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

《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

《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作者是辛棄話,是宋代的一首詩詞。

作品資料

《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
《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

辛棄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春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賞析

“落花”,是古典詩詞里一個熟題目,作者多如牛毛,但往往是塗飾許多濃艷的詞藻,強作一些無病的呻吟,好的並不太多。辛棄疾這首《粉蝶兒》 ,不論是意境或語言風格,都能打破陳套舊框,在落花詞里,可以算是一闋別開生面的絕妙好詞。句逗以不依詞譜,作長句讀為佳,可以更好地傳達出詞語的情致。

《粉蝶兒》的藝術構思頗為巧妙,前後片作了對比的描寫,而在前半片中,前二句與後二句又作了一個轉折。主題是落花,卻先寫它未落前的穠麗。用十三歲小女兒學繡作明喻,禮讚神妙的春工,繡出象蜀錦一樣絢爛的芳菲圖案,“一枝枝不教花瘦”,詞心真是玲瓏剔透極了;突然急轉直下,遞入落花正面。好花的培養者是春,而摧殘它的偏又是無情的春風春雨。(詞中的“僝僽”,原意指惡言罵詈,這裡把連綿詞拆開來用,形容風雨作惡。)於是,用嗔怨的口氣,向春神詰問。就在詰問的話中,烘染了一幅“殘紅作地衣”的著色畫,用筆非常經濟。下半片“而今”一句跟上半片“昨日”作對照,把臨去的春光比之於輕薄盪子,緊跟著上句的“無情”一意而來,作者“怨春不語”的心情,也於言外傳出。“記前時”三句又突作一轉,轉到過去送春的舊恨。這裡,不僅春水綠波都成有情之物,釀成了醉人的春醪,連不可捕捉的清愁也形象化了,在換了首夏新妝的楊柳岸邊等候著。正因為年年落花,年年送春,清愁也就會年年應約而來。就此煞住,不須再著悼紅惜香一字,而不盡的餘味,已曲包在內。

這是首白話詞。用白話寫詞,看來容易,倒也很難。如果語言過於率直平凡,就缺乏魅人的力量;而自然的語言要配合音律謹嚴的詞調,也是要煞費苦心的。這首《粉蝶兒》寓穠麗於自然,散句(上下片的前二句)與整齊句(上下片的後二句)組成“如笛聲宛轉”(近代詞人夏敬觀評語)的音節,所以不是一般的白話詩,而是白話詞,通首寫自然景物,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十分新鮮。遣詞措語,更能不落庸俗。與清詩人袁枚所寫“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相較,高下立顯。詞筆於柔韌中見清勁,不是藝術修養達到升華火候,是不能辦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