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它滲入了作者對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傳播理論和運作的全新理念和深沉思考,對媒介傳播者和客群都關心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以一個學者的眼光作了審視和闡述。如,利益多元時代記者意見如何表達?中國未來新聞變革的趨勢是什麼?對媒體以商業利益取代公眾利益的做法,作者表示了憂慮。同時,對與現實新聞實踐脫節及滯後於時代發展的中國新聞教育,作者提出了強烈的質疑,認為必須在真實的世界裡培養下一代記者。
此次修訂,作者增加了人們關注的新內容。如,對如何改進國內新聞宣傳的模式,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見解;對美國的全球媒體霸權作了令人信服的證判。
作者簡介
李希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大學、四川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新華社高級記者、《華盛頓郵報》訪問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近著有《新聞學核心》、《媒體的力量》、《找故事的藝術》等。
相關評論
在這個媒體呈螺鏇形膨脹的激變時代,有多少長年致力於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學者抗拒不住網路媒體這個“誘人的小妖女”的魅力,轉而成為“第四媒體的搖旗吶喊者”;又有多少曾躊躇滿志要為“大眾知情權”而服務的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耐不住“媒體創意人”、“節目策劃人”、“獨立製片人”之類“盛名”的誘惑,而投入所謂“媒體公司”的懷抱;還有多少原來以嚴肅新聞報導而聞名的報紙、電台、電視台不甘於清貧的生活,而無視低水平的娛樂報導、顯而易見的有償新聞充斥自己的專欄、節目,甘受幕後財團的操縱。
李希光的一本《畸變的媒體》,揭露了隱藏在被扭曲媒體背後的黑暗,同時暗示出存在的希望之光,闡釋了媒體健康的發展方向,猶如給畸變的媒體做了一次入骨的“整形手術”。
文章伊始,李希光便指出了現今新聞運作中的幾大弊病:報導失衡、商業利益至上、傳統新聞學退化、崇尚“公司新聞學”等。同時,他並未停留在表面的“揭醜”之上,而是深入其背後的根源。通過對國內《××××報》、《×××雜誌》、《××××周刊》等報刊刊登文章到位的分析,讓讀者自然而然地辨出了其中隱藏的諸多利益集團的影子。李希光在“商業利益取代公共利益”一節中曾痛心地說,過去新聞學的“讓害人者痛苦,讓受害者得到安撫”的使命已讓位給媒體行銷學所謂的“讓舒服的人更舒服,讓窮人更窮”的功效了。
針對我國新聞寫作中日益顯露的種種畸形的膿包,李希光也用銳利的筆鋒將之一一刺破,指出了僵硬的宣傳模板、貧瘠的直接引語、花哨的形容詞語、輕浮的採訪調查等諸多危害所在。當然,文章並沒有固守在單一的“指錯”的圈子裡,而是為新聞媒體、年輕的新聞工作者指點著努力的方向。
提及現在處於“焦點”的網路新聞,李希光也有別於一般的“頭腦發熱”。他提出“網路傳播中,人文精神第一,媒體技術第二”的觀點。
談到媒體發展的明天,李希光對傳統媒體持相當樂觀的態度。他指出,“先進的網路不會‘槍斃’傳統媒體”,而且,憑藉“長期品牌和核心人員”,傳統媒體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核心的人員”,就是指合格的記者,有正義感、不為金錢權力所操縱、不帶個人偏見進行報導,保證弱勢群體的發言權,保證最廣大公眾的知情權。只有這樣的記者,才能為畸變的媒體做整形手術,才能不會越整形越醜陋越扭曲,而是越整形越健康越完善。
目錄
新聞不等於傳媒(代序)
上編專文
第一章激變的媒體與畸變的媒體——市場經濟中新聞的運作與功能
第二章新聞不是另一個星球上的故事
第三章好記者要超越一夜風流
第四章誰是現代媒體的核心人才?
第五章下一代記者的課堂
第六章不做新媒體的奴隸
第七章一個敢說皇帝沒穿衣裳的記者
第八章利益多元時代記者意見的表達
第九章借用數學家的頭腦觀察新聞
第十章什麼樣的報導是“好科學新聞”?——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報導斷想
第十一章“9·11”後的全球傳播
第十二章全球傳播意味著什麼?——推介Kamalipour教授的觀點和其新著
第十三章誰在設定中國媒體重大國際報導的議程?
第十四章恐懼來自病毒,還是媒體?——有關非典報導的透視觀察
第十五章新新聞:中國新聞變革趨勢
第十六章網路解放了中國媒體
第十七章後網路時代的傳媒產業
下編訪談錄
第十八章中國媒體未來的改革之路——與半島電視台對話實錄
第十九章媒介新環境與中國的新聞改革——作客新浪實錄
第二十章媒體娛樂化、商業化與知情權——訪李希光教授
第二十一章講真話、報真情與中國的穩定
第二十二章李希光談新聞改革——2002年春天接受廣州電視台《都市線上》節目採訪
第二十三章24小時新聞頻道:新聞媒體的進步??倒退?
第二十四章公正、平衡是好記者的第一標準——中央電視台評論員楊君訪李希光
第二十五章在戰爭中學習新聞與傳播學?——談伊拉克戰爭中的傳播藝術
第二十六章如何認識全球傳播時代的美國媒體??——與清華大學“西方媒體涉華報導課題組”談話錄
附錄:煤礦頑童李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