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韋莊
詩詞正文
雕陰無樹水南流,雉堞連雲古帝州。帶雨晚駝鳴遠戍,
望鄉孤客倚高樓。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歸時鬢已秋。
一曲單于暮烽起,扶蘇城上月如鉤。
詩歌簡析
上詩是韋莊稽留綏州時所作。韋莊(851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陝西省長安附近)人,傳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乾寧元年進士,後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諡文靖。
詩人在初秋雨歇暮色中,獨自倚靠在綏州城樓上,(應當在南城樓上,因綏州城靠山而建,南城門最低,臨護城大理河,向高處望古城牆即有“雉堞連雲”之感。)面對眼前景象望鄉懷遠而作此詩。
然首聯首句“雕陰無樹水難流,”卻讓所有閱讀者不解真意,歷代學者無人做出詳解。2000年綏德學者野夫先生以“投鞭斷流”典籍解難(見2000年《綏徳》第3期),雖有一點道理,然尚有牽強之感,筆者並不認同。此句“雕陰”好解,綏德城南門正面之山即雕陰山,綏德州在隋朝時就是雕陰郡,此詩中做為郡地名或山名均可。但筆者以為作者是倚靠在綏州南城樓上,面對首先看到的正面“雕陰山”而寫。接下來“無樹水難流”若僅按常理和字意是無法解釋通的,只能考究作者在此以何典故隱喻。
作者在此用的是“蒹葭倚玉”之典。“蒹葭倚玉”乃表示地位低的人依附地位高的人。也同義於“蒹葭玉樹”或“蒹葭倚玉樹”,如白居易《和微之道保生三日》中“但恐持相併,蒹葭瓊樹枝。”;唐齊己《湖西逸人》中“橘柚園林熟,蒹葭徑路迷。”;唐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中“夢裡蒹葭渚,天邊橘柚林。”等。蒹葭,沒有長穗的蘆葦。蘆葦靠在玉樹旁,比喻一醜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別人的光的客套話。“蒹葭”乃《詩經》秦風之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作者倚靠在綏州南城門樓上,面向家鄉(南方)看著前面“雕陰山”,擋住了對家鄉的望眼,想到自己所要倚靠的玉樹不存在,我這還沒有長穗的蘆葦面對“在水一方的伊人(理想或抱負):溯洄從之(往回走吧),道阻(阻隔)且長(漫長),道阻且躋(難登),道阻且右(極高);溯游從之(往前走吧),宛在(好象已在)水中央(盡頭),宛在(好象已在)水中坻(高坡地),宛在(好象已在)水中沚(小陸地)。”該何去何從呢?真是太難決定了。這是作者根據自身狀況的有感而發。由此可推測作者寫此詩時尚年輕和未入仕途,到綏州可能是投靠親友不遇而稽留時所作。向後觀是城牆直連雲端的古帝州,綏州城最高處即秦皇長子扶蘇墓,看到了直連雲端的扶蘇墓,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喔,那城牆直連雲端的就是古帝州啊。看似寫景寫物,實是感慨仕途漫長高入雲端而難登攀啊。頷聯“帶雨晚駝鳴遠戍,望鄉孤客倚高樓。”對仗工正,“帶雨晚駝”對“望鄉孤客”,“鳴遠戍”對“倚高樓”。這是一倒裝聯:我這倚著高樓遙望故鄉的孤身客人,透過帶著雨水的霧氣看到了和聽到了為遠戍邊關將士運送戰爭物資的駝隊也晚歸了。與作者的稽留他鄉形成鮮明對照,稽留思鄉之情躍然紙上。頸聯:“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歸時鬢已秋。”對仗更工,也是稽留思鄉之情更深層次的延伸和對前途渺茫的感嘆!明妃即漢元帝宮人王嬙字昭君,晉代避司馬昭(文帝)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之為明妃。她出塞和親就是經過綏州而去的,她去時年輕貌美,化解與匈奴的戰爭,歡送她的人群包括路邊的花也應當是帶著喜氣和露出笑意的;然而蔡琰(東漢詩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西南)人。女。蔡邕女。自幼博學通音律,初嫁河東人衛仲道,夫死,回娘家。董卓之亂中,被掠入南匈奴十二年。後被曹操用重金贖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歸來時也是經由綏州的,可她卻兩鬢秋霜已現。這都是經由綏州的一“去”一“歸”形成鮮明的對照。我也是帶著希冀與笑意來綏州的,歸去時大概不會也兩鬢秋霜吧。唉,聽到了有人彈奏的曲子孤單地隨著暮煙的升起而響起,也許就隱指作者自己的這首《綏州作》孤單地隨著暮煙的升起而寫成;看到了扶蘇城上的彎月如鉤,可望而不可攀,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擺脫稽留,尋找到能展我抱負的時機和前途呢?(綏州城亦稱扶蘇城,因最高處即秦皇長子扶蘇墓)由於作者是在城南門樓上望鄉懷遠,身後城牆最高處的扶蘇墓就在作者所處位置的正東方,“扶蘇城上月如鉤”也即特指了是初升之如鉤彎月,符合時間與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