吻合術,利用一段長30cm、去功能的腸管與囊腫作端對邊吻合,70%~80%的病例能達到滿意療效。
囊腫腸吻合後,如果發生上行性膽管炎,多引起吻合口狹窄,並容易發生結石,還可因炎症刺激而繼發惡性變,常需再次手術,這說明行囊腫初期切除術是比較理想的。但切除術的死亡率高,故有的作者主張在重要結構部位,只切除囊壁的內層,而保留囊壁一層薄的外膜,作囊腫全切除,再將囊腫近端的膽管與空腸Y型支吻合,或作膽管對端吻合加作Oddi括約肌成型術。即使不能做到囊腫全切除,至少應爭取儘量切除大部分囊壁,以減少術後併發症。內引流術的手術死亡率較低,但術後罹病率高;囊腫全切除術後的罹病率低,手術死亡率已從50%下降至5%左右。術前正確診斷率愈高,手術的死亡率愈低,1933年術前正確診斷率只有3%,目前已提高到70%~80%,因此手術安全性已顯著升高。肝臟移植術的發展使肝內外膽管閉鎖的預後有了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