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爾》

《米拉爾》

《米切爾》是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入圍影片,由朱利安·施納貝爾導演拍攝,影片郁以1948年以色列簽宣僅布死建國鹹進錄而引發樓巴以沖賽突為背給景喲,苑講述吟了一個奮名為Hind Husseini的續女人,在預耶路餐撒宇冷殼建立餐孤兒院的故事艇。

基本信息

簡介

《米拉爾》海報《米拉爾》海報

《米拉爾》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女主角芙蕾達·平托主演,影片以巴以衝突為背景,講述一個女性不畏艱險在耶路撒冷建立孤兒院的故事。

演職員表

演員

芙蕾達·平托Freida Pinto ....Miral

西婭姆·阿巴斯 Hiam Abbass ....Hind Husseini

威廉·達福Willem Dafoe ....Eddie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

斯黛拉·施納貝爾 Stella Schnabel ....Lisa

奧瑪爾·梅特瓦利 Omar Metwally ....(unconfirmed)

亞斯明·艾瑪斯瑞 Yasmine Elmasri ....Nadia (as Yasmine Al Massri)

亞歷山大·希迪格 Alexander Siddig ....Miral's fatherMakram Khoury ....KhatibJamil Khoury ....Brother AminShredy Gabarin ....AliDoraid Liddawi ....SameerRoba Blal

製作人 Produced by:
François-Xavier Decraene ....executive producer

Jon Kilik ....producer

Tabrez Noorani ....co-producer

塞巴斯蒂安·西爾瓦 Sebastian Silva ....associate produc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Eric Gautier

剪輯 Film Editing: 朱麗葉·威爾夫林 Juliette Welfling

選角導演 Casting:Yael Aviv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Yoel Herzberg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塞巴斯蒂安·西爾瓦 Sebastian Silva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Enas Muthafa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Joaquin Silva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影片劇情

《米拉爾》《米拉爾》

影片郁以1948年以色列簽宣僅布死建國鹹進錄而引發樓巴以沖賽突為背給景喲,苑講述吟了一個奮名為Hind Husseini的續女人,在預耶路餐撒宇冷殼建立餐孤兒院的故事艇。

1948年的耶路撒冷,一位名叫漢德·侯賽尼的巴勒斯坦婦女收養了55個在以色列軍隊中襲擊中失去父母的孤兒,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內,孤兒的數量從55個增加到接近2000個,一座專門收養巴勒斯坦兒童並為他們提供教育的孤兒院就此誕生。1978年,7歲的米拉爾在母親死後,被父親送到此處撫養,她在圍牆的庇護下安全的渡過了童年,對於外面世界的紛繁複雜,她並不了解。直到17歲那年,米拉爾被派去一個難民營中教書,同年,巴勒斯坦被占領土爆發民眾起義,親歷事件的米拉爾開始理解人民的憤怒與抗爭。當她愛上政治活動家漢尼後,米拉爾面臨兩難的抉擇:是為了自己的人民而投身暴力鬥爭,還是遵從漢德從小教導的信仰,堅信教育是通向和平的唯一道路?

出品公司

製作公司:

Pathé Cinéma [法國]

發行公司:

Pathé Pictures International [英國] (2010) (France) (theatrical)/(2010) (UK) (theatrical)

發行日期

英國UK2010年

義大利Italy2010年9月......(VeniceFilmFestival)

德國Germany2010年11月18日

影片看點

這是一部在政治立場上非常鮮有的影片,因為它是為巴勒斯坦說話,而發行商哈維·韋恩斯坦是個以色列的支持者。但事實上,影片雖並沒有在對當局日常與以色列的罵戰上有所避諱,但全片對待巴以衝突所持的方式還是選擇了能少則少的保守做法。“難道我們就不能融洽相處”的結束語確實讓人比較容易接受,而這也是在意料之中。

電影主題

用電影喚醒良知呼籲和平與平等

影片的中心角色之一是一位名為亨德·胡瑟妮的女人。她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決定建立一所能夠為在衝突中流離失所的阿拉伯孤兒們帶來更美好未來的學校。時至今日,這所學校已經成為了超過三千名孤兒的家。

傑布瑞爾通過米拉爾這一角講述屬於她自己的故事,在片中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芙蕾達·平托(FreidaPinto)出演,在失去了母親之後,最終也成為了胡瑟妮學校中的一員。當米拉爾被派往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擔任教師職務的時候,她發現自己陷入兩難境地,不知要參與巴勒斯坦人在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暴動還是要選擇追隨胡瑟妮樹立的崇高榜樣。

“這是一個發生在偉大土地上,一個小女孩在衝突中存活下來並成長的故事,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有個人幫了她一把。我想,現在依然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在尋求並寄望著有人能夠給予他們相同的幫助,”傑布瑞爾說道。

施納貝爾,這位曾憑藉2007年的作品《潛水中與蝴蝶》獲得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及金球獎的導演,在採訪期間提及他母親灌輸給他的價值觀與胡瑟妮女士對年輕的加布瑞爾的教育如出一轍。“我之所以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是在這些人身上我看到共通點明顯的多於差異,”他說道,“我覺得我有責任去面對這些事,因為或許我已經花費了我人生大部分時間去避免重回以色列,逃避我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責任,而它給予了我這個機會去保護我母親窮其一生精力所建立起來的東西。”

說起教育對於女權的重要性,施納貝爾曾加入一個針對伊朗婦女SakinehMohammadiAshtiani因通姦罪獲石刑的國際性抗議活動。“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電影裡所發生的事有它不對的地方。我的意思是,當我們坐在這裡喝著礦泉水,並輕描淡寫地說著鬼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的時候,那些事卻在真實地發生著。”

影片解讀

《米拉爾》電影改編自義大利籍巴勒斯塔裔記者魯拉·傑布瑞爾創作於2003年的同名自傳體小說。當導演第一次看到這部小說時,他立即有了將之改編成電影的願望,因為他第一次了解到了和以色利人比鄰而居的巴勒斯坦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就像導演自己說的,“當我們坐在這裡輕描淡寫得說著微不足道的事情的時候,那些事情卻真實地發生著。”

正是為了表現出這種真實感,導演施納貝爾在講述女孩米拉爾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講述米拉爾出生前三個女人互相交織的生活過程中,他用真實的史料視頻來表現那不同時代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事情。《米拉爾》里講述了四個女人的故事,其中前三個女人的生活軌道的交織最後有了女孩米拉爾的誕生。

在敘事結構上電影分成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用兩個不同的時間段講述了三個不同女人的故事:1947年以色列建國前亨德·胡瑟尼(西亞姆·阿巴斯飾)回到巴勒斯坦的土地上開設了一所收容女孩子的學校;1967年娜蒂婭(亞斯敏·艾瑪斯瑞飾)不堪忍受父親的侮辱,離家出走成為一個舞女;一次偶然的打人事件她被關進了監獄,認識了巴解組織成員之一的法提瑪(瓦妮莎·雷德格瑞夫飾),後來受託嫁給了法提瑪的兄弟。在生了女兒米拉爾不久,長期以來受內心折磨的娜蒂婭投海自殺了。米拉爾的父親將年幼的女兒送給了亨德·胡瑟尼,讓她在學校里接受教育。

電影后半部分從1987年開始,已經長大成人的米拉爾在以色列占領區日益沸騰的抵抗運動的影響下,以及親眼目睹以軍的暴行,開始積極投身於政治鬥爭,儘管亨德·胡瑟尼再三勸告卻不能阻止她的政治熱情。不過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悲劇後,特別是和以色列年輕人的相處以及了解了巴解運動中的一些殘酷行徑,她最終明白了亨德·胡瑟尼多年來的良苦用心。終於在迎來了1988年的巴勒斯坦重新建國後,她也選擇離開祖國遠赴他鄉學習新聞。

《米拉爾》中,導演施納貝爾用了一個看似偶然交織的命運誕生了小女孩米拉爾的故事,將之視為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這塊土地上,那些失落迷途的孩子們隨時需要一些人的幫助,或許這份幫助能夠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也能改變一個國家的未來。“米拉爾”(Miral)是一種生長在沙漠中的玫瑰,電影中米拉爾和父親種植米拉爾花的特寫有兩個,很顯然,它不僅代表了米拉爾的新生,也代表了這個民族的生生不息。
在反對以色列的占領和反抗侵蝕領土的抗爭過程中,巴勒斯坦民族三個不同女性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抗爭方式:一是教育救國,一是武力抗爭,還有就是自我放棄。三種不同的方式,造成了三種不同的命運結局,而且也隨之影響了下一輩的命運。孰優孰劣,電影中已經非常清晰的進行了說明。但是這種政治解說只是針對巴勒斯坦這一個民族嗎?電影中導演並沒有明確地進行說明,但是那冷靜的鏡頭前,不同民族的人在鏡頭前表現的這個世代恩怨需要何種方式來進行化解,導演似乎已經給出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

影片評析

改編自義大利裔巴勒斯坦女記者盧拉·傑布瑞爾(RulaJebreal)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影片大致分為四章,長度各不相同。其中關於亨德·胡瑟妮(HindHusseini,西婭姆·阿巴斯飾)的故事是全片堅實的精神頂樑柱。胡瑟妮是一個富有同情心且意志堅強的女人,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不久便搬到了耶路撒冷。她還將自己的家變成一個阿拉伯學院,作為巴勒斯坦女孩的的學校和孤兒院,作為和平的要塞以及在往後喧囂不止的10年間的教學基地。

隨後,影片跳轉到了上世紀60年代,將鏡頭對準了另外兩個女人,其雙雙成為了傑布瑞爾筆下的犧牲者。年輕女孩娜蒂亞(亞斯明·艾瑪斯瑞飾)保守酒精中毒和性虐待的折磨,在一輛巴士上打了一名猶太女子之後被捕。在獄中,她遇到了法提瑪,曾經是護士,但因企圖在電影院引爆炸彈而被判無期徒刑(該片段以一組節奏緊張的鏡頭予以描述,將羅曼·波蘭斯基1964年的《冷血驚魂》多個剪輯片段進行了妙趣橫生的運用。)

在獲釋之後,娜蒂亞與一位強烈愛好和平的虔誠穆斯林教徒——加馬爾(亞歷山大·希迪格飾)結婚,不久米拉爾出生了。這位年紀最小的女子,其故事在全片所占的比重僅次於胡瑟妮。出於並未詳述的原因,米拉爾被送到了胡瑟妮的孤兒院,在那裡她成長為一個可愛但又同時固執而衝動的少女(芙蕾達·平托飾)。在離開孤兒院之前,米拉爾對時局的動亂一無所知,可當她被派到一個難民營教學時,便飽受兩難抉擇的折磨——究竟要繼承父親加馬爾和胡瑟妮的願望繼續堅持教育是通向和平的唯一道路,還是要直面她體內激進分子的衝動。

隨著米拉爾對危險又英俊的巴解組織激進分子漢尼(奧瑪爾·梅特瓦利飾)的迷戀變得無法自拔,她開始陷入兩難,是否要繼續從事教育行業,以及對更美好生活的希望,亦或走上暴力反抗的不歸路。事實上,米拉爾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紅色小花,其取名之用意,在於強調故事的普遍適用性,然而,還是有人希望電影人們能夠犧牲掉一些共同點,畢竟與眾不同的事物往往比較有賣點。

施納貝爾在該片再次體現了他錯綜交錯的印象派風格,而實現這一切的工具自然是手持攝像機。多種鏡頭和濾色鏡混合使用,剪輯方面也採用了跳越剪輯的手法。這種如碎片組成般的手法確實增強了影片的主觀性,並暗示了影片主題延伸出的各種可能之觀點,然而弊端就在於,它確實給人一種無戲劇焦點的感覺,尤其是在米拉爾未成為中心人物的時候。朱利安這位手執導筒的藝術家,在前三部作品(《輕狂歲月》、《夜幕降臨前》以及《潛水鐘與蝴蝶》)當中都是聚焦一個人的心靈,而《米拉爾》則在結構上看更像是圍繞某個話題而展開,片中四個女主角,皆未探究她們的精神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片中的角色一開口無一例外皆是從某些言論開始。比如“這些住在這裡的移民才是我們真正的毒瘤。”。

在看看更加有說教意味的部分,影片運用了一些歷史資料片段以及浮現在銀幕上的文本用以複述某些關鍵事件,比如1967年的“六天戰爭”和1993年奧斯陸協定的簽訂。如此做法的結果可能對於主流觀眾而言是份有所幫助的初級讀本,但對於精通中東歷史的人而言,卻毫無啟發作用。此外,影片還在商業讓步上做了進一步的妥協,但做法有點笨拙,比如採用英語作為主要語言(雖然有些片段是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又比如找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Redgrave)和威廉·達福(WillemDafoe)這樣的明星加盟,但都僅僅作為客串,小露臉了一下。配樂方面,依舊是施納貝爾的老牌合作人湯姆·維茨(TomWaits),除此之外,出自其他人之手的配樂皆聽起來相當刺耳。

全片最備受爭議的角色當屬平托,這位憑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而為世人所知的印度演員兼模特,在片中飾演一名再平凡不過的阿拉伯女孩,但此舉對於一部以文化認同之特殊性為基礎的影片而言,實在是太過詭異的選擇。雖然平托在表現米拉爾任性、偶爾暴躁的方面恰到好處,但無論是她亦或劇本,皆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為什麼,在無數個發生在這場衝突里的故事當中,唯獨這一個會被選中。

榮譽

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入圍電影:《米拉爾》

導演簡介

朱利安·施納貝爾朱利安·施納貝爾

朱利安·施納貝爾 JulianSchnabel

男,生於1951年10月26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星座:天蠍座

生平

施納貝爾出生在紐約,年幼時是隨父母遷往德州布朗斯維爾,1973年取得了休斯頓大學的美術學士學位,隨後向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提交了獨立學習計畫申請。學習之餘,施納貝爾在格林威治村的餐館中作快餐廚師。1973年,施納貝爾在休斯頓的當代美術館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畫展。隨後的幾年間,他赴歐洲旅遊,並深受多位藝術大師的影響。1979年,施納貝爾在紐約著名畫廊MaryBoone舉辦個人畫展,1980年,他參加了義大利雙周展,到80年代中期,施納貝爾已然成為“新表現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時至今日,他的作品在紐約、倫敦、巴黎和洛杉磯等地的各大美術館中都能找到。
1996年,施納貝爾初執導筒,拍攝了講述美國街頭畫家吉恩·米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Basquiat)成名經歷的影片《輕狂歲月》,影片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2000年,施納貝爾將古巴著名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ReinaldoArenas)的人生歷程拍成電影《夜幕降臨前》,該片不僅獲得獨立精神獎提名,還在威尼斯電影節被授予評審團特別大獎。2007年的作品、根據前《ELLE》雜誌主編、記者讓·多米尼克·鮑比生平改編拍攝的《潛水鐘與蝴蝶》又在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導演大獎。

主演介紹

芙蕾達·平托芙蕾達·平托

芙蕾達·平托 FreidaPinto

女,生於1984年10月18日,印度孟買

星座:天秤座

生平

芙蕾達·平托出生於印度孟買,她2005年畢業於孟買StXavier's學院的英文系,踏出校園後簽約成為印度Elite模特兒公司的模特兒,為不少知名品牌當模特兒,如DeBeers、Visa、MTV、Chanel、eBay等等,亦在一些電視節目上演出,而且也當過節目主持,《貧民富翁》是她第一部電影,更憑這部電影奪得了第二十屆棕櫚泉國際電影節突破演出獎。

西婭姆·阿巴斯 HiamAbbass

女,生於1960年11月30日,以色列拿薩勒

星座:射手座

作品年表

婚後的安寧/PeaceAfterMarriage(2011)

更多發言/Suiteparlée(2010)

米拉爾/Miral(2010)

樂透美國夢/Amreeka(2009)

人類動物園/HumanZoo(2009)

控制的極限/TheLimitsofControl(2009)

威廉·達福威廉·達福

威廉·達福 WillemDafoe

男,生於1955年7月22日,美國威斯康辛州

星座:巨蟹座

生平

威廉·達福生於美國威斯康星一個外科醫生的家庭,他是父母8個孩子中的倒數第二。雖然都被稱為達福,但只有威廉·達福進了演藝圈,其他兄弟姐妹就像他父母那樣成為了專業人士:律師、醫生、護士,等等。雖然達福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的是戲劇專業,但書本教學卻讓他感覺極其沉悶,結果大學未畢業他就加入了巡演劇團,到美國各地甚至歐洲作巡迴演出。這一方面豐富了他的表演經驗,也增長了他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社會知識。達福的電影處女作是1981年在導演麥可·西米羅廣受抨擊的影片《天國之門》里出演一個小角色。幸運的是,在影片正式公映時,達福的戲被剪掉了,從而避免了相應的一些負面影響。此後,達福1983年出演了《千年血後》,1985年出演了《威猛奇兵》,1986年達福的表演生涯達到第一個高峰――《野戰排》帶給他第一個奧斯卡提名,1988年主演的《基督最後的誘惑》又引起巨大的爭議,作為一名演員,早期的達福總是與有爭議的影片聯繫在一起。日漸成熟的他出演了無數一級好萊塢大片,有《燃眉追擊》、《蜘蛛俠》、《英國病人》,在2005年他出演了一部高品質的影片《曼德勒》。近幾年陸續有新作推出,屬於多產的演技派。

花絮

由畫家轉為導演的朱利安·施納貝爾擅長傳記電影,他曾執導過《輕狂歲月》、《夜幕降臨前》和《潛水鐘與蝴蝶》。從預告片來看,新作《米拉爾》在敘事上更為傳統、戲劇性更強,或者可以說其更接近一部政治驚悚片。值得一提的是,朱利安·施納貝爾一直喜愛在電影中使用TomWaits的歌曲——比如《潛水鐘與蝴蝶》原聲中的《AlltheWorldisGreen》,而《米拉爾》的預告片結尾處,Watis操著沙啞滄桑的聲音唱起《DownThereBytheTrain》,則更有驚心動魄之感。

幕後故事

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以其巴勒斯坦拍檔的傳記小說為原型的最新電影《米拉爾》(Miral)以阿以衝突為大背景,講述由四位阿拉伯-以色列女性組成的三代人的故事。從1948年猶太國的建立到1993年的奧斯陸協定,伴隨著中東和平的那一點點希望的火種,影片樹立了它清晰的政治立場:為種族、宗教和政治的對立搭建聯通的橋樑。
逐鹿於威尼斯影展的這部影片,改編自巴勒斯坦裔作者盧拉·傑布瑞爾(Rula Jebreal)寫於2003年的同名小說。盧拉成長於東耶路撒冷,爾後遷居義大利並成為了當地的第一位外籍晚間新聞節目主持人。
施納貝爾,這位頗受歡迎的美籍猶太裔畫家第四次執起導筒。在此之前,他對於巴勒斯坦人並沒有太多的了解,直到有一天他閱讀了傑布瑞爾的小說並宣稱與她在以色列拍攝電影是一段開拓視野的經歷。
“我覺得我是個很適合從對方當事人角度講述這段故事的人……我並非一個政客或者政治家,但我卻看不出來到目前為止一個藝術家可以做到的能比一個政客糟糕多少,”施納貝爾在本周四媒體試映會後如此說道。“在我眼裡繪畫並不是裝飾性的,我拍攝的電影也不是非娛樂性不可……對我來說能夠拍攝一部電影通常是出於我對於影片的主題有種責任感,以及在這過程中能夠讓我更多地認識我自己。”傑布瑞爾則曾提過,儘管她更換了一些名字和綜合了一些事件與人物性格,但是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影片的中心角色之一是一位名為亨德·胡瑟妮的女人。她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決定建立一所能夠為在衝突中流離失所的阿拉伯孤兒們帶來更美好未來的學校。時至今日,這所學校已經成為了超過三千名孤兒的家。
傑布瑞爾通過米拉爾這一角講述屬於她自己的故事,在片中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芙蕾達·平托(Freida Pinto)出演,在失去了母親之後,最終也成為了胡瑟妮學校中的一員。當米拉爾被派往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擔任教師職務的時候,她發現自己陷入兩難境地,不知要參與巴勒斯坦人在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暴動還是要選擇追隨胡瑟妮樹立的崇高榜樣。
“這是一個發生在偉大土地上,一個小女孩在衝突中存活下來並成長的故事,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有個人幫了她一把。我想,現在依然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在尋求並寄望著有人能夠給予他們相同的幫助,”傑布瑞爾說道。
施納貝爾,這位曾憑藉2007年的作品《潛水中與蝴蝶》獲得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及金球獎的導演,在採訪期間提及他母親灌輸給他的價值觀與胡瑟妮女士對年輕的加布瑞爾的教育如出一轍。“我之所以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是在這些人身上我看到共通點明顯的多於差異,”他說道,“我覺得我有責任去面對這些事,因為或許我已經花費了我人生大部分時間去避免重回以色列,逃避我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責任,而它給予了我這個機會去保護我母親窮其一生精力所建立起來的東西。”
說起教育對於女權的重要性,施納貝爾曾加入一個針對伊朗婦女Sakineh Mohammadi Ashtiani因通姦罪獲石刑的國際性抗議活動。“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電影裡所發生的事有它不對的地方。我的意思是,當我們坐在這裡喝著礦泉水,並輕描淡寫地說著鬼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的時候,那些事卻在真實地發生著。”

關於作者

原著作者兼編劇成為影片最大功臣,以小女孩眼光看世界

和眾多電影發布會不同的是,《米拉爾》的小說原著作者、同時也是本部影片編劇的魯拉-吉布瑞爾成為發布會上的焦點,導演更是不遺餘力的大加讚揚,宣稱沒有魯拉-吉布瑞爾,就沒有本部影片的誕生。施拉貝爾介紹正是在吉布瑞爾的幫助下,獲得後者曾經生活過的城市打開方便之門,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幫助。一個編劇參與到電影拍攝中並不常見,而吉布瑞爾卻經常幫助拍攝場景的設定,很多布景的取捨,都取決於這位女編劇作者的決定,甚至包括演員的挑選。

小說原著正是以現居義大利的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原形的自傳性小說,吉布瑞爾介紹2003年開始創作,正是在對父親的強烈思念,以及對給自己生活指引方向的良師的深深愛意中完成的。它從一個小女孩的眼光出發,講述在一片被摧毀的土地上如何倖存下來的故事,這樣的結果,也全仗如影片中講述的孤兒學校的救助。

影片評價

作為新生代導演中佼佼者之一的美國籍猶太裔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他的最新作品由於帶有強烈的政治訴求力量,特別是涉及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種敏感的主題,所以在公映前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關注。《米拉爾》是他繼《輕狂歲月》和《夜幕降臨前》後第三次參與金獅獎的角逐。
《米拉爾》電影改編自義大利籍巴勒斯塔裔記者魯拉·傑布瑞爾創作於2003年的同名自傳體小說。當導演第一次看到這部小說時,他立即有了將之改編成電影的願望,因為他第一次了解到了和以色利人比鄰而居的巴勒斯坦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就像導演自己說的,“當我們坐在這裡輕描淡寫得說著微不足道的事情的時候,那些事情卻真實地發生著。”

2010年11月下旬熱映電影

2010年11月,這個有點寒冷的季節,但是影迷們的心卻是火熱的,特別是哈迷們的心。11月下旬,哈7《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正式上映,溫暖了影迷期盼的心。本期任務是盤點11月下旬熱映電影,完善相關電影詞條的摘要、劇情內容。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