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李希光(1959-),男,江蘇人。1982年南京大學外文系文學學士;1982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1988年中國社科院英語新聞采編專業法學碩士學位;90年代,先後擔任新華社記者、主任記者、高級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1999年至今在清華大學任教,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李希光李希光
1978年9月-1982年7月南京大學外文系英美語言文學文學學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實習員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采編法學碩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新華社對外部記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青年學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新華社中央新聞采編室副主任/主任記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美國《華盛頓郵報》訪問記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新華社政治文化編輯室主任/高級記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
1999年8月迄今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6年1月迄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2010年1月迄今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
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現工作於清華大學健康傳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特邀研究員,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專家、中國記協特邀理事,國務院新聞辦政府發言人培訓班主講、國務院新聞辦全球傳播高級研討班主講、國務院中央企業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主講。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聯合國絲綢之路青年學者。

主要成就

個人著作

⒈《如何應對西方記者——發言人及新聞官國際工作手冊》,(英)戴雨果李希光曾榮合著,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年
⒉《轉型中的新聞學》,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
⒊《畸變的媒體》,李希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⒋《新聞學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⒌《媒體的力量》,李希光、趙心樹合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⒍《找故事的藝術》,李希光等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⒎《全球新傳播》,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⒏《下一代媒體》,李希光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
⒐《變形的新聞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⒑《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⒒《中國有多壞》,李希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⒓《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⒔《找回中國昨日輝煌》,李希光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⒕《夢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攝影,民族出版社,1995年

近期撰寫或主編的專著
《如何應對西方記者——發言人及新聞官國際工作手冊》、《轉型中的新聞學》、《政府發言人15講》、《軟力量與全球傳播》、《超越醫學的HⅣ/AIDS新聞學:愛滋病媒體讀本》、《畸變的媒體》、《新聞學核心》、《媒體的力量》等。近年獲獎:寶鋼教育獎(2005)、國家精品課獎(2004)、全國十大教育英才(2004)、國務院特別津貼獎勵(2004)、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2003)、清華大學優秀教學獎(2001)、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2000)。主要學科及研究方向包括:新聞學、國際傳播、媒體與公共政策、新聞政治學、政治傳播學。
實名制最早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02年。當時,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希光建議“中國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由此引發對“網路實名制”的第一次激辯。
具有代表性的論文

1.ICT and the Demise of Propaganda in China, the Global Meedia Journal, fall 2003
2.Web Revolutionises China's Medi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eptember 27,2002
3.Great Sound Makes No Noise, Shorenstein Center for Pres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ty, Harvard University (http://www.hudong.com/wiki/www.ksg.harvard.edu/presspol/publications/papers.htm)2000
4.The Inside Story of Demonizing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Winter 1998-99/Vol.30,No.2, The Inside Story ,M.E. Sharp
5. Scientific misconduct: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 Li Xiguang and Xiong Lei, Science 1996 October 18
6. 新聞構架與國家利益:北約轟炸中國使館媒體報導研究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0(1)
7.誰在設定中國的議程?中美撞機媒體報導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軒,2001(3)
8. 美國媒體報導中國非典研究 《新聞與傳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2)
9. 新聞事實論 《國際新聞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總103期)
10. 傳媒人才不等於新聞人才 《新聞界》(核心刊物),2002.5(總第205期)
11. 誰在設定國際衝突報導框架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9)
12. 影響美國媒體報導中國的主要因素 《中國記者》(核心刊物),2002(3)
13. 網路媒體生路在何方?《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5)
14. 阿爾卑斯歸來話傳播 《現代傳播》(核心刊物)2001(2)
15. 非西方媒體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營造自己的品牌?《新聞實踐》(核心期刊)2003(9)

主要兼職

李希光李希光微笑
國內外主要學術團體的兼職)
2001年迄今 香港大學 客座教授
2003年迄今 南京大學 兼職教授
1999年迄今 四川大學 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副主編
2000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海峽兩岸研究中心 特約研究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新聞辦諮詢專家組 成員
2001年迄今 國務院台辦媒體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社科規劃辦項目評審專家組 成員
2003年迄今 國家科技部軟科學項目專家評審組 成員
1996年迄今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常務理事
2002年迄今 ”Global Media Journal”(美國普度大學) 編委
2001年迄今 中國記協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國新聞獎 評審
2006年迄今 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媒體介紹

曾經因為主張“網路實名制”而聞名一時的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近日再次成為遭到“圍觀”的熱點人物。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據《南都周刊》的報導,不久之前,李希光被重慶的西南政法大學作為特殊人才“柔性引進”,據知情人士透露,李本人“可以不來學校,但其論文要署上西政的名”。作為交換條件,李希光馬上就在重慶渝北區拿到了一套240平米左右的花園洋房,“房子相當於三層樓,下面一層是車庫”。李希光只需按每平米1600元的成本價,一次性付清,而附近的商品房價,則至少在每平米7000元左右。
對此,有評論回顧說,李希光成名主要是因為他的兩個觀點:一個是“網路實名制”,另一個則是批評美國媒體“妖魔化中國”。1996年,李希光與其他學者合著的《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李希光近期最為引人注目的觀點還是他對重慶“唱紅打黑”不遺餘力地高度讚揚,他評價“唱紅”是“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好的效果。
李希光認為,首先,“通過唱紅打黑,用一種創新的方式鞏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其次,是贏得了國際發言權,樹立了新品牌;因此可以說,唱紅打黑,特別是重慶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財富”等等。對此,東方網上學者王曉漁的文章點評說,但遺憾的是,李希光本人卻並未貫徹重慶唱紅所提倡的那種大公無私和艱苦樸素的精神.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客觀地講,李希光被西南政法大學“引進”之後,也對該校作出過不小的“貢獻”。比如,去年校慶慶典期間,“重慶經驗與亞洲模式國際研討會”在西政舉行,多位嘉賓均對校方與李希光對他們的邀請表示感謝。《南方都市報》上學者熊丙奇的文章說,去年12月,美國《紐約時報》前總編西默.托平到訪重慶期間,不僅被聘為西政的客座教授,還與重慶市委主要領導人親切會面。其實,托平的這次重慶之行,正是由李希光一手促成的,對此,李本人並不否認。隨後,他還專門在《瞭望》新聞周刊上發表文章《在重慶看到延安精神》,詳細回顧和介紹了這段經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