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發背對口治訣論》序
《發背對口治訣》,先大父邃喬公所著也。先大父性穎悟,好讀書,常以濟世為念,敦學不怠,屢困棘闈。及先伯父香伯公舉於鄉,始無意進取,惟讀書以自娛,暇則講求岐黃。曰∶士不能得志,是亦濟世之一道也。通內、外科,多所闡發。每視病必矜重,四方延請,雖遠必至,卻饋遺貧困者,以藥助之。嘗為人治發背、對口諸證,以古人之法投之多不效,沉思其故曰∶是非古人之欺我也?特未通其變耳。夫一證之成,其受病必有偏重之處,審其所偏重而切治,則效可立見也。
自是,凡治此證必辨其位之左右、上下,色之赤白、深淺,脈之浮沉、遲速,以審其經絡腑臟竅穴之所系,與夫陰陽虛實、淫郁燥濕之所歸,而復參之天時,相其地宜,以制五行生剋之用。取古人之法,損益變化以通之,於是所治罔不效。既而先伯父迎養琴江署舍,多暇,乃取歷年醫案,裁定發背對口治訣幾卷,附錄經驗幾卷,及歸而授之。先君曰∶此書未經人道勿輕視之!藝雖小,亦足以濟世矣。先君東環公暨先叔父東揆公亦皆以儒術通素理,先君久戰北闈未遑,展施先叔父以是道行。世善用先大父遺法,故所治多奇而中。今先君、先叔父相繼逝世矣!為與諸弟皆材劣,不能通一藝,先人之書具在,徒使置而勿用,是先人濟世之志至為等而中絕也。楊君子逸夙聞是書,勉余欹梓,余欣然從之。庶幾先人遺術傳播四方,高明之士鑒而採擇焉,未必不有補於世,雖未能述先世之事,猶不失先世之志也夫!
《發背對口治訣論》附∶對口方
附∶對口方
在左者∶柴胡(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荊芥(二錢) 升麻(八分) 川芎(一錢二分) 桔梗(一錢二分) 花粉(三錢) 甲片(二錢,炒) 栝蔞仁(三錢,炒) 獨活(一錢)大甘草(四錢) 蘇葉(一錢) 青皮(一錢)
加酒一杯,蔥頭三個(去須)。
若在右者,去柴胡、川芎、青皮,加枳殼或陳皮亦可。
引經藥
官桂(流注用。是寒證皆宜,發背勿用)、僵蠶(炒。消腫用,膿後不可用)、羌活(兩太陽用)、獨活(托腮、後髮際、右腰下、兩頰皆用)、薄荷(髮際下用)、白蒺藜(左腰下用)、白芷(額角用。去寒濕,消毒,止痛,辟邪。發背、流注用,初起皆用)、蒼朮(流注及諸般濕證皆用,發背勿用)、乳香(對口初起用,又消一切無名腫毒並止痛)、沒藥(功同乳香)、秦艽(舒筋散厥陰之風)、 本(頭項痛)、乾薑(流注用)、破故紙(臍右用,熱證忌)、制附子(流注用)、益智仁(臍左用)、白芥子(流注用。溫脾、肺)、知母(右顴用。寒肺、胃)、角針(能引諸藥直達瘡所。有膿即止)、川芎(左肩、項俱用)、大甘草(生用調和六腑,並去大腸火毒;收功用炙熟)、升麻(兩肩用五分多至七分,兩項用七分多至九分,頭上用一錢)、甘草梢(龜頭用)、防風(四肢用,右肩、腿皆用。發背膿後外托尤宜)、陳皮(對口左邊可用,發背大忌)、人參(膿後用,必須兼防風,腐肉盡脫去,可大用)、牛膝(性善下,且舒筋。左足用)、鬱金(解郁)、黃芩(凡大毒慘痛者用,發背用。其寒涼傷胃也)、木瓜(舒筋,走右足)、蘇葉(發汗用,受寒者必用。能溫肺,用在初起)、苡仁米(走右足)、花粉(發背必用。若虛而內陷者,要人參水制,能消火、消毒)、甲片(炙研。攻利必用之聖藥)、槐頭(食指)、桑頭(大指)、楊頭(無名指、中指、小指)、楊須(足指)、大貝(拔毒必用之聖藥)、澤蘭葉(調和氣血。膿前少用,膿後收功大用可至八錢)、地松根(兩足)、黃(毒前不能輕用,托膿時用生,潰時半生半蜜炙,腐盡收功全蜜炙)、大黃(炒黑。發背紅紫色、痛不止而不大便者用二錢)、栝蔞仁(必用之藥。若發背、對口青紫者,用肉桂水制)、荊芥(肩、項用。炒焦用。發背、對口日輕夜重,並治血氣下陷。溫散生用要藥)、葛根(發背伏陰伏陽皆用)、開口椒(閉口者有毒,不可用。治噁心用四十九粒)、麻黃(流注用,發汗必須)、枳殼(對口右邊用。心隔不寬、飲食不消,俱可用)、桔梗(上升下降,在右者尤宜。腰上七分,腰下四分,乳膀上一錢,項以上一錢二分。凡毒在乳膀以上者,不論左右俱可用)、柴胡(在左者俱可用。青紫色者是肝病,不論左右皆用。腰下五分,腰上至肩一錢,左顴一錢五分)、三七(活血治傷)、土方八(善走骨節,治一切無名腫毒,引經藥所不能到者。左顴用。去肺火。發背、對口紅紫色者,用一錢)、金毛狗脊(尻骨用。尻即尾樁骨)、萆 (左腰下用)、丹參(調經脈)、漢防己(右腰下用)、桂枝(兩手用。性溫散,寒證宜,熱證不可)、金銀藤(四肢用。性清涼,熱證不可)、金銀花(清涼拔毒,兼走四肢)、海桐皮(腿用)、生地(涼血補陰)、當歸(活血)、歸尾(破血)、鮮生地(涼血)、大熟地(大補陰分,虛者收功可用)、鮮首烏(排膿止痛)、皂莢(炒,去筋研敷。流注、痰毒一切無名腫毒之聖藥)、青皮(對口有邊用,發背大忌)。
以上諸藥,皆秘授引經要品。宜熟讀本草,究其功用,詳審證之虛實寒熱,而斟酌以治之,自當以運化無窮,動輒取效也。
熏方
三角楓(一兩) 白桑皮(五錢)
上二味,為末,紙卷藥,燒煙燻之。俟毒水惡膿盡出,其毒自消。
敷藥方
獨腳龍鬚草炙、研為末,每兩加陳小粉五錢和勻,米醋調敷。乾則以醋潤之,換時用豬肉湯洗去。
凡毒初起用此方。如久不收口,以前方熏洗,熏過將肉湯洗淨、拭乾,以龍鬚草散乾糝之,外以太乙膏蓋之。
第一方
甘草(一兩) 花粉(五錢) 大貝(二錢五分) 角針(三錢五分) 甲片(七片,蛤粉炒) 川椒(左右輕重用) 栝蔞(一個) 白芷(一錢二分)
加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烏金子五錢,三味共研細末,待藥熱時沖服。水、酒各半,煎服一帖。在上者加防風、桂枝、桔梗各一錢,中間者加川芎二錢五分,在下者加牛膝、木瓜各一錢二分、蔥頭三個。
第二方
甲片(六分,蛤粉炒) 甘草節(六分) 歸尾(一錢) 白芷(六分) 角針(八分) 金銀花(三錢) 赤芍(六分) 花粉(八分) 川椒(三十六粒) 烏金子(五錢) 防風(六分) 陳皮(三錢) 乳香(六分) 沒藥(六分) 大棗(七個)
水、酒煎服二帖,重則三帖。
第三方(兌金丸)
大龜板(一斤,洗淨) 陳酒(一斤) 米醋(一杯) 川蜜(一杯)
上藥以炭火炙碎,三汁完取,研末,以粽米為丸,如豆大。服三錢。如欲速愈,加至五錢。每日早晚兩服,服至十二兩全愈。
第四方(黃金碧玉膏 長肉生肌、止痛)
白占(一兩) 黃占(五錢) 頭髮(五錢) 歸身(五錢)
如痛加乳香、沒藥各一錢五分,肉桂三錢(研),大附子三錢(研。此二味陽毒不用,若陰毒久不收口塌陷者,加入如神)。
上藥∶用麻油陸兩,以頭髮先熬枯,去渣,再下歸身熬枯,去渣後,下黃、白占,待化開,再下乳香、沒藥二味,化開,和勻。凡毒不久收、不長肉,以此膏敷之,外以好膏藥蓋之,或油紙亦可,一至晝夜,以豬蹄湯洗去,三換三次而愈。
第五方(去腐萬金丹)
巴豆不拘多少,先洗去白膜,再以好酒煮一枝香,取出去油,炙乾為細末。凡毒有壞肉處,以此藥將藥籮篩篩上,再貼前膏。一晝夜其腐肉盡去矣。
收口末藥方
象皮(五分,炙研) 芙蓉葉(一錢,炙)肉桂(二分) 金銀子(五分,炙) 乳香(四分) 黃、白占(各二分) 沒藥(四分) 冰片(二分)
共研細末摻之。
去腐萬金丹《發背對口治訣論》
處方名稱:去腐萬金丹
處方來源:《發背對口治訣論》。
組成: 巴豆不拘多少。
主治: 發背對口有壞肉者。
用法用量: 凡毒有壞肉處,以此藥將藥羅篩篩上,再貼黃金碧玉膏1晝夜,其腐肉盡去矣。
製備方法: 先洗去白膜,再以好酒煮一枝香,取出去油,炙乾,為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