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更多中文片名: 獵人的夜晚
混音: 單聲道
製作成本: $795,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PaulGregoryProductions
拍攝日期: 1954年8月15日-1954年10月7日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演職員表
導演
查爾斯·勞頓CharlesLaughton
羅伯特·米徹姆RobertMitchum....(uncredited)
編劇
詹姆斯·艾吉JamesAgee....(screenplay)查爾斯·勞頓CharlesLaughton....screenplaycontributor(uncredited)DavisGrubb....(novel)
演員
羅伯特·米徹姆RobertMitchum....HarryPowell
麗蓮·吉許LillianGish....RachelCooper
比利·查平BillyChapin....JohnHarper
薩莉·簡·布魯斯SallyJaneBruce....PearlHarper
謝利·溫特斯ShelleyWinters....WillaHarper
彼得·格雷夫斯PeterGraves....BenHarper
科里·艾倫CoreyAllen....YoungManinTown(uncredited)
JamesGleason....BirdieSteptoe
EvelynVarden....IceySpoon
DonBeddoe....WaltSpoon
GloriaCastillo....Ruby(asGloriaCastilo)
GeorgeWallace....(uncredited)
PaulBryar....BarttheHangman(uncredited)
CherylCallaway....Mary(uncredited)
MichaelChapin....Ruby'sBoyfriend(uncredited)
MaryEllenClemons....Clary(uncredited)
KathyGarver....Child(uncredited)
JohnHamilton....townsmanWhoGreetsRachel(uncredited)
GloriaPall....BurlesqueDancer(uncredited)
EmmettLynn....BirdieSteptoe(scenesdeleted)
JamesGriffith....DistrictAttorney(uncredited)
KayLavelle....MizCunninghan(uncredited)
製作人
PaulGregory....producer
原創音樂
WalterSchumann....(musicby)
攝影
StanleyCortez....(photographyby)
剪輯
RobertGolden
選角導演
MillieGusse....(uncredited)
美術設計
HilyardM.Brown....(asHilyardBrown)
布景師
AlfredE.Spencer....(asAlSpencer)
副導演
MiltonCarter....assistantdirector
FrankParmenter....secondunitdirector(uncredited)
特瑞·桑德斯TerrySanders....secondunitdirector(uncredited)
JackSonntag....firstassistantdirector(uncredited)
劇情簡介
一個銀行搶劫殺人犯被判處了死刑,在行刑前,他告訴自己的獄友--一位令人捉摸不透的巡迴傳教士哈利,他把搶來的一萬塊錢藏於自己的房間裡。哈利出獄後便四處尋找這名死刑犯的遺孀,並竭盡全力的追求她,最後與她結婚。當他斷定這個女人並不知道這筆錢的藏匿之處後,他殺死了她,然後開始有計畫地一步步變態對待知道金錢下落的一對小兄妹,直到知道了錢被藏在哪裡後才罷休。就在哈利想攜款逃跑之時,孩子們搶先帶著錢逃出了魔掌,過河來到了年邁的拉切爾身邊,拉切爾用槍保護了孩子們,直到最後哈利被警察抓住....
幕後花絮
這部查爾斯·勞頓一生中導演的惟一一部電影具濃厚的表現主義色彩,上映後劣評如潮,票房慘敗,但現在卻被譽為美國20世紀50年代最偉大的作品。
據說傳教士在遠方騎馬的鏡頭是偽造的透視,實際上羅伯特·米徹姆騎的是一頭矮種馬。
羅伯特·米徹姆在他的自傳中說,勞頓發現詹姆斯·艾吉寫的劇本完全不能接受,他付清了錢,讓艾吉卷包袱走人,然後自己又重新寫了劇本。
查爾斯·勞頓不怎么喜歡孩子,所以有些場景實際上是羅伯特·米徹姆協助拍攝的。羅伯特·米徹姆有三個孩子。
影片初次上映後,評論界的反應和票房都不好,勞頓發誓再也不做導演了,並且說到做...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美國]
PaulGregoryProductions[美國]
發行公司: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美國](USA)(VHS)
米高梅[美國](video)
標準收藏[美國](laserdisc)
ColumbiaPicturesCorporationLtd.[英國](1955)(UK)(theatrical)
BFIFilms[英國](1999)(UK)(re-release)
WarnerHomeVídeo[巴西](Brazil)(video)
發行日期
USA1955年9月29日......(NewYorkCity,NewYork)阿根廷
Argentina1955年11月24日西德
WestGermany1956年3月16日法國
France1956年5月11日瑞典
Sweden1958年10月30日芬蘭
Finland1959年9月4日葡萄牙
Portugal1963年5月15日英國
UK1999年4月2日......(re-release)阿根廷
Argentina2002年3月14日......(MardelPlataFilmFestival)瑞典
Sweden2004年4月16日......(re-release)法國
France2006年2月8日......(re-release)
影片評價
雖然這部影片問世已久,並在今日的評論界重新獲得了很高的地位,但好像並沒能因此而打消大多數觀眾們的疑慮,這真是一部卓越的影片嗎?它看起來缺乏一致性:前半部分是希區柯克的緊張,隨之而來的卻是卡爾內的詩意;它似乎也不具備突出的原創性,大量對比強烈的黑色電影此時已經大行其道。影片糅雜著各種影像風格,探討了救贖和罪惡的難以平衡,因其難以言述的吸引力而讓人困惑不安。
羅伯特.米切姆飾演的人物神父本.哈勃在自己的左右手上分別刺上“恨”和“愛”,自詡為上帝在世間的執行人,冷酷無情地殺人,並宣稱其一切行為皆是遵從上帝的旨意。我們或許可以由其自述而得出一個明了的結論:他是一個單純的狂熱的宗教極端分子,罪惡來自內心,或者說,這是一種原罪。只是倘若影片僅止於此,那就很難有在探討下去的必要了,因為在罪惡,或是暴力,被簡單的歸為一種天性時,衡量人生的價值就成為了空談。
與此同時,這部影片還給與了罪惡互相矛盾的另一個解釋,即認為犯罪行為應由社會環境負責。查爾斯.勞頓傑出的影像,在神父天啟般的喃喃自語之外,暗示了他的行為也是環境的產物。影片中另一個有罪的人是約翰的父親,他是普通的人,他的罪行讓他顯得愚蠢而不是壞——他缺乏能力使自己的家庭過上有尊嚴和有條理的生活。考慮到影片選擇的大蕭條時期的故事背景,顯然,他的罪惡是《貪婪》所揭示的社會現象的延續。而神父對金錢的追求與前者是一致的,在這一層面上,他和約翰的父親是連續不斷地,宛如一體的存在,他們代表了同一個象徵。他們一起承擔這一反常行為的產生,發展和結局。
影片重於展示暴力的過程,這是本片不能歸入任何一種類型片的原因,即便是一種風格和傾向的類似也不存在。它並不探討罪惡產生的原因,也沒有追逐重重迷霧後真兇的情節。傳統的緊張激烈的正義與邪惡的追逐在這裡被掉了個個兒。神父追殺孩子時的優雅和從容,表明了他的絕對強勢。勞頓向我們暗示邪惡的強大和難以抵抗,善良的人生活在危機四伏的世界裡,看不到希望。
影片的絕大多數時間裡,這一罪惡行為都在持續。神父對寡婦的惡行,金錢是謀殺的直接動機;神父追逐兩個孩子的旅程,依然是無法忍受金錢的誘惑。基督教的教義認為,暴力是原罪之一。神父將寡婦發展成宗教的狂信者,但這個虔誠的教徒因為無法提供金錢而被神父謀殺。神父宣稱“愛”與“恨”在不斷搏鬥,但從他的自始自終的邪惡行為看來,我們從未見過“愛”獲得勝利。這一傳道者的形象表明查爾斯.勞頓看透了天主教的虛偽和墮落,但罪惡當真還能從“原罪”的角度解釋嗎?
當代電影結構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素,是把殘忍行為看成是我們社會的最突出特徵,看成是人類處境的標誌和象徵。兩次世界大戰,種族屠殺和核陰影與這一趨勢的形成密切相關。作為這一時代最具代表性和現代性的藝術形式,電影自問世起就與暴力結下了不解之緣。馮.斯特勞亨在《貪婪》中對罪行做了兩種互相衝突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遺傳是野蠻行為的主要原因,一種對立的觀點則認為犯罪行為主要由社會條件負責。這是把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處理得第一部嚴肅影片。像《日出》那樣的影片,對謀殺的處理多了戲劇化。弗里茨.朗在1931年的影片《M》中,最終將殘忍行為解釋成精神問題。
表現主義者、抽象主義者、超現實主義者和達達主義者都認為社會秩序是不合理的和危險地。他們發現自己被捲入一個不合理的漩渦,現實的強大壓力迫使他們對這種壓力採取矛盾的態度。他們既不能接受這種壓力,又無法逃避。布努埃爾的所有嚴肅的影片都在反映這一主題:資產階級文明是虛偽和局限的,但我們無從逃避。《維里黛安娜》是一部社會問題片,乞丐們的墮落和暴行反映了弗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在道德和物質上的雙重墮落。這部影片與《獵人之夜》有非常相似之處,前者中修女的存在暗示了天主教的無力,而神父口中的上帝則是虛偽的代名詞。它們一起明確的譴責宗教。而布努埃爾說過:“感謝上帝,我仍然是個無神論者。”
維里黛安娜為了適應現實,不得不面對一連串的恐怖。約翰和他的小妹妹也是如此。最後它們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呢?布努埃爾的影片裡,結尾部分,豪爾赫、維里黛安娜和已成為豪爾赫情婦的女傭人三人坐在一起打牌,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結尾,即這三個人將設法共處。而約翰在神父被捕時終於崩潰,他的行為表明,對他而言,是非的判斷遠不如對親情的渴望。布努埃爾的影片表明他即痛恨資產階級道德而又不能找到任何社會出路的矛盾心理。查爾斯.勞頓用兒童的脆弱感緩解了這一矛盾,暗示和諧的家庭關係將有益於解決這一壓力,即認同主流的社會價值體系。實際上,他們的藝術都是曖昧的,不僅沒能提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甚至最終只能與資產階級道德妥協。維里黛安娜與約翰的生活依然是混亂和危險地,因為並沒有出現與罪惡相抗衡的社會因素。相比之下,布努埃爾較為偉大,因為他在表現暴力形象時傾注了他的道義熱情;與此同時,勞頓只能為他的人物提供一個具有幻像感的人間溫暖。
希區柯克對反常行為採取了更像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他並不承認道義的消亡。他只強調道義是不確定的。他的全部影片的前提是:罪惡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他道德體系的基礎。是非標準之所以不再存在,原因不在於環境,而在於人的靈魂。他是現代電影工作者中評價暴力行為的典型代表。他的觀點與天主教有某種聯繫——雖然他也難以解釋清楚並造成很多困擾,但他的影片的形式全部來自這種觀點——一種以“原罪”為主題的寓言。這些影片的懸念,不僅來自情節和人物,更來自不斷加強的恐怖。
侯麥和夏布洛爾認為,這種將恐怖帶入人的精神世界的做法,有利於深入探討現代人的異化。希區柯克的影片體現了“暴力是我們能懂得的唯一現實”這一觀點。由於同樣的原因,這些影片拒絕道義上的評價,並把觀眾推向絕望的深淵。許多現代電影工作者看到了這一深淵,一部分人掉頭而去,而這正意味著道義上的評價。勞頓顯然深受希區柯克影響,神父的身份和他的極具象徵意義的顯性特徵——“愛”與“恨”的刺字——表明他希望在希區柯克的領域內更進一步:不僅深入靈魂,展現原罪的力量;同時還要做出有價值的批判。這也暗示了對勞頓而言,他還有判斷的標準,說明他認為“價值”是有可能存在的,即便他不能準確的辨認這一價值。
布努埃爾談到社會秩序正在沒落的嚴酷現實,談到有必要尋找更真實的感情。但是,罪惡只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暴力不可能是我們能懂得的唯一現實。個別的暴力不能概括或代表一個社會中的全部人類行為,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或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中將罪惡與人的社會環境與生存狀況相適應,又或是《唐人街》中中產階級追求利益貪得無厭的本質的社會哲學相聯繫,暴力行為才是有意義的。
不能否認,這部影片揭示了部分社會現實,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示罪惡與人的關係,並嘗試探討價值存在的可能。勞頓不能完全的解決他的暴力衝突,他在原罪與社會現實之間猶豫不決,最終只能與資產階級主流價值體系相妥協,這是他的不足之處。他最終沒能獲得成功,這不是他個人的失敗,而是社會的失敗。
導演簡介
查爾斯·勞頓CharlesLaughton
男,生於1899年7月1日,英國約克郡
逝世於1962年12月15日(美國加州好萊塢,膽囊癌)
星座:巨蟹座
生於英國約郡斯卡巴勒。父母本想讓繼承家業,可他從小就喜歡演戲。一戰服役歸來後加入業餘劇團,後來終於突破家庭的限制,進入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在他的導師科米薩葉斯基的培養下逐步成熟,最後在其劇作《莉莉奧姆》中挑起了大梁。此後,他在西倫西區成功地演出一些劇目。1931年他與妻子隨《付款延期》劇團來到美國演出。隨後與派拉蒙影片公司簽訂了契約,並成功地演出了幾部影片。1933年,他主演了英國影片《亨利八世的私生活》,這部影片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也為此獲第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他的電影生涯在1935年達到了高峰,在這一年,他不僅以米高梅影片公司的影片《叛艦碟血記》獲紐約電影評論獎的最佳男主角,還以英國影片《倫勃朗》(1936)獲得了許多人極高的評論,如名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說“勞頓的那口井幾乎沒有底”。1950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然而他在表
演方面最為成功卻是英國片《霍布森的選擇》(1953)和《控方證人》,這兩部影片分獲取1954年的英國學院獎的最佳英國片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的提名。1962年,他因癌症去世。
主演簡介
羅伯特·米徹姆RobertMitchum
男,生於1917年8月6日,美國康乃狄克州
逝世於1997年7月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星座:獅子座
羅伯特·米徹姆生於康乃狄克州,自幼失去父親,少年時歷盡磨難。1942年加入長堤劇團,到處參加公演及電影的演出,第一部引起重視的電影是在1945年拍的《百戰英雄》,並以此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提名。從此成為走紅明星,尤以他的一對睡眼成為最大特色。羅伯特·米徹姆有兩子,也都繼承父志在影壇發展。晚年作品多為迷你影集,代表作為《戰爭與回憶》等。逝於1997年7月1日。
麗蓮·吉許Li女,生於1893年10月14日,美伊利諾斯州斯普林菲爾德
逝世於1993年2月27日(美國紐約)
星座:天秤座llianGis
1896年10月14日生於俄亥俄州斯普林菲爾德。從小即在舞台當兒童演員。16歲時經壁克馥介紹,被格里菲斯選為演員。由於她清秀瘦弱,逗人愛憐,又會演戲,加上有格里菲斯的指導,逐漸成為美國默片時代最具獨特表現能力的女演員之一。
她參加了格里菲斯的幾部重要作品的演出,如《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黨同伐異》(1916)、《世界之心》(1918)、《被摧殘的花朵》(1919)和《走向東方》(1920)等。20年代初離開格里菲斯後拍片的數量不如以前。30年代重返舞台,在百老匯演出戲劇。40年代以來又在銀幕上出現,先後拍了10餘部影片,但主要精力仍放在舞台以及後來的電視方面。1987年,她以91歲高齡主演了《八月的鯨》。1970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這位影壇生涯最長的女演員以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