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廬印集》

《缶廬印集》

《缶廬印集》是由吳昌碩寫的一片散文。

《缶廬印集》《缶廬印集》

缶廬印集

吳昌碩 缶廬印集

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補,中年後更字昌碩,七十歲後以字行。亦署倉碩、蒼石、倉石、昌石、昌碩,別號缶廬,老缶,老蒼、苦鐵,大聾,石尊者,缶道人,鄉阿姐,破荷亭長,蕪青亭長,五湖印丐等。按時代分,早年所用字號及齋館名有薌圃、香補、傑生、劍侯、逸光、朴巢、泛虛室主人、金鐘玉磬山房、梅花主人、金麓山樵,嘯閣、石痴山人、齊雲館等;中年後又有缶廬、老缶、缶道人、苦鐵、削觚廬、禪甓軒、去駐隨緣室、癖斯堂等,七十後又有聾、大聾等。浙江安吉人。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民國十六年。中國近代傑出的藝術家,上海畫派的領袖 。
吳派篆刻的創始人,書法,繪畫,篆刻,詩詞無一不精,以篆書筆法入畫,金石氣十足 。
曾從俞樾、楊峴習辭章、訓詁、書藝,與名收藏家、畫家往還,多見歷代名跡,因此書畫篆刻俱卓爾不凡,成一大家。對近代中國藝壇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
名滿天下,日本人尤為崇拜,為之鑄銅像置西泠印社中。父吳辛甲,舉人,兼究金石篆刻。妻施酒,亦能詩。子吳東邁,善畫。孫吳長鄴,在上海 。
門弟子有趙石(趙古泥)、褚樂三、王個簃、沙孟海等,皆一代俊秀。書法著力於《石鼓文》,深研數十年,他寫的石鼓文,自出新意,用筆結體,一變前人成法,力透紙背,獨具風骨。
清向燊評云:「昌碩以鄧法寫《石鼓文》,變橫為綜,自成一派,他所書亦有奇氣,然不逮其篆書之工。」隸書以《漢祀三公山碑》為主,遍臨漢碑。楷書從顏真卿入,取法鍾繇。
行書初學王鐸,後冶歐陽詢與米芾於一爐,全取側勢,且多隸定之體式,古雅生動。晚年以篆隸筆法作狂草,蒼勁雄渾 。
吳昌碩的作品,線條凝鍊遒勁,氣度恢宏古樸,以金石氣為最大特點,表現出陽剛之美,對近世書壇有重大影響 。
符鑄云:「缶廬以《石鼓》得名,其結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勢,可謂自出新意,前無古人;要其過人處,為用筆遒勁,氣息深厚。然效之輒病,亦如學清道人書,彼徒見其手顫,此則見其肩聳耳
繪畫以花卉為主,以任伯年(任頤)為師,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與蒲華、胡遠、張熊、陸恢等交往相契 。
初從趙之謙,上溯揚州八怪,以及石濤、八大、陳淳、徐渭,以金石書法之筆法入畫,筆墨厚重,色彩濃郁,結構突兀,擅用大洋紅,與墨色成為強烈對比,一枝一葉無不精神飽滿。
畫風震撼當時,幾乎家家昌碩,影響巨大。 篆刻初從浙、皖諸家入手,上溯秦漢璽印,根柢深厚。技法上使用鈍刀硬入,朴茂蒼勁,章法奇宕,開一代新風,世稱「吳派」,影響極為深遠。
著有《缶廬詩》、《缶廬集》、《鐵函山館印存》、《削觚廬印存》、《缶廬印存》等 。
作品出版極多,如上海西泠印社《苦鐵碎金》、商務印書館《缶廬近墨》一、二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吳昌碩》等等 。
1850年,吳昌碩七歲,開始隨父啟蒙讀書。後轉入村塾。1858年,吳昌碩在其父指導下開始刻印。1860年,太平軍進入浙江安吉,吳昌碩開始五年流浪生活。其聘妻章氏病死,葬於庭樹下。
1865年,吳昌碩中秀才,遷往安吉城中篆雲樓居住。1866年,吳昌碩始學詩。1871年,吳昌碩與浦華訂交。1872年,吳昌碩與施酒結婚。施酒字季仙,浙江吳興菱湖鎮人。
1872年,是年吳昌碩第一次到杭州,拜俞樾為師。並至蘇州、上海結交朋友。1873年,吳昌碩三十歲,開始為人治印。1873年,吳昌碩父吳辛甲卒
1874年,吳昌碩入兩淮鹽運史杜文瀾幕府 。
1882年,吳昌碩接妻兒至蘇州定居。1884年,吳昌碩遷居蘇州西[田每]巷。1887年,趙石(趙古泥)師從吳昌碩。1887年,吳昌碩移居上海。1893年,尹沅為吳昌碩妻作肖像,任頤補景,現藏南京博物院。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吳大澄請纓赴榆關,邀吳昌碩為幕僚,傳吳昌碩獻古印「征遼將軍印」。敗績。1897年,一月,吳昌碩病臂 。
或謂五十肩。1899年,十一月,吳昌碩由同鄉丁葆元保舉,任江蘇安東縣(今江蘇漣水縣)知縣。只一月,因與上司不合,辭官而返。1900年,吳昌碩自序《缶廬印存二集》。1902年,顧潞為吳昌碩作山水圖。
1902年,是年陳衡恪師從吳昌碩學畫。1904年,日本河井筌廬至上海拜訪吳昌碩。1909年,姚鴻、黃俊等在上海發起豫園書畫善會,高邕之為會長,並邀請吳昌碩參加。
1909年,高邕之、錢吉升、吳昌碩、沉心海等人在上海豫園得月樓發起「豫園書畫善會」,選錢吉生為第一任社長。1912年,吳昌碩是年結識前日本東京高等師範教授、商務印書館主編長尾雨山。
1913年,王雲(王夢白)拜吳昌碩為師。1913年,重陽節,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公推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1915年,杭州西泠印社閒隱樓落成,吳昌碩作《閒隱樓記》。
1915年,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會長汪洵卒,吳昌碩繼任。王一亭、哈少甫為副會長。1916年,吳昌碩病臂,自言「眼花如霧,腳軟如綿」,為其作品鑑定之參考。1917年,吳昌碩夫人施酒卒,年七十。施亦能篆刻。
1917年,詩人沉汝瑾(沈公周)卒。年六十一。為吳昌碩好友。1919年,吳昌碩七十六歲,新訂《缶盧潤格》為:「衰翁新年七十六,醉拉龍賓輝虎仆倚醉狂索買醉錢,聊復爾爾曰從俗。
舊有潤格契行,略同坊肆書帙,今需再版,余亦衰且甚矣。深違在得之戒,時耶境耶,不獲自已。知我者諒之。堂扁卅兩,齋扁廿兩。楹聯,三尺五兩,四尺六兩,五尺八兩,六尺十二兩。
直幅橫幅,三尺十四兩,四尺十八兩,五尺廿四兩,六尺卅二兩;條幅,視整張減半;琴條六兩。摺扇、紈扇,冊頁;每件四兩 。
一尺為度,寬則遞加。山水,視花卉例加三倍。點景加半,金箋加半。篆與行書一例。刻印,每字四兩。題跋、題詩每件卅兩。磨墨費每件二錢。每兩作大洋一元四角。己未元旦老缶訂於癖斯堂。
」1919年,吳昌碩與王一亭合作《流民圖》以籌款賑災。1919年,吳昌碩《缶廬印存》八冊成書。1920年,元旦,吳昌碩為上海西泠印社吳隱的「潛泉印泥」制定潤格:「潛泉吾宗,精於金石之學,刻印能得三代古璽遺意。
並仿古秘制紫紅各色八寶印泥,細潤鮮明,經久不變,冬不凝凍,夏不透油,極合書畫家收藏家之用。求者日甚,為定潤目如左。」見日本謙慎書道會《吳昌碩逝世五十周年紀念集》。
1920年,吳昌碩七十七歲,再次修訂上年潤格,詩為:「衰翁今年七十七,潦草塗鴉慚不律。倚醉狂索買醉錢,酒滴珍珠論賈直。」並刪除了小序。1920年,王震(字一亭)為吳昌碩寫像。
1921年,日本朝倉文夫為吳昌碩塑半身銅像,置於西泠印社龍泓洞中。印社補雕石刻下半身,成為一盤膝造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23年,潘天壽經褚聞韻介紹,得識吳昌碩。
1924年,王賢到上海,師從吳昌碩,並結識吳昌碩弟子劉玉庵。1925年,吳昌碩為王震制定潤格,序為:「博通籀史,精研訓詁。維季王子,湛湛嗜古。撫百漢碑,抱十石鼓。
。印學流傳,家珍自數。趙(趙之謙」茹我吐,吳(吳讓之」闕吾補。比客天涯,強自取柱。為定潤格,到門不【度文】,匪雲標榜,聊慰習苦。」1925年,是年吳昌碩封筆。
吳昌碩請王賢任其孫吳志源的家庭教師,由此住在吳家。此後幾年中曾為吳昌碩代筆。1925年,方介堪由溫州去上海,訪吳昌碩。同年師事趙叔孺,並加入西泠印社 。
1926年,沙孟海經常向吳昌碩問業。1927年,十一月六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吳昌碩中風逝世。1932年,吳東邁將其父吳昌碩、妻章氏、繼室施酒葬於浙江超山報慈寺西側山簏,占地約五畝,距宋梅僅百步。
墓左有先生七尺石像,墓坊石柱聯為沉衛所作:「其人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兩京碑碣;此地彷玉潛故宅,環抱有幾重山色,十里梅花 。
」1936年,宣和印社所輯《吳昌碩印存》出版。1979年,九月,日本電視廣播公司董事社長小林與三次參觀西泠印社,得知吳昌碩銅像於文革中被毀,回國後成立「吳昌碩銅像復原委員會」,由原作者朝倉文夫的弟子西常雄重塑。
1980年,十一月七日,西泠印社舉行吳昌碩重塑銅像安放儀式。1994年,上海出版《吳昌碩年譜》,林樹中編。1994年,北京出版《吳昌碩談藝錄》,吳東邁編 。
1995年,九月八日至十二日,由香港書法家協會主辦,香港書畫學會協辦的「杭州西泠印社篆刻作品展」在香港大會堂高座七樓展覽廳舉行 。
特邀嘉賓: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江先生,西泠印社秘書長餘暉先生及該社女篆刻家沉穎麗小姐 。
西泠印社借出創辦人丁輔之、王福庵等名家篆刻作品印屏八十八件,歷屆社長吳昌碩、沙孟海等人印屏二十件,現代篆刻名家作品印屏二十幅 。
其中許多作品為鎮社之寶,在大陸也未曾公開展出過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