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投資者既能看得懂又能用得上的證券投資基礎讀物。全書共分為六篇,分別為交易篇、巨觀環境篇、行業篇、上市公司篇、財務篇以及技術篇。各篇中,對不同關鍵字的解讀獨立成章。
書籍目錄
第一章大盤的奧秘
第一節:上證指數第二節:指數的羊群效應第三節:賺了指數不賺錢第四節:雖不科學但好用附錄1A:三大系列指數列表附錄1B:上證50指數簡介附錄1C:深圳成分指數簡介附錄1D:滬深300指數簡介
第二章最痛快的下跌
引言第一節:分紅第二節:除權第三節:除息第四節:搶權第五節:兩指標決定送股潛力第六節:送股潛力何時兌現第七節:送現金不好嗎
第三章不要闖紅燈
第一節:股票鎖定期第二節:大非、小非第三節:關注持股成本
第四章巨觀經濟的晴雨表
第一節:GDP第二節:6%是一個底線第三節:GDP與大盤一致嗎第四節:股市也會影響巨觀經濟
第五章國際貿易的影響力
第一節:進出口額第二節:大牛股的四個特點第三節:外貿依存度第四節:還是要關心一下美國
第六章人民幣值多少錢
第一節:匯率第二節:熱錢湧入第三節:外資拉升股市第四節:升值誰受益第五節:中資概念股第六節:升值之弊第七節:升值到什麼時候
第七章加息才是買進信號
第一節:利率第二節:真實利率第三節:加息是踩剎車第四節:存貸利差
精彩書摘內容
第一章香港證券市場概況(1) 香港證券市場的歷史
香港證券市場擁有世界一流的證券交易、結算及交收基礎設施,除了為上市公司提供集資渠道外,其市場流通量也同時吸引著眾多世界著名的機構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
香港證券交易的歷史可追溯到1866年,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的設立標誌著香港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股票市場;1969~1972年間,香港設立了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加上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形成了四家交易所並立的局面;1972~1973年短短的兩年間,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96家;1980年7月7日四家交易所合併而成香港聯合交易所,四家交易所於1986年3月27日收市後全部停業,全部業務轉至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
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開始了其嶄新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階段。中國對香港前途的保障增強了投資者對香港經濟的信心,此後公司盈利和房地產價格回升、交易品種多元化、市場參與者日益國際化、交易手段不斷完善使得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長期繁榮的牛市。
2000年以後的香港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證券市場正在成長為一個全球化的證券市場,提供涵蓋股票、衍生工具、基金和債券等多個交易產品的全面交易服務。
香港證券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股票市場,有主機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之分。
香港證券市場的衍生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股票指數類衍生產品、股票衍生工具、外匯衍生工具產品、利率衍生工具產品、認股權證5大類。
香港證券市場交易的基金幾乎都是開放式基金,變現性好,對於海外投資者尤其具有吸引力。
香港的債券市場目前分為港元債券市場和在香港發行及買賣的外幣債券市場兩大類,其中港元債券市場的外匯基金債券、債券發行計畫債券、外幣債券市場中的龍債券最具代表性。
香港證券市場的主要指數
香港證券市場有完整的指數體系來反映大市表現,包括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香港/內地綜合指數、創業板指數以及MSCI指數系列等。
恒生指數
恒生指數是反映香港股市價格趨勢最有影響的股票指數。該指數於1969年11月24日首次公開發布,基期為1964年7月31日,基期指數定為1000點。恒生指數是最初由在香港上市的33家股票為成分股樣本,以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平均股價指數,目前恒生指數的成分股已經達到43隻。
今日恒生指數=今日恒生指數成分股總市值÷昨日恒生指數成分股總市值×昨日恒生指數
市值加權的算法意味著越大市值的股票“說話”的分量越重。例如,2007年12月27日恒生指數收市為27842點,恒生指數成分股的總市值約為10萬億港元,12月28日股指下跌,恒生指數成分股的市值下跌了0.18萬億港元。按照上面的公式,12月28日恒生指數應該為
27360點((10-0.18)/10×28742)。以滙豐控股12月28日市值1.41萬億港元計算,如果滙豐股價上漲1%,恒生指數的總市值就會上升0.014萬億港元,恒生指數會上升0.15%;同樣,如果市值為1400億港元的香港中華煤氣(0003)股價上漲1%,恒生指數的總市值就會上升0.0014萬億港元,恒生指數會上升0.015%。可見,市值為香港中華煤氣10倍的滙豐控股的同樣的股價漲跌比例,對恒生指數的影響卻相當於香港中華煤氣的10倍,這就是市值加權的外在表現。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香港,雖然大股東持有的股票在法律上可以自由買賣,但實際操作中存在著一些限制,故一般把這部分股票看成非流通股。比如,中國移動有2.7萬億港元市值的股票,但流通中的股票市值只有6000億港元左右,其餘的2.1萬億港元由政府持有,且一般不會在二級市場上流通交易,而滙豐沒有明顯的大股東,1.41萬億港元市值的股票基本上都處於流通狀態。
由於各恒生指數成分股的流通股比例不同,投資者花同樣的資金買賣不同的股票,對恒生指數的影響程度卻並不相同。又如,如果投資者投放600億港元買入中國移動,相當於買入其10%的流通股,中國移動很可能會顯著上漲20%,恒生指數的市值因此增加5400億港元,恒生指數會上漲2.6%左右;如果投資者同樣用600億港元來買滙豐,相當於買入其4.25%的流通股,滙豐可能會漲11%,恒生指數的市值增加1400億港元,恒生指數只能上漲約1.65%。
為了進一步反映市場中各類股票的價格走勢,恒生指數於1985年開始公布4個分類指數,並將成分股分別納入工商業、金融、地產和公共事業4個分類指數中。至2001年,恒生指數被進一步分為9個子行業指數。
香港證券市場2007年走勢回顧
恒生指數2007年全年累計上漲7405.88點(37.09%),成為僅次於中國A股市場的亞太市場第二大牛市。目前香港股票市場總市值接近20萬億港元,較2006年年底13.33萬億港元上漲50%,從而位居上海證券交易所之後躋身2007年全球第七大交易所。
2007年國內流動性向香港的轉移,令港股市場“A股化”的趨勢極為明顯,並成為2007年港股市場發展的主線。自2007年8月2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港股直通車”方案以來,內地資金便不斷湧入香港市場,從而推動港股市場一路飆升,恒生指數年內最多上漲11993.69點(60.07%),國企指數更是一度上漲10268.74點(99.31%),分別突破30000點大關和20000點大關。
進入2007年9月以後,“港股直通車”遲遲未能開通,加上美國次級債問題惡化,拖累港股市場大幅回落。期間恒生指數最多回吐
5953.49點(18.63%),令港股市場再現“熊市”陰霾。恒生指數2007年最終收報於27370.60點,較年內最高點的31958.41點回吐4587.81點(14.36%),但較年初的起點19964.72點仍上漲7405.88點(37.09%);而國企指數則收於15991.48點,較年內最高點的
20609.10點回吐4617.62點(22.41%),但較年初的起點10340.36點仍上漲5651.12點(54.65%)。
在恒生分類指數中,恒生地產分類指數全年累計上漲58.42%,成為表現最強的行業指數;恒生工商業分類指數以上漲53.13%緊隨其後;恒生公共事業分類指數全年僅漲12.58%,為表現最弱的行業指數。另外,大型股指數全年上漲11.52%,中型股指數全年上漲27.25%,小型股指數全年上漲33.24%,小型股遙遙領漲。
《看懂股市新聞》第一章香港證券市場概況(4)
恒生中國企業指數
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入選對象為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中註冊地在中國內地而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於1994年8月8日首次公布,以上市H股公司數目達到10家的日期,即1994年7月8日為基數日,當日收市指數定為1000點。
目前在43隻恒生指數成分股中,H股或紅籌股達到19隻;在前15大權重股中,中資股占10隻;前10大權重股中,中資股占7隻。按市值計算,中資股總量已經達到54.4%,這充分說明香港市場的風向標—恒生指數已經和中國內地經濟緊密地連線在一起。
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
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即投資者所熟知的紅籌股指數,指數入選對象為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中註冊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但主要業務收入來自中國內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該指數於1997年6月16日正式推出,樣本股包括32隻紅籌股。指數以1993年1月4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點。
主機板和創業板
主機板和創業板是香港交易所股票市場內的兩個獨立市場。主機板為成立已久、有一定業務記錄並持續盈利的公司提供集資渠道,創業板則為新興公司提供集資渠道。
香港主機板市場的基本上市要求為:
(1)具有不少於連續3年的營業記錄;
(2)最近一年的股東權益不得少於2000萬港元,前兩年累計的股東權益不得低於3000萬港元;
(3)預計市值不得少於1億港元;
(4)任何類別的上市證券任何時候均須有25%為公眾人士所持有(如果預計市值超過40億港元,公眾人士所持有的比率可降低至10%)。
香港創業板市場的基本上市要求為:
(1)申請上市前兩年有活躍業務記錄;
(2)擁有主營業務;
(3)在申請上市前兩年公司須大致由同一批人管理及擁有;
(4)上市後至少兩個完整財政年度聘用一名保薦人擔當顧問;
(5)市值在3000萬港元至40億港元的公司,最低公眾持股量須占已發行股本的25%;市值等於或超過40億港元的公司,最低公眾持股量須占已發行股本的20%,或10億港元。
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新上市公司發售公眾的股份一般可包括公司新發行的股份,及/或部分在上市前已發行,由股東持有的股份。通過首次公開招股將所持的部分股份出售套現的,通常都是公司現有的主要股東。如公司在首次招股活動中,向公眾發行新股以供認購,出售新股籌集得來的資金將用做公司未來的發展用途。如公司在招股活動中出售的是現有股份,所得的資金則只有現有股東受惠。
一家公司要首次公開招股,必須以中、英文刊發招股章程,以供有興趣的投資者索閱,其中主要披露以下信息:
(1)概要:概述公司業務及前景,簡介首次公開招股的程式,使投資者對公司做出概括性的認識,為對公司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做好準備。
(2)時間表:列出在香港進行的招股活動的重要日期,包括截至遞交申購表格、傳送股票及退款支票等日期。
(3)一般資料:述明公司的註冊地點,以及主要的往來銀行、保薦人及股份過戶處等名稱。
(4)行業概覽:概述公司所屬行業的特色、運作情況及前景。
(5)業務:詳細介紹公司業務資料,如公司歷史、主要業務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就目前的營運情況及表現做出的分析、附屬公司及有聯繫實體,以及機構收益、盈利及股息等。
(6)未來計畫及前景:就公司採取的業務策略做出分析,如公司打算在上市後大規模改變核心業務以及公司在新業務方面的發展潛力。
(7)管理層資料:公司董事及高級行政人員的背景、工作經驗及資歷。
(8)風險因素:公司的業務運作可能附帶的風險,以及市場或政經狀況對公司構成的風險,公司正在進行或尚待裁決的訴訟。
(9)財務資料:說明公司的整體財政狀況,以及會計師是否對財務報表作任何評語及保留意見等。
(10)市盈率及每股盈利等財務比率:可以幫助投資者對招股公司的市盈率與相同行業內其他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加以比較。
(11)籌集資金用途:說明公司計畫如何運用籌集所得的資金。
根據《上市規則》規定,上市檔案不得刊載有關未來盈利的資料,除非有關資料是根據正式的盈利預測而制訂。正式的盈利預測必須就各項主要假設做出具體說明,使投資者注意那些會嚴重影響預測結果的不明朗因素,並在可能範圍內計算出有關影響。盈利預測所採用的會計政策及計算方法,必須由申報會計師或審計師審閱,並獲得財務顧問或保薦人信納。
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在其上市檔案中必須包含一份業務目標聲明,詳細說明其活躍業務在上市後兩個財政年度的市場潛力,及清楚解釋有關評估所作的假設及基準。在上市後兩年內,公司每半年還要就此業務目標及其後的發展進度做出比較,讓投資者能夠了解公司在上市初期的業務進展。
除了通過首次公開招股上市外,一家公司也可通過介紹方式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以這種途徑上市的公司,由於股份在上市前已由為數不少的股東所持有,因此公司可在無須向公眾發售股份,籌集任何資金的情況下上市。
作者簡介
袁克成,復旦大學新聞系專業,曾任《上海證券報》上市公司部記者、首席記者、部主任。現從事投資工作。上海證券報的十年中,他近距離目睹了證券市場,特別是上市公司滄海桑田的變化,並用它的筆記錄了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基於多年來對上市公司的發展歷程、財務特徵、政策環境以及經驗教訓的學習與思考。他自己的投資眼光與經驗也得以不斷提高,並取得了很好的回報。將枯燥灰色的證券知識與投資心得,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翻譯”給普通投資者,是他一直以來的興趣所在。引文在他看來,能否將問題講清楚,恰恰是其是否把問題想清楚的標尺。
盤點有關股票書籍(一)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它伴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股票可以公開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場上,股票也是投資和投機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