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學家講故事人生路上舍與得》

《聽歷史學家講故事人生路上舍與得》

歷史是今人與古人溝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經驗教訓的源泉。從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人物的才識與謀略、品格與道德,可以領略歷史事件背後的捨得智慧,可以體悟現實生活的取捨境界。無論是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無論是為人處世、兼濟他人,抑或是為官從政、治國安邦,都離不開對歷史的學習。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2008-6-1
 英國偉大的思想家培根說:“學史使人明智。”通過傾聽歷史故事,我們可以了解為人之道;通過品味歷史故事,我們可以參悟處世之法。惟有如此,才能成就偉業、成就人生。本書由一篇篇通俗簡潔的歷史故事組成,在每一篇故事前都有簡短的感悟,其後又配以相關的名言俗語。沒有冗長枯燥的說教,只有精練深刻的感悟。通過聆聽歷史學家精講的歷史故事,你不僅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更為可貴的是,你還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經驗教訓,學到許多修身養性的智慧、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縱橫商場、職場和官場的謀略。而這些經驗教訓,無論是對管理者還是普通人,無論是對成功者還是懷有夢想的年輕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真實地反射著滄桑巨變。聽歷史學家講故事,會讓我們從冗繁忙亂的生活和複雜迷離的社會中走出來,讓我們在藍天白雲的簡練中,與先人聖賢對話,讓我們在欣賞大氣磅礴的歷史畫卷的同時,進一步領悟人生的取捨得失。
學史使人明智。
——培根
歷史是一種隱藏的力量。
——黑格爾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唐太宗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
——西塞羅

內容簡介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真實地反射著滄桑巨變。聽歷史學家講故事,會讓我們從冗繁忙亂的生活和複雜迷離的社會中走出來,讓我們在藍天白雲的簡練中,與先人聖賢對話,讓我們在欣賞大氣磅礴的歷史畫卷的同時,進一步領悟人生的取捨得失。
歷史故事,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們為人處世的精華,讀者這一幕幕歷史話劇,聽著他們一席席精彩台詞,我們逐漸學會更明智地處理人際關係,更輕鬆地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難題,更勇敢地選擇拿起和放下,更豁達地看待得到和失去。本書通過通俗簡短的歷史故事,生動真實的歷史人物,深刻明了的感悟,以及相關的名言俗語,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以啟示。讓人們在對歷史的思考和感悟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從而使人生更加精彩紛呈。

媒體評論

有舍才有得來源價值中國網李書進人生的取捨得失經常使人迷惑,多數情況下人們選擇的方向都是“得”,選擇“得”而把“失”放在後面,就形成“得失”,這叫做有得必有失;如果選擇的方向是“失”,選擇“失”而把“得”放在後,就形成“捨得”,這就叫做有失必有得。所以,有舍才能得。

目錄

第一章完善自身,盡顯人格魅力
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無信不立
誠心待人,人恆助之
忠誠贏得尊重
與人為善,終是為己
做一個正直的人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自尊者人必尊之
懂得謙讓得英名
仁愛之心——愛人就是愛己
慕賢之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謙虛之心——受益由此開始
正義之心——頂天立地
隱忍之心——成就人生

精彩書摘

人皆可以為堯舜: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浩浩天宇,人本平凡;茫茫人世,我本平凡。人世間固然存在著非凡的事業,但事實上卻並不存在先天就“非凡”的人。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並非先哲要鼓勵我們人人都好高騖遠,而是要告訴我們:只要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身,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
曹交問道:“每個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種說法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周文王身高一丈,商湯身高九尺,而現在的人身高雖然有九尺四寸多,卻只是會吃飯而已,應當怎么做才能成為他們呢?”
孟子說:“這有什麼關係呢?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自己認為自己連一隻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么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而如果有人認為自己可以舉起三千斤的重物,那么這個人便是一個非常有力氣的人。同樣的道理,能夠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人,也就成為烏獲了。人難道可以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不過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長者之後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么,慢一點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之所以還有那么多不悌之人,其實不是這些人不能走慢一點,而是他們不那樣做罷了。所謂堯舜之道。也不過就是孝悌而已。倘若你穿著堯的衣服,說著堯的話,做著堯的事,那你就是堯了。同樣,倘若你穿著桀的衣服,說著桀的話,做著桀的事,那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準備去拜見鄒君,去他那裡借個住處,還情願留在您的門下做您的學生。”
孟子說:“所謂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還真的難於了解嗎?只恐怕是人根本不去尋求罷了。我看你還是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到處都有啊。”
由此可見,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的立身處世,都只是一個問題而已。那就是“不為”與“不能”的問題。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