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穹頂之下》是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拍攝的一部環保紀錄片,片長103分鐘,該片是柴靜和一些人士在2014年的一年時間裡拍攝的,主要針對什麼是霧霾、它的形成及解決出路,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記錄和剖析。影片用大量鏡頭對準觸目驚心的污染現場,並採訪了許多專家,收錄了相關數據,也融入了拍攝者的情感。《穹頂之下》於2015年2月28日通過網路播映,引起廣泛關注。據不完全統計,一天之內,幾大網際網路網站點播下載量加在一起已近上億次,在手機上,該影片被反覆“刷屏”。
拍攝背景
央視離職後亮相之作
《穹頂之下》是柴靜 從央視離職後,首個個人調研下的產物。而她也進一步透露,自己並未成立製作公司製作節目,只是找了朋友幫忙而已且所有的花費都來源於自己之前出書的稿費。此外,在紀錄片中,柴靜也披露,自己懷孕期間,女兒便被診斷有良性腫瘤,出生後便要接受手術。而自己辭職後用了一段時間專程陪伴女兒。這一調查視頻的上線,也是柴靜離職後的首度公開亮相。
在《穹頂之下》中,柴靜完全是用一個母親的身份切入到霧霾問題中。她表示,製作這一公益視頻的一大動機,就是源於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的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延續深入調查風格
整片除了對近一年來的霧霾狀況進行了數據化的對比分析外,柴靜還發揮了自己採訪的特長,拜訪了環保、石化等多個行業和領域的專家。採訪中柴靜表示,這部紀錄片風格濃郁的調查視頻,只是個人的調研,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質,費時將近一年,花費則差不多一百萬左右,都是自己投資的,主要靠自己之前出書的稿費。她還強調,這一年她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這些專家,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
親自走訪污染現場
為了完成這些難度不小的調查,柴靜走訪了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並奔波於中國、美國、英國尋求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親自和同伴一起拍攝、編輯視頻。全片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么辦?”三個問題切入,深入淺出地向觀眾講解了霧霾的危害、產生原因、治理困難以及經驗教訓等等,也解釋了國內不少城市霧霾的現狀,比如,中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開發中國家,我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穹頂之下》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柴靜表示,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她已將整理的資料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全國人大法工委方已逐字看完並附上建議返還給她,表示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同樣收到資料,並表示歡迎更多探討。
推出時間
2015年2月28日,柴靜推出了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影片觀點
據柴靜透露,她自費投資了差不多一百萬作為國內外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的費用。她在訪談中表示:“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么長時間做完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後,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後,才對空氣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使她不能迴避空氣污染的問題,因此才有了這個調查。
不過,對於自己未來是否會成立個人公司製作節目,柴靜則予以了否認,稱這次的調查紀錄片,只是個人調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質,與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而她也表示,“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仍能與他們一起,為轉型中的社會做一點記錄和分析的工作。”
製作過程
柴靜走訪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赴多國實地了解治污經驗,並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行動方案。
她實地勘察:在燃煤消耗和鋼材生產大省河北,經歷了無人機因霧霾過重而無法記錄污染情況的尷尬;她親自攜帶採樣儀,在霧霾中生活一天,一個白色的採樣儀變為黑色,從中檢測出15種致癌物質,最危險的一種物質的含量超過國家標準14倍;
通過調查她告訴我們,在北京,每天尖峰時段,有34%的車在路上堵著,六環以內每小時PM2.5的排放量是1噸;在燃煤污染致死數千人的倫敦霧霾事件過後62年,她前往因霧霾喪生者的墓地憑弔,也去到仍燒壁爐的人家拜訪,當年倫敦“禁排黑煙”、“限煙區只能燒無煙煤,財政補貼壁爐改造的大部分費用”等規定的條文,具體化為男主人手中清潔的煤塊——煤是可以乾淨的;為考察同樣惡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車尾氣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現象,她在直升機上俯瞰這座車輪上的城市攤大餅式的道路模式和對汽車的高度依賴,在公路邊直擊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向沒給重型柴油車加裝空氣顆粒物過濾器的司機開出罰單。
她查閱文獻:對一些人所稱的倫敦霧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見成效的說法,她發現開始治理的頭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氣污染物;還把官員和業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眾視野之中:一艘海輪排放的PM2.5幾乎等於50萬輛貨車,而輪船和飛機的燃油還沒有得到像汽車用油那樣的哪怕不算嚴格的監管。
她拜訪各方面專家:她直問中國石化集團前總工程師、國家石油標準委員會主任曹湘洪:為什麼是石化行業而不是環保部門主導油品標準制定?為什麼不公開油品標準升級的成本?有沒有可能放開油品市場?她用數據視覺化,把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與專家合作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報告估計的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處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探查真相之後,她用行動以盡綿薄之力:看到家門口有一片工地裸露,她試著與施工者交涉,結果揚塵的土堆得到復蓋;樓下的餐館沒有加裝油煙處理裝置,她打了舉報電話12369,餐館老闆果然裝上了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加油站的加油槍汽油揮發嚴重,她又向環保部門舉報,加油站答應馬上修好防揮發裝置。她的體會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個數字。她建議網友:表達你的不滿、維護你的權益。
經費來源
一年中,她現場調研,查閱文獻、拜訪專家,拍攝而成紀錄片《穹頂之下》,前後花費一百萬人民幣,錢全部來自兩年前《看見》的版稅。
播出信息
2015年2月28日,《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站播出之後,引起不少網民的關注。截至28日20點30分,各網路平台已累計播放超過3500萬次,《穹頂之下》的熱度已超過了很多熱門電視劇。同時,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網路上更是引發“刷屏”效應。 優酷暫停對該片的評論功能。 目前各大網站大多數已停播。
自2月28日首發以來,播出僅一天,網路點擊近億。數據顯示,截至昨日(3月1日)早9點:騰訊播放7426萬次,樂視播放1063萬次,優酷播放1006萬次,搜狐播放203萬次,愛奇藝播放109萬次,鳳凰播放69萬次,土豆播放63萬次,合計播放9939萬次。
而根據最新的數字統計,截至3月2日上午9點30分,《穹頂之下》在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的總播放量即將突破2億次。其中,愛奇藝平台點擊量為1134萬次,優酷平台點擊量2950萬次,樂視網點擊量1264萬次,騰訊視頻點擊量13200萬次,鳳凰視頻點擊量488萬次,搜狐視頻點擊量488萬次,土豆平台點擊量406萬次。
社會影響
網友點讚
在環境污染這個全民休戚與共的問題上,《穹頂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不要等問題出來後再去挽回。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霧霾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應對並亟需解決的問題!遠離霧霾,呼吸同一片純淨天空!”不少網友認為,成為媽媽後,柴靜的力量似乎更強了,也證明了柴靜這次的“復出”非常成功。同時,片中“說實話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為網路熱點。
部長讚賞
2015年3月1日,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已經完整看過柴靜製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從中看到了公眾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體會到公眾對改善環境質量、維護身體健康的熱切期盼,這對於喚起全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環境自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座談會上,陳吉寧對引起關注的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表示讚賞,稱其行為值得敬佩。同時還表示,柴靜沒給我壓力。
陳吉寧認為,這也反應了在新媒體時代,政府媒體及公眾之間如何互動,應通過媒體,積極傳播環境信息,贏得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支持和自覺參與。
催漲概念股
《穹頂之下》催漲港股環保概念
柴靜個人出資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短短兩日內在網際網路上的點擊率超過一億次,令環保問題在“兩會”前成為熱門話題,市場因此關注“兩會”是否將推出環保相關政策。受此預期提振,港股市場上的東江環保(00895.HK)今日上升近6%報28.8港元、光大國際(00257.HK)升4%報11.3港元、康達環保(06136.HK)升幅約3%報3.31港元、中滔環保(01363.HK)升近2%、金風科技(02208.HK)升5%報11.92港。
媒體點評
柴靜的前同事崔永元卻表示了悲觀的看法。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他表示:
“《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但對於國家霧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計。他認為,霧霾問題最主要是解決難。
調查記者不是影視明星,她不是在別人掌聲鮮花下生活著,她的榮譽感來自於她對自己職業的尊重,這是最重要的。
評價
網友
網上有評論認為,這部影片,切中痛點,讓人想到美國作家雷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該書在20世紀60年代推動了美國的環保進程,喚起了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但也有人指出,影片存在一些事實錯誤,而傳說中拍攝者個人的一些“有違環保”的行為也引起了爭議。
有人認為影片摻入了較多個人情緒因素。與海洋學家卡遜不同,39歲的柴靜本人不是科學家。
不少人認為,影片說什麼,與個人無關,只要它說得對,就應該支持。這部影片有感染力,推動了社會對環保的認識,普及了科學知識,並有助其轉化為行動。
代表委員表態
影片的播出正值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女高音歌唱演員李素華說:“她說了我們很多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
“看了這部片子,我覺得片中用科學的態度說話很重要。”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說,到底PM2.5的組成成分是什麼,對人的腦血管、心血管、肺、胃的損害狀況究竟怎樣,柴靜花了一些時間做調查。呂新華說,這個片子引起輿論關注是一件好事,同時也要看到中國所處的特殊發展階段以及政府在治理霧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環境問題是‘頂天立地’的問題,關鍵在於監督和落實。”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生態紅線劃分專家組組長高吉喜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秦大河指出,當前還要著重解決一些問題,比如,管理中存在的紕漏,有的企業唯利是圖、藐視法律,一些部門執法不嚴、懲處不力,公眾意識不強、監督缺位等。秦大河說,治理環境的長遠之策,是創新驅動,發展和推廣綠色技術。
八屆、九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指出,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最緊迫的政治問題之一,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具備物質條件,“環境拐點可期”的前提是下決心加大投入進行發展轉型。
“環境治理是依法治國的有力抓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套用法學研究所所長孫佑海認為,資源趨緊、國際承諾、民眾期待,是倒逼環境治理的“最佳視窗期”。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期待,嚴格執法要不惜觸動利益集團,同時推行“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變“部門孤軍執法”為“全社會合力監督”,臆造、篡改環境信息數據要入刑罰。
環保部長致謝
2015年3月1日,履新剛滿2天的新人環保部長陳吉寧迅速回應了這場輿論風暴,發簡訊致謝柴靜。陳吉寧說,這部紀錄片讓他想起了美國作家蕾切爾·卡森,正是其著作《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全球對環境的關注,而這部紀錄片對喚起公眾對環境及環境健康問題的關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我特別讚賞這樣一個片子”。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在微博中這樣寫道,“柴靜對報導角色的處理:她講故事的切入點是個體(女兒)遭遇,但整個片子是深度報導、調查報導,她既是參與者和體驗者,但主要是報導者和調查者。”
崔永元:“(穹頂之下)非常好,是一個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數據、推論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覺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崔永元還說,“我的片子沒有她拍得那么好,她的呈現方式特別容易讓人接受,而我們採用的可能是更傳統些的形式。我看這片子的時候也覺得挺震撼的,第一遍看時甚至都忽略了她的內容,只看她的表現樣式,對一個做電視的專業工作者來說確實感覺很震撼。”
崔永元還說“我認為柴靜該說的都說了。就像一個人去醫院檢查身體一樣,一個CT檢查準確地診斷出了病症,而治療要靠其他科室—做新聞的就好像做檢查一樣,只負責探求真相,是不應該開處方的。至於說該淘汰什麼產業、政府部門應該做什麼,做紀錄片的不應該去涉及這些。”
負面評價
就在《穹頂之下》熱播之時,也有部分聲音表示:柴靜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為開場來切入這個話題,是否客觀。
回應質疑
柴靜沒有從片子中收入一分錢
點讚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該片的傳播方式值得稱道,“選擇在兩會之前的一個霧霾天上線,更容易引起官方和民間的重視”,“多家網站推送頭條,迅速擴大傳播面”。不過,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優酷網宣傳負責人時,卻發現這些說法其實多為附會。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這部紀錄片的演講場景拍攝於2015年1月27日晚上,地點在北京大興星光影視園。片子的前期調研、後期製作全部由柴靜團隊完成。”“片子是柴靜主動向各大網站推薦的”,“片子播出完全是公益性質;柴靜也沒有提出什麼條件,比如必須幾天推送頭條,網站為片子做什麼宣傳工作;柴靜沒有從片子播出中收取一分錢。”
慘遭封殺
《穹頂之下》,在獲得了約1.55億點擊的輿論轟動後,2015年3月6日(周五)被中國有關部門封殺。目前包括優酷、搜狐、愛奇藝等許多視頻網站已看不到這個視頻。
經典台詞
1)每次在夜空中,看到這顆星球孤獨鏇轉,我心中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
2)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他心裏面就能夠踏實了。
3)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這么活。
4)每個人的頭頂上都有一個穹頂,而我們習慣了低頭忙碌地過自己的生活,從不抬頭仰望一下頭頂上那片最美的天空。
5)我們不可能改變自然條件,我們只能改變我們自己
6)在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們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護好你自己和你愛的人。
7)當一個產業正在被淘汰的時候,會有另一個產品冉冉升起。
8)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9)12369,如果你不打,這就只是一個數字。
10)我們有責任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時可以是潔淨的美好的。
柴靜簡介
柴靜,女,著名傳媒人,前央視主持人,記者。北京大學藝術碩士(MFA),曾長期製作污染治理報導如《山西:斷臂治污》《事故的背後》《塵肺病人維權調查》等,獲選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環境污染相關知識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主要對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即使當時不造成危害,但後續效應有害也算是污染行為。一般污染被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現在污染的範圍越來越大,有船舶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熱污染和過度消費等各種新興污染開始被人們關注。 | |
空氣污染 | 酸雨 | 鹼雨 | 北極霾 | 大氣擴散模式 | 全球黯化 | 蚱蜢跳效應 | 全球變暖 | 臭氧空洞 | 氯氟碳化合物 | 懸浮粒子 | 霾 | 氣溶膠 |
水污染 | 富營養化 | 海洋廢棄物 | 油外泄 | 熱污染 | 城市徑流 | 水質 | 死水 | 生活污水 |
土地污染 | 生物修復 | 植物修復 | 除草劑 | 農藥 | 重金屬 | 肥害 |
放射性污染 | 裂變產物 | 放射性落下灰 | 急性輻射綜合症 |
其他污染 | 熱島現象 | 光害 | 噪音污染 | 基因污染 | 工業污染 | 船舶污染 |
污染控制技術 | 環境監測 | 資源回收 | 垃圾分類 | 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 | 環境污染控制 | 活性污泥法 | SBR污水處理工藝 | 生物膜法 | 厭氧法 | 上流式厭氧污泥床 | 污水處理 | 鏇風分離 | 工業發酵 | 堆填 | 垃圾焚燒 |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 | 水污染控制 |
對生物的影響 | 生物放大作用 | 生物累積性 | 生物濃縮性 |
污染事故 | 台塑仁武廠污染事件 | 湖南省兒童鉛中毒案 | 日本四大公害病 | 愛克森瓦拉茲海難 | 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 | 林園事件 |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 2010年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爆炸 | 2011年中海油渤海灣漏油事故 |
國際公約 | 巴塞爾公約 | 《蒙特婁議定書》 | 京都議定書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 |
環保組織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 香港環境保護署 | 綠色和平 | 綠黨 | 美國環境保護局 | 歐洲環境署 | 日本環境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