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作者(美)霍夫施塔特,商務印書館於2010年12月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

《美國政治傳統》全名《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是美國著名史學家理察·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初版於1948年。它通過對“代表美國政治情緒的主流”的十二位著名人物的評析,從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對美國文化傳統尤其是政治傳統作出新的解釋,提出了美國歷史“一致論”的學說。該書是研究美國政治史的必讀之作。

綜述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是霍夫施塔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大型著作。它發行總數達百萬冊之巨,出版之初即引起轟動,被譽為美國史學的經典之作。霍夫施塔特也因此被稱為史壇新秀,並進而確立了在史學界的傑出地位。本書由12篇傳記性論文組成,被作傳者多為歷任總統,如托馬斯·傑斐遜安德魯·傑克遜亞伯拉罕·林肯格羅弗·克利夫蘭西奧多·羅斯福伍德羅·威爾遜赫伯特·胡佛富蘭克林·羅斯福,也有各個時期的一些著名政治活動家,如約翰·卡爾霍恩、溫德爾·菲利普斯和威廉·詹寧斯·布賴恩。霍夫施塔特之所以為這些人物作傳,是因為他們都是代表某些獨特利益的人物,“突出地代表了美國政治情緒的主流”。他並非想寫一般性的歌功頌德或指斥謾罵的記述生平事跡的傳記,而是想不加粉飾地客觀展現這些“以大眾思想領袖身份活動的人”的“某些未得到足夠注意的方面”,著重分析他們的歷史作用,藉以對美國的傳統尤其是政治傳統作出新的解釋。

美國的政治傳統

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美國人所標榜的“民主”、“自由”,但其開國先輩信仰的卻是共和,認為自由與民主無關,而是與財產有關。1787年憲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鉗制人民中普遍流行的思想即民主政治。美國是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並非一開始就如此。它“誕生在農村,……起初的觀念和政治價值以農村生活為模型”,與土地密切相關(前引《改革的時代》,第17頁);然而,“商品生產的勝利改變了舊時給予土地神話許多魅力的客觀環境,用新的理想取代了舊的理想,那就是事業和自我奮鬥的機會”(《改革的時代》,第31頁)。胡佛曾深信效率、事業心、機會、個人主義和真正的自由放任政策,篤信控制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些曾屬於美國的主要傳統,但在1929年開始的空前的經濟大危機面前失去了活力。不過,自建國至20世紀40年代,儘管美國歷史上存在著某些分歧和衝突,美國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政治傳統,即“虔信財產權、經濟個人主義理論、競爭價值”、把資本主義文化的經濟特徵視為人的必要的素質。美國文明就建立在這一共同的基礎之上;只有把握住這一點,才能正確地理解美國歷史。

基本觀點

《美國政治傳統》一書就是“力求在不忽略重大衝突的同時注意,並追溯其適應不同時代和不同利益而發生的變化。”透過他對12個典型政治人物的分析,縱觀全書,我們可把其基本觀點概括為如下幾點:(1)強調美國歷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注重“美國輿論的共同傾向”;(2)研究歷史從政治思想方面著手;(3)批評平民主義和進步主義運動。凡此種種,均與進步主義史學流派針鋒相對。“但凡變革危急之際,理智便有深陷恐懼之虞,世代延續之感就可以成為延伸越過當前恐懼的一條生命線。”霍夫施塔特在“導言”中引用的帕索斯的這句話集中體現了他創作《美國政治傳統》的目的。30年代以來,主要是經濟大危機以來,美國社會中出現了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以致對美國文化和傳統本身產生了懷疑。作為一位“讚賞美國生活的保護性和多元性”的學者(A.布林斯利,“重評《改革時代》”,見《美國歷史評論》,第13卷,1985年),霍氏感到有責任幫助人們找到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指導方針”。其結果,就是發現了美國歷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目錄

前言
序言
導言
第一章 開國先輩:現實主義時代
第二章 托馬斯·傑斐遜:出身高貴的民主派
第三章 安德魯·傑克遜和自由資本主義的興起
第四章 約翰·c.卡爾霍恩:主子階級的馬克思
第五章 亞伯拉罕·林肯與自我奮鬥的神話
第六章 溫德爾·菲利普斯:來自上層的鼓動家
第七章 贊成政黨分肥制的人們:一個崇尚自私自利的時代
第八章 威廉·詹寧斯·布賴恩:提倡信仰復興的民主黨人
第九章 西奧多·羅斯福:充當進步派的保守派
第十章 伍德羅·威爾遜:作為自由主義者的保守派
第十一章 赫伯特·胡佛和美國個人主義的危機
第十二章 富蘭克林·d·羅斯福:有教養的機會主義者
參考書目說明
索引

書 評

70年代美國最有聲望的知識分子

霍夫施塔特與《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說到美國現當代史學,必然要提到理察·霍夫施塔特,提到他的《美國政治傳統》。霍夫施塔特被譽為“70年代美國最有聲望的知識分子”之一(戴伊,《誰掌管美國》,張維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213頁),“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越南戰爭期間最有影響、最傑出的歷史學家”(鮑勒·S·法斯,《20世紀的美國歷史學家》,1983年,第212頁);《美國政治傳統》一書則確立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被譽為“二戰以來對美國政治史的教學和出版影響最大的幾部書之一。”(《我們的過去》,1980年版,第九章。)

霍夫施塔特

霍夫施塔特1916年8月6日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父親埃米爾·霍夫施塔特是猶太人,年輕時從波蘭移居美國;母親凱薩琳·希爾的先祖是德國移民,信奉新教。作為一位移民後裔,霍夫施塔特從小聰穎好學,思想活躍而敏銳。1933年,他年僅17歲就考入布法羅大學,主攻歷史學和哲學。三年後,他從布法羅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秋季,霍夫施塔特偕新婚妻子到了政治氣氛和學術氣氛都十分活躍的大都市紐約,在這裡接觸到了各種學術思潮,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並一度垂青於此。1937年,在父親的堅持下,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但是,出於對歷史學的濃厚興趣,他毅然決然地轉入哥大研究生院,主修歷史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是霍夫施塔特一生中的大事。自1937年入校直到去世,他除短期到馬里蘭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任職或講學外,一直在哥大生活。在這裡,他獲得了碩士學位(1938年)和博士學位(1942年),出任教職,並寫出了他的一系列有影響的史學著作。

霍夫施塔特英年早逝

1970年10月24日去世時年僅54歲。然而,他的一生是充實的、多產的。在從事史學研究的30年間,他撰寫了十多部專著、五六部重要文獻集、一部深受歡迎的教科書、30餘篇論文以及大量評論文章。他的著作曾多次獲獎,有兩部還被譽為“美國史學的重要轉折點”(法斯,前引書,第227頁)。

學術生涯

大致說來,霍夫施塔特的學術生涯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代表作品是他的博士論文《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1942年寫成,1944年正式出版)和《美國政治傳統》(1948年),另外有《內戰前夕的關稅問題》(1938年)、《帕林頓和傑斐遜傳統》(1941年)等。《社會達爾文主義》主要闡述美國南北戰爭及一戰期間對斯賓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套用情況,是霍夫施塔特的成名之作。在這本書中,霍氏提出了一個新的原則,即把思想作為變革社會、貫徹行動的武裝,強調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期包括50年代中後期和60年代前半期,是霍氏從事學術活動的全盛時期,其幾部重要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美國生活中的反智力主義》出版於1963年,曾獲優秀生聯誼會愛默生獎和西德尼·希爾曼獎及普利茲獎;它剖析了美國文化中的反智力現象,鞭笞了其消極乃至反動的影響。《美國政治中的偏執狂及其他論文》(1965年出版)批評了50年代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尤其是麥卡錫主義,論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反托拉斯運動、自由鑄造銀幣運動等。1955年,他出版了他的最好也是最有爭議的著作《改革時代:從布賴恩到富蘭克林·羅斯福》(中譯本譯作《改革的時代》,俞敏洪、包凡一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1956年獲普利茲獎),主要論述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歷史上的各種改革運動,用“我們這個時代的觀點對這些改革運動作出新的分析”,並進而探討了人們的政治價值、社會心態和政治文化。《改革時代》集霍氏多年摸索和研究之大成,被譽為當代美國史學界研究改革史的奠基性著作。霍氏在晚期的重要著作,主要包括《進步主義史學家:特納、比爾德和帕林頓》(1968年)、《一種政黨制度的構想:美國合法反對派的興起,1780至1840年》(1969年)和《1750年的亞美利加:社會速描》(未完成,1972年出版)。前者主要論述和總結了三位進步主義史學大師的學術成就和思想發展軌跡;《一種政黨制度的構想》主要研討美國政黨制度的形成、變遷與發展,是政治史與思想史兼具的一部專著;後者向人們展現了18世紀中葉美洲殖民地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爭取自由的情景。與以往著作相比,這幾部書述事更為客觀和冷靜,顯得更為成熟。

整個美國史

霍夫施塔特的著作涵括清教徒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整個美國史,涉及美國的各個領域和方面。綜觀其整個學術生涯,我們可看到一條主線,即向20年代至40年代上半期美國史學的主流進步主義史學發起一連串的攻擊。進步主義史學的代表人物有查爾斯·比爾德、弗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和弗農·帕林頓等。雖然他們的著重點不同,但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用兩分法的衝突史觀來解釋歷史和歷史的發展。霍夫施塔特自稱受到過進步主義思潮的影響(前引《改革的時代》,第9頁),但從一出道就向進步主義史學發起猛烈攻擊,並因此揚名美歐。《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提出了研究歷史的一個新的原則即思想,《美國政治傳統》則從各個方面向進步主義史學發起了衝擊,創立了“一致論”史學(consensushistory),並最終取代了進步主義史學的主導地位。

美國歷史上並非不存在衝突和鬥爭

從表現上看,這種鬥爭,尤其是政治鬥爭,經常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鬥爭的表層之下蘊含著共同的取向。政界人物“對當前的論題會各執己見,有時甚至尖銳對立,但他們在總的思想框架上又是一致的,其思想反映在政策中的差異很小。就美國總統競選而言,各派“一致之處極多,分歧之處極少,根本找不出什麼重大的爭論問題”。就進步主義史學家一再渲染的漢密爾頓派和傑斐遜派的衝突而言,這在本質上是不存在的,兩派之間的共同點遠遠大於分歧點,漢密爾頓時期主要制度在傑斐遜時期繼續存在,兩者之間存在著連續性,是一脈相承的兩個階段。

進步主義史學

進步主義史學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視經濟因素在歷史中的作用,這集中體現在比爾德的《美國憲法的經濟觀》《美國文明的興起》二書上。霍夫施塔特則認為這是簡單的和決定論的解釋。要想弄清複雜的人類社會及其發展,就必須從思想意識形態和政治傳統方面入手,“描述思想或一切種類的象徵表達方式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思想是“變革的武器”,是推動社會前進或阻礙社會發展的動力。因而,《美國政治傳統》研究的是人和思想,注重的是思想在政治中的作用。進步主義史學家一般比較注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平民主義和進步主義運動,對傑斐遜、傑克遜及其後的自由民主傳統持肯定態度。霍夫施塔特則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這些運動的主導思想“凝聚在逝去的體制和條件之上”,平民主義運動參加者的“烏托邦存在於過去而不是將來”,進步主義運動“向後看的眼光竟達到了十分自相矛盾的地步”,“目的是挽回失去的一切”,其本質不是民主而是復古,並為以後的反動準備了條件。自由主義傳統實際上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保守主義傳統。

不是推翻資本主義

從表面上看,霍夫施塔特對所作傳的各個人物均進行了可謂苛刻的分析,對由此反映出的美國政治傳統也持批判態度,但是,他的目的絕不是推翻資本主義,而是要重構國民已經動搖的對美國未來的信念。《美國政治傳統》可謂應保守思潮回籠之作,反過來也促進了史學本身的保守趨向。

有種種缺陷

客觀地說,《美國政治傳統》作為歷史著作有種種缺陷,首先,它對經濟因素不予重視,大大影響了分析問題的力度和深度。其次,它對平民主義和進步主義運動的評價有欠公允和全面;再者,它所得出的一致論結論沒有把美國歷史中激進的方面如實地反映出來,沒有能分析那些不遵守其“一致”原則的集團和運動,比如美國南北戰爭和社會上的種族及宗教衝突。正因為此,隨著20世紀60年代新的國內外形勢的出現,如冷戰破產、越戰失利,“公平施政”、“新邊疆”等失靈,學生運動、婦女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風起雲湧,《美國政治傳統》所代表的“一致論”史學也就完全失掉了在史學界的主導地位。

有助於人們較為清楚地認識美國社會

不過,我們並不能因此否認這本書的價值。思想、文化及政治的作用確實是進步主義史學重視不夠的重要領域,霍夫施塔特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這些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其次,本書對傑斐遜派與漢密爾頓派的分歧的分析,對美國黨派之爭的看法,合乎歷史事實,有助於人們較為清楚地認識美國社會。此外,它從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吸取許多有益的營養,對政治人物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推動了美國史學跨學科方法和多元論模式的形成。本書的另一優點是文字優美,融學術性和可讀性於一體。章學誠曾說:“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這種“文”,應該也是《美國政治傳統》多次重印、累計印數上百萬冊的一個原因吧。固然,“一致論”史學在美國已逐漸為人摒棄,然而,作為一部曾引起轟動、在各方面有開拓之功的著作,《美國政治傳統》的翻譯出版,對我國學術界無疑是有好處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