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與治理:股改前中國上市公司制度安排實證研究》

《股權與治理:股改前中國上市公司制度安排實證研究》

《股權與治理:股改前中國上市公司制度安排實證研究》就國有企業控股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進行了仔細的實證分析,認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績效差的原因還可以分解為股權過度集中、非流通股比重過高和“一股獨大”。因此,作者明確提出,上市公司國有股減持必然伴隨著非流通股的全流通。2005年以後,監管部門推動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上與作者判斷的方向是一致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非流通股股東正向激勵不足的問題。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王秀治,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副主任。

目錄

序i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範圍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特點
第五節章節結構安排
第二章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第一節中國證券市場的誕生
第二節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證券市場的作用
第四節中國證券市場的特徵
第三章中國上市公司
第一節中國上市公司的成長
第二節中國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大股東與小股東的利益衝突
第四節上市公司績效狀況
第四章中美證券市場比較
第一節美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第二節中美證券市場功能定位比較
第三節證券發行制度及上市標準比較
第四節監管體制比較
第五節信息披露制度比較
第六節股權結構比較
第七節治理結構比較
第五章實證研究與數據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樣本和數據
第三節現有實證研究
第六章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績效:面板數據分析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國有控股公司與非國有控股公司比較
第三節理論與分析框架
第四節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績效:交叉分析
第五節多元回歸分析及其實證結果
第六節結論
第七章治理結構與公司績效:實證研究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特徵:統計性描述
第三節理論與分析框架
第四節治理結構與企業績效:交叉分析
第五節計量檢驗與結果
第八章結論、政策含義和後續研究的問題
第一節基本結論
第二節關於國有股減持的建議
第三節關於完善治理結構的建議
第四節關於培育機構投資者
第五節後續研究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中國股市從1990年12月19日開市時的100點起步,經歷了幾個輪迴,大起大落的本色依舊未改。最近一次輪迴始於2005年6月6日,當天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最低為998.23點;在兩年多之後的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站上了6124點的最高位,但之後掉頭急跌,於2008年9月初跌破了上一波牛市行情在2001年6月15日創下的2245點歷史高位。
股權與治理——股改前中國上市公司制度安排實證研究》一書是作者的博士論文,完成於2004年。然而,作者有關上市公司業績及其決定因素的分析,現在讀來仍然不覺得過時。
本書就國有企業控股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進行了仔細的實證分析,認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績效差的原因還可以分解為股權過度集中、非流通股比重過高和“一股獨大”。因此,作者明確提出,上市公司國有股減持必然伴隨著非流通股的全流通。2005年以後,監管部門推動的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上與作者判斷的方向是一致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非流通股股東正向激勵不足的問題。

精彩書摘

2.數據翔實,實證結果有說服力。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書的實證分析部分採用了1998年至2001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中除曾經是或仍然是ST和PT公司外的全部上市公司數據,樣本量大,有一定的觀察期,避免了因樣本小而可能產生的估計上的偏差。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防止截面資料研究中可能出現的巨觀經濟變化對上市公司績效的特殊影響,使得本書的分析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出股權結構與治理結構對上市公司績效的真實影響,也為更為嚴謹的經驗估計方法在回歸分析中的運用提供了可能。與現有的其他同類研究相比,本書具有明顯的數據優勢,使本書的研究結論更加紮實可信。
3.實證分析方法嚴謹,由經驗估計引起的偏差小。在回歸分析中,本書除了採用了國內大多數學者在研究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關係中普遍採用的合併最小二乘法外,同時對每一個回歸方程又採用了固定效應法進行回歸。固定效應法因控制了那些固定的不隨時間變化而又觀察不到的變數,譬如,企業與政府的關係、高級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等,使估計結果不受這些觀察不到的變數的影響而更具無偏性。同時,回歸方程的設定還充分考慮到了回歸分析中經常遇到的多重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問題,回歸結果更為穩健、無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