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對福利經濟學乃至整個現代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社會選擇理論始於阿羅1951年出版的這本《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它是研究如何把個人偏好集合成為社會偏好,個人選擇集合成為社會選擇的過程。 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作者提出了“線性定理”,即:在每個社會成員對一切可能的社會經濟結構各有其特定的偏好“序列”的情況下,要找出一個在邏輯上不與個人偏好序列相矛盾的全社會的偏好序列是不可能的。
阿羅還認為,社會福利函式必須在已知社會所有成員的個人偏好次序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程式把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次序歸納成為單一的社會偏好次序,才能從社會偏好次序中確定最優社會位置。
第二版
《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第2版)》內容簡介:自1951年《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第2版)》第一版問世以來,社會選擇領域的著述已經汗牛充棟。眾所周知,《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第2版)》奠基於前賢們對社會福利性質的思索,並試圖提供一套系統的研究方法以總結以前的成就;社會選擇理論中的一些準則常常被心照不宣地接受,我們的方法可以澄清這些準則的內在涵義,並揭示出它們的不一致性。
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第二版)新譯本即將出版之際,我想在一個稍微廣闊的視角下反思一下《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第2版)》的主題:人類生活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乃是合作的存在。我們萬難想像,人類生活中還有不依賴於他人,不希求他人幫助的方面。經濟學的主題在於“交換可以獲益”,而交換必定依賴他人的存在。市場製造出了一種“人人獨立行動”的幻覺,然而市場本身卻是社會的建構。市場要能有效運行並發揮作用,少不了人們的通力協作。
當然,市場並非合作的惟一形式。 由於人類的兒童期漫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所以相形之下,家庭是更為有力的合作組織,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也開始擔負起了某些協同合作的任務。
合作並不是人類的惟一特點。很多動物,甚至某些植物也能合作。在演化中,它們因合作而更易生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肯尼斯·J.阿羅(肯尼思 • 阿羅)(Arrow K.J.) 譯者:丁建鋒。
圖書書摘
第一章引論
第一節 社會選擇諸類型
資本主義民主之下的社會選擇,實質上有兩種方法:投票,通常用於作出“政治”決策;市場機制,通常用於作出“經濟”決策。 當今應時而生的混合經濟體制的民主政體,如英國、法國和斯堪的納維亞諸國,也同樣採用這兩種方法,只不過,這些國家更加重視投票方法,以及直接或間接建立在投票機制而非價格機制之上的決策流程。在世界其他地方,乃至在民主國家的較小社會團體中,社會決策有時是由單個人或小群體作出的,有時是由無所不包的傳統規則——例如宗教律則(areligious code)——給出的(在現代社會裡,此種情況越來越趨稀有了)。
社會選擇的後兩種方式,即獨裁和慣例(convention),在形式結構上具有投票和市場機制所沒有的明確性(definiteness)。在理想的獨裁政體下,進行選擇的只有獨一的意志;在理想的靠慣例統治的社會中,選擇是由神的意志作出的,或者可以假設,人們對於社會決策有共同的意志,在任何情形下,人們的意志都不會發生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