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本片並不屈從於好萊塢的經典敘述模式,而是採用了三段式的格局。經典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在湯姆-提克威這裡全不奏效。提克威把最後的鏡頭放慢,影片大約有1581個鏡頭轉換,71分鐘的運動鏡頭,平均起來每個鏡頭長達2.7秒。在德國電影低迷的歲月中,表現創新傳統消失殆盡。而本片的假定性——命運的不可預知的結局讓人不斷關照自身。蝴蝶效應的真意隱晦的表達,混同電子音樂和羅拉狂奔的腳步,讓人有一種釋懷和爽快。
羅拉營救男朋友的奔跑途中,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狀況,都導致了不同的結局。這部拍攝於1998年的電影,讓人耳目一新之餘也被很多標新立異的導演相繼效仿,或者是激發了他們的靈感。蝴蝶效應2中,我們也能看到我們對於過去、將來乃至發生的事的反思和重來一次的願望。羅拉快跑的精神激勵了許多迷失和停留的人。人們在紛繁快速的影像和劇烈激盪的音樂中,與《羅拉快跑》共振。影片中強烈的女權主義也為影片的廣受歡迎和好評推波助瀾。
湯姆-提克威在34歲的時候便拍攝了這部電影,天才的潛質讓眾多影評人預測它將成為德國的呂克-貝松,將他看成德國電影的希望。而在復甦和振興德國影業的路上,他確實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角色簡介
莫里茲·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 出生日期: 1971年8月13日出生地點: 德國慕尼黑
國 籍: 美國
曾經參與過的電影
《 羅拉快跑》
《 基本粒子》
弗蘭卡·波滕特 Franka Potente
性 別: 女生 日: 1974-07-22
角 色:演員
參與影片:
《 Therese Raquin 》 (2008) ...Therese
《 Pope Joan 》 (2008) ...Johanna von Ingelheim
《 Guerrilla 》 (2008) ...Tamara Bunke
《 Romulus, My Father 》 (2007) ...Christina
《 Eichmann 》 (2007) ...Vera Less
《基本粒子 Elementarteilchen 》 (2006) ... ANNABELLE
《 Der die Tollkirsche ausgräbt 》 (2006) ...
《 Brooklyn Battery 》 (2005) ...
《捷運驚魂 Creep 》 (2004) ...Kate
《 伯恩的身份2/ 至尊伯恩/諜影重重2/判諜追擊2: 機密圈套 The Bourne Supremacy 》 (2004) ...Marie
《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Part 2: Vaux to the Sea 》 (2004) ...Trixie Boudain
《 The 2004 European Film Awards 》 (2004) ...Herself - Co-Presenter: Best Actor
《 塔斯魯波的手提箱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Part 1: The MOAB Story 》 (2003) ...
《 活人破膽2 Anatomie 2 》 (2003) ...Paula Henning
《我喜歡你的工作 I Love Your Work 》 (2003) ...Mia Lang
《 Blueprint 》 (2003) ...Iris Sellin/Siri Sellin
《 十七歲初體驗 Try Seventeen 》 (2002) ...Jane
《伯恩的身份/ 諜影重重 The Bourne Identity 》 (2002) ...Marie Helena Kreutz
《 2002 MTV Movie Awards 》 (2002) ...Herself - Presenter
《 Mer, La 》 (2002) ...
《大毒梟 Blow 》 (2001) ...Barbara Buckley
《 兩個故事一個啟示 Storytelling 》 (2001) ...Toby's Editor ('Non-fiction')
《 活人破膽 Anatomie 》 (2000) ...Paula Henning
《飄流兩顆心 Krieger und die Kaiserin, Der 》 (2000) ...Simone 'Sissi'
《 Downhill City 》 (1999) ...Peggy
《 Schlaraffenland 》 (1999) ...Mona Wendt
《 Südsee, eigene Insel 》 (1999) ...Kassiererin/Cashier
《羅拉快跑/疾走羅拉 Lola rennt 》 (1998) ...Lola
《 Opernball 》 (1998) ...Gabrielle
《 Drei Mädels von der Tankstelle, Die 》 (1997) ...Lena
《 Nach Fünf im Urwald 》 (1995) ...Anna
作者簡介
湯姆·提克威 中文名: 湯姆·提克威英文名: Tom Tykwer
男,生於1965年5月23日,德國
星座: 雙子座
更多譯名:
湯姆·泰克維爾、湯姆·蒂克威
角 色:導演,編劇
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是當前德國影壇的新希望,從第一部劇情長片《垂死的瑪莉亞》Deadly Maria開始,他就讓觀眾看到與以往沉悶又自虐的德國片截然不同的風格,那便是速度與節奏感。
從他97年的作品《意外的冬天》Winter Sleepers來看就知道,其他導演拍冰雪紛飛的寒冬,多半會採取壓抑沉緩的調性,他卻完全反其道而行,像滑雪般的速度與流暢,讓多條故事線的發展時放時收,最後演變出教人驚訝又爆笑的結尾。
98年他拍出一部與奇士勞斯基《 機遇之歌 》結構類似的三段式電影《 蘿拉快跑 》Run Lola Run,以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搭配 十萬火急 的奔跑,加上卡通化的角色,風彌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皆創下驚人的票房佳績。
2000年他又再以風格類似的《公主與俠克》The Princess and the Warrior,贏得持續的好評與商業成績。2002年的《天堂》是他第一部英語片,也是他第一部走入國際製作的電影。
導演作品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2006)
True (2004)
疾走天堂 Heaven (2002)
飄流兩顆心 The Warrior and the Empress (2000)
羅拉快跑 Lola rennt (1998)
冬日戀曲 Winterschläfer (1997)
編劇作品
True (2004)
飄流兩顆心 The Warrior and the Empress (2000)
羅拉快跑 Lola rennt (1998)
Leben ist eine Baustelle., Das (1997)
冬日戀曲 Winterschläfer (1997)
幕後花絮
羅拉的三次奔跑都因細節上的一點小差異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將“假如……就會”的敘事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純熟地借用了電子遊戲的表現手法,在每一段的運鏡也各有不同。導演Tom Tykwer不喜歡牆上的空白,就讓影片造型設計師Alexander Manasse在上面畫上金·諾瓦克在《眩暈》中的造型,但是Alexander Manasse不記得她的樣子,Tom建議畫她的背影,於是Alexander十五分鐘內就完成了作品。
女主角Franka Potente在拍攝中七周沒有洗過一次頭髮,因為她那頭紅髮對水非常敏感,每洗一次都會變淺。
影片開頭的兩句話"足球是圓的"、"比賽是90分鐘"出自前西德足球隊1954年世界盃的傳奇教練塞浦·赫爾伯格(Sepp Herberger)。
片中Manni 提到的Shrimp in Florida是電影編劇的小名,他的真名沒有在字幕中出現。
扮演Manni借電話卡的那個盲人老太太是Monika Bleibtreu,她是扮演Manni的Moritz Bleibtreu的媽媽
片中輪盤賭的鏡頭不是假的,拍攝的時候攝像機跟著小球,然後它就撞上了20。
片頭的敘述來自Hans Paetsch,他是德國最受歡迎的講童話的人。每個聽著童話長大的德國人都能認出他那富有個性的嗓音。
劇組人員花了差不多五周時間才說服那家位於柏林的超市同意拍攝搶劫場面。
影片大約有1581個鏡頭轉換,71分鐘的運動鏡頭,平均算每個鏡頭長2.7秒。有趣的是影片結尾節奏相對變慢,這跟時下大多數電影正好相反。
媒體報導
為何選擇《羅拉快跑》:理由有三:
1、《羅拉快跑》是一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電影。
1999年《羅拉快跑》在世界各地均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德國、歐洲之外,在美國,99年有兩部資金投入不多,但是票房收入突出的影片,一部是美國影片《女巫布萊爾》,另外一部就是德國影片《羅拉快跑》。
亞洲地區,日本,香港、台灣《羅拉快跑》的票房也不錯。
我曾經問一位德國朋友:是否看過《羅拉快跑》?他告訴我:他在德國《羅拉快跑》看過60遍。(當然是看膠片,不是VCD)。 一部電影能讓一個德國年輕人看了60遍!這個例子讓我激動不已。
首先,一部影片能夠讓一個人看60遍,這裡面必有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一部電影,既使它的場面再壯闊,它的情節再曲折,它的故事再生動,它的演員表演再出色,它能夠成為讓我們看60遍的理由么?!“I M D B網站”上的一則報導,讓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該報導介紹了在美國的電影院中放映《羅拉快跑》的情形:“電影院仿佛變成了一個‘迪斯科舞場’。新一代的美國孩子,他們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站在座位前,他們在紛繁快速的影像和劇烈激盪的音樂中,與《羅拉快跑》‘共振’。”請注意這兩個詞“迪斯科舞場”和“共振”。2、《羅拉快跑》是一部嶄新的電影。
今天,我們已經跨入了21世紀。新的世紀,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那么,電影如何變化?或者說:21世紀的電影將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無法斷言:21世紀的電影到底會是何樣。但是,湯姆•提克威的《羅拉快跑》,似乎使我們嗅到了新時代的氣息,似乎使我們看到了21世紀電影的雛形。
①、 電影藝術本身:
各類藝術樣式中,惟有電影與科技有著如此緊密的關係。首先,電影因科技而誕生。之後,電影隨科技的進步而發展。換句話說:現代科技的每一點進步,都給電影藝術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可以斷言:今天,世界電腦技術的高度發達,必然導致電影製作的深刻變化。
②、 電影與時代:
新的時代已經來臨。新世紀人類生活的變化是深刻的。“藝術是生活的反映”。新的時代必將產生新的電影。可能《羅拉快跑》仍有它的不成熟之處,但是,《羅拉快跑》閃爍著時代的光輝!“一個人可以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惟獨不能犯時代的錯誤。”3、《羅拉快跑》是一部製作出色的電影。
《羅拉快跑》在製作上異常出色。打一個比方:《羅拉快跑》是一手洗得讓人眼花潦亂、異常精彩漂亮的牌。只有這樣的牌才值得我們拆解。同時,我們會在拆解的過程中興致勃勃,樂趣無窮。當然,拆解的目的是:通過拆解,我們能更好地看懂電影,乃至將來我們自己能夠洗出這樣漂亮的牌。
(二)、關於導演:
湯姆•提克威是個電影奇才,他11歲開始拍短片。13歲正式進入電影界。1993年,28歲的湯姆•提克威拍攝了處女作《一臉死相的瑪麗亞》。之後,他還拍攝了影片《意外的冬天》等。《羅拉快跑》是湯姆•提克威1998年的作品。當時,他只有34歲。
《羅拉快跑》公映之後,曾多次獲獎。前不久,在“I M D B網站”,由觀眾投票評選有史以來 250部世界最佳電影,《羅拉快跑》也在其中,並且名列第111名。
有人預言:湯姆•提克威會繼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第五元素》導演)之後,成為好萊塢的世界級導演。可是,據說,湯姆•提克威本人對到好萊塢拍電影,不以為然。表面上看,湯姆•提克威是個電影神童,11歲拍短片,20多歲拍攝處女作,30來歲作品便在世界範圍內打響。其實,湯姆•提克威不僅是個電影神童,更重要的是:湯姆•提克威是我們這個特殊的時代——“視聽時代”的產物。網站上曾經這樣介紹湯姆•提克威。湯姆•提克威從小整天泡在電視機和電腦前。最使湯姆•提克威得意的不是他的電影,而是他玩電腦遊戲。他是個在“電腦遊戲界”小有名氣的電腦遊戲高手,《星球大戰》的電腦遊戲他能夠從第一關打到最後一關。據說,如果你誇獎他電影拍得好,他會不以為然。可是,如果你誇獎他電腦遊戲打得好,他會非常得意,甚至會請你吃飯。
西方社會學家將60年代作為社會學上人類劃分的一個“代”的分水嶺。他們稱60年代前出生的人們為“文字的一代”,6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們為“視聽的一代”。(中國應該在80年代以後)。“文字的一代”的主要特徵是:他們的知識、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文字。
“視聽的一代”的主要特徵是:他們的信息、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電視、電腦。
其實,對於“視聽的一代”來講,電視,電腦不僅是他們信息、知識的來源,電視、電腦更是深刻影響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據統計,一個60年代以後出生的美國孩子,他平均每天5、6個小時的時間在電視、電腦前。他們對社會、對世界的認識源於電視、電腦,電視、電腦影響了他們的言行乃至思維。所以,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視聽的一代”的人的父母,不是給他們帶來生命的形體上的父母。他們的父母是電腦和電視。
湯姆•提克威出生於60年代中期的德國,屬於典型的“視聽的一代”。他是在電視、電腦、在遊戲機和MTV中長大。
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電影《羅拉快跑》是一部“視聽的一代”的作品。
①、羅拉:
所有喜歡玩電腦遊戲的人都知道:《羅拉快跑》中的女主人公——羅拉,是現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電腦遊戲人物。不久前,美國出品了一部電腦遊戲電影。其主人公的名字也是羅拉。現在世界網際網路上的頭號電腦摹擬新聞主持人的名字是羅拉。
②、電腦遊戲:
電影《羅拉快跑》其實就是一部羅拉闖關的電腦遊戲。我們完全可以想像:西方的電影院中,眾多的電影觀眾(他們中許多就是和湯姆•提克威一樣的電腦遊戲高手),如此眾多的志同道合的電腦遊戲界的各路英豪,節日般地聚集在一個共同的場所,他們和羅拉一起快跑,他們和羅拉一道“共振”,他們和羅拉一同一道一道地“闖關”!
總之,從湯姆•提克威的電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與今日世界包括史匹柏在內的主流的、絕大多數的電影製作者的巨大區別,感受到視聽時代的鮮明烙印。湯姆•提克威的電影使我們嗅到了新的時代、新的電影的新的氣息。
三)、關於影片:
如何評價和看待影片《羅拉快跑》?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一部嶄新的電影。從表面上看,《羅拉快跑》的主題是一個異常“陳舊”的愛情主題:羅拉為了救自己的愛人,她不顧一切地奔跑。但是,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實質又是全新的。
1、女權主義
同樣是愛情的營救,過去的電影表現營救,通常都是男人營救女人,即所謂的“英雄救美人”。而在《羅拉快跑》中,“英雄救美人”卻變成了“美人救‘英雄 ’”。這是影片的重要一點。它明示我們:時代變化了,社會上傳統的男性角色和女人角色的位置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其實,《羅拉快跑》表現的豈止是“美人救‘英雄’”,而是女人在拯救世界。同樣是20分鐘時間,女人(羅拉)是動的,女人在奔跑,在不停地奔跑;男人(曼尼)卻是靜的,男人在電話亭里沒完沒了地打電話,在可憐巴巴地到處借錢。世界進入到今天,男人不能改變一切,男人只能等待厄運的降臨。相反,女人卻在盡最大的努力不斷地、不屈不撓地向命運抗爭。女人在努力改變一切,女人甚至數次使“時空”倒轉。
應該說,《羅拉快跑》中,男、女主人公對待命運的行為上的錯位和變化,反映了世界發展到了今天,世界上男女角色位置的巨大變化。
2、關於真實
《羅拉快跑》中,羅拉營救曼尼有三個過程和三種結果。
第一次奔跑:羅拉沒借到錢,羅拉和曼尼搶超市,羅拉被警方擊斃。
第二次奔跑:羅拉在銀行槍到錢。曼尼被急救車撞死。
第三次奔跑:羅拉在賭場贏錢,曼尼找回丟失的錢。羅拉、曼尼成為富人。
對於我們只是生活在“現在進行時”的人類來講,三個過程和三種結果是不可能的,是“不真實”的。但是,影片並不是在表現事件的真實。或者說,製作者根本不屑於象往常的電影那樣,去表現某些具體事件和具體人物的真實。
導演實際上是野心勃勃的。他不是在表現某一具體事件的“小真實”。影片的主人公是我們整個類,他要表現的是當今世界整個人類的整體感受,他要表現人類面對當今變幻莫測的世界的茫然和無法把握的心態的“大真實”。
不拘泥於事件本身的發生與否,表現人類共同的感受,通過變形扭曲表現“真實”, 這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真實”,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更高的境界。
3、影片主題
影片的表層主題是寫愛情。羅拉為了營救自己的愛人,她不顧一切地奔跑。
影片的深層主題是寫世界的不可知,和人類對世界的無奈與絕望。
4、探索電影
《羅拉快跑》是一部探索電影。影片開頭便有下面字幕:
“我們不放棄探索。探索的終點將是它的起點。讓我們重新認識探索吧。”
——艾特略
("After the game is before the game.")
“遊戲之後也就是進行遊戲之前。”
——S•荷伯格
《羅拉快跑》是探索電影。可是,與眾多可視性較差的探索電影不同,《羅拉快跑》卻很“好看”。它是一部“好看”(可視性強)的探索電影。這就更需要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我認為:《羅拉快跑》“好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 愛情主題
愛情永遠是電影吸引觀眾的靈丹妙藥。(後面論述)
②、 羅拉與電腦遊戲
羅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電腦遊戲人物。電影《羅拉快跑》就是一個羅拉闖關的電腦遊戲。
③、 快節奏
我們今天的生活節奏是快節奏的。藝術是生活的反映。影片的快節奏與今天人們生活的快節奏合拍。
④、 主題共鳴
影片“對命運、對世界無法把握”的深層主題, 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後面論述)
⑤、 嶄新的藝術形式
在《羅拉快跑》中,大量全新的電影手法(電腦手段)的套用,讓人目不暇接。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影片新穎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使觀眾感到異常的新鮮和興奮。特別是喜歡刺激的“視聽的一 代”。
相關評論
自西門町一眼望去,處處見到蘿拉一頭染紅的短髮,像火一樣點燃人間火花,雖然行人之中誰也不理會誰,但就算是一個擦肩而過,一瞬拘謹的互相注目,埋藏著無限多可能性的旋風,正穿過每個人之間。
「人類……地球上最神秘難解的動物……」片頭中行人雜沓匆促,沒有誰特別理會誰,甚至沒有誰目光交會誰,直到這個陌生人穿越過層疊的人影,直視進入鏡頭,開口說話。
鈴響震天,來自一具火紅色的電話,蘿拉終於奔進房間,執起話筒,電話線路以光速聯通她與男友曼尼,一段氣急敗壞的對話中,觀眾也有如同時搭上了光速飛船,衝進時空急遽壓縮的黑洞。
痞子男友曼尼今天出門販毒兼收帳,蘿拉則出門購物,她的機車適巧遭竊,所以無法依約前去接載曼尼,曼尼只好坐電車,在電車中又因躲避警察,大意遺落了販毒錢款,目前六神無主,除非在二十分鐘內籌得失款,否則必遭黑幫滅殺,他決定搶劫商場,蘿拉認為還另有籌錢之道,所以,掛上電話,她開始了影片全場的狂奔。
從無法預知的意外開始
一個發生在德國下層社會的簡單事件,一段鎖定在二十分鐘之內的單純任務,透過一具紅色電話,牽引出洪流一般複雜的隨機因緣,先前是幾樁無法預知的小小意外,此後是一連串效應無窮擴大的選擇。
倉促中選擇,蘿拉從眾多求援對象中選擇了她的父親;奔跑中選擇,她趕路時選擇莽撞不避行人車輛;憤怒中選擇,她在借錢未果時選擇將原本不和諧的父女關係訴諸決裂;慌亂中選擇,二十分鐘大限來臨時曼尼開始搶劫,空手趕來的蘿拉選擇作為幫凶,結果死於警察的槍擊。
被狙殺於街頭的蘿拉還沒瞑目,原本是平淡的一天,怎麽會跑到這種終站?如果能夠重來……蔚藍的天空下,紅色電話重新響起,蘿拉再度開跑,一樣的路途,一樣的街車行人,她奔跑途中發生的小小抉擇變化,這一次借錢遭拒後,蘿拉選擇直接搶劫自己的父親,籌錢成功,但曼尼卻慘遭橫死——被一輛因為閃避蘿拉而改變行速的救護車正面撞擊。曼尼一時無法瞑目,透過他的瞳孔穿進電話線路,蘿拉正掛上話筒第叄度開始狂奔……
《蘿拉快跑》擁有許多商業標籤,「節奏明快的MTV式電影」、「德國近年來於海外最賣座的電影」、「世紀末風格的另類電影」、「最令人興奮的歐洲電影」,對於在開場五十秒後即淚水決堤的我來說,不足以形容我在這部電影中所感受到的深邃訊息。
一個因果無限牽連的世界
想到當道的混沌理論指出,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算式,只要在運算中更動一個細微的變數,也可能演變成出瀑布一樣混亂粗暴的系統,一隻蝴蝶今天在北京撲動了翅膀,可能造成明年春天紐約的大雪封天,這連鎖反應,來自於我們所生存的是一個因果無限牽連的世界。當然大部份的電影敘事,無非在詮釋因果之間的的周折,《蘿拉快跑》的出奇震撼,在於導演Tom Tykwer選擇的手法,只見筋骨去除血肉的高速節奏中,蘿拉狂奔一路的旁枝末節,即時剪接出穿越時空的因果效應,於是我們看見被蘿拉擦撞的保姆,也許因為心情惡劣而起意綁架嬰兒,走向牢獄人生,這保姆也有可能因為蘿拉的的擦撞一時駐足,接著偶遇慈善團體,漸漸被同化成一個社會義工,這樣南轅北轍的人生髮展,一樁樁發生在蘿拉叄次狂奔中,同樣的情境,因為一點點隨機的無常,演變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對佛法的認識非常粗淺,我還是感受到這部電影中濃厚的因緣觀訊息,宇宙既是由眾生所形成,任何人的一行一念都不斷擴散出無形的業力,交織成無限大的關係網,因為這網路中交換著億萬乃至無量的變數,所以凡夫只能在很有限的尺度中才看得清因緣,而《蘿拉快跑》採用暴力的切片方式,故事非關道德,不論理念,隨意在任一個時間點切開劇情,展示出大量的因果關聯,這樣高度濃縮內容的電影竟能令人動容,也許就在它擠壓了關係網,讓我們彷佛看見了巨觀的活生生的宇宙,彷佛窺見了一瞥所謂的絕對存在,領受到了一點佛陀所說的悟境。
《蘿拉快跑》最鮮明的話題之一,是蘿拉叄度重新狂奔求援的超現實劇情,模彷電動遊戲中的虛擬世界,投一次錢幣,可以操縱叄次電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愛恨情仇、驚險掙扎,是否只是螢幕另一邊的一場片刻消遣?人在巨大的因果網路之中是否具有自由意志?這部電影所吐露出的觀點,顯著淡淡的佛法意味。
千萬種可能的連鎖反應
《蘿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傾向唯神的教條,也不服從唯物的秩序,它親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隨機選擇,嚴格說起來,還是有些唯物論的氣息,但重點在於蘿拉的每個臨時抉擇,並不一定直接緣由自有跡可循的環境影響,她的叄次奔途,各自有細微的差異處,忽而貼牆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繞開,引發千萬種可能的連鎖反應,她這毫無來由的舉動也可能有千萬種因素,即使用超級電腦運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蘿拉每個細小決定的充份理由,這點導演在電影開頭就表達了他的意見,人,是最神秘難解的動物。
更大的重點是,叄次開頭相同的狂奔,演變成叄部千差萬別的版本,《蘿拉快跑》描繪出的世間,是一幅因緣構成的幻象,假相看似萬有,實相是一戳指就可以全數崩解的虛無,也許導演的影射在電動遊戲之外,接近更深度的層次,因為諸行無常,因為看見真實世界的虛幻,蘿拉這個人物的真我是什麽?電影中的所有角色與銀幕前的觀眾誰更像是真實?誰又更像是虛擬?
包含了這些深刻的訊息,可喜的是整部電影流暢有趣,走出電影院後,正是西門町最熱鬧的夜市時分,我感覺放眼望去,處處見到蘿拉一頭染紅的短髮,像火 一樣點燃人間火花,雖然行人之中誰也不理會誰,但就算是一個擦肩而過,一瞬拘謹的互相注目,埋藏著無限多可能性的旋風,正穿過每個人之間。
影片評價
本片並不屈從於好萊塢的經典敘述模式,而是採用了三段式的格局。提克威把最後的鏡頭放慢。在德國電影低迷的歲月中,表現創新傳統消失殆盡。而本片的假定性——命運的不可預知的結局讓人不斷關照自身。蝴蝶效應的真意隱晦的表達,混同電子音樂和羅拉狂奔的腳步,讓人有一種釋懷和爽快。
羅拉快跑的精神激勵了許多迷失和停留的人。人們在紛繁快速的影像和劇烈激盪的音樂中,與《羅拉快跑》共振。影片中強烈的女權主義也為影片的廣受歡迎和好評推波助瀾。(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