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論》

《物理論》

楊泉的《物理論》是繼承兩漢揚雄、王充、張衡的唯物主義傳統,講宇宙發生論。他說:“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為天。天者君也(“君”,疑當作“均”。《太平御覽》引《物理論》另條說:“天者,旋也,均也。”)。夫地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灰焉,煙在上,灰在下也。”又說:“皓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基本信息

楊泉

楊泉,德淵,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哲學家。著有名篇《物理論》,標誌著我國江南唯物論的思想,帶著它特有的光彩,破土而出。

(《太平御覽》天部引)楊泉認為,天是元氣,除了氣之外,別無他物,“成天地者氣也”。僅就這些話看,好像他講的是氣—元論。實際上並不如此。他說:“所以立天地者,水也。”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天地立在水中,好像張衡的《渾天儀》所說的,“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在《物理論》的另一篇說:“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照這個說法,水是地之根本,天地元氣,以及日月星辰,都是從水產生出來的。照這些話看起來,楊泉的宇宙發生論,不是氣一元論,而是水一元論。
楊泉的水一元論大概是認為水是根本。水裡的混濁部分,下沉了就成為土。水變為蒸氣,就成為天。楊泉說:“土氣合和而庶類自生。”(《太平御覽》地部引)這個氣就是天,土就是地。土氣合和就是天地合和。庶類就是萬物。在這種天地和合的情況下,萬物皆自然發生,“自”字很重要,就是說這裡用不著上帝,用不著造物者。

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思想講到天地的時候,總是說天尊地卑,天比地更根本,地應該服從天。封建哲學家用此來證明臣應該服從君,子應該服從父,妻應該服從夫。楊泉的自然觀認為地比天更根本。他說:“地者,天之根本也。”(《太平御覽》地部引)這與傳統的天尊地卑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作為一種自然觀看,他的說法是很素樸的。

關於形、神問題,楊泉說:“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死猶澌也,滅也。譬如火焉,薪盡而火滅,則無光矣。故滅火之餘,無遺焰矣;人死之後,無遺魂矣。”(《太平御覽》禮儀部引)就是說:身體和精神的關係,就如燃料與火的關係。燃料燒完以後,不會有餘光;身體死了以後,也不會有餘魂。這也是繼承桓譚的形死神滅的唯物主義的理論。

關於人和自然界的關係,楊泉宣揚人力可以勝天的理論。他說:“陸田者命懸於天,人力雖修,水旱不時,則一年之功棄矣。水田制之由人,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意林》引)就是說,旱田是靠天吃飯,人努力種田,遇見旱澇,就前功盡棄。水田是由人力掌握的,不怕旱澇。只要充分發揮人力,就能夠充分利用地的資源。

在發揮人力方面,楊泉極力稱讚機械的作用。他作有一篇《織機賦》稱讚織布機。他說:“伊百工之為技,莫機巧之最長。似人君之列位,像百官之設張。立匡郭之制度,如城隔之圓方。應萬機以布錯,實變態之有章。……事物之宜,法天之常。既合利用,得道之方。”(《藝文類聚》卷六五引)這篇賦的開始,用一種封建社會中稱頌皇帝的話,稱頌機械。對於機械,可以說是推崇備至了。末尾的幾句話是說機械的製造,是套用自然的規律,以滿足生活的需要。這種對機械的看法,也是唯物主義的。

對於製造機械的工匠,楊泉更為頌揚。他說:“夫蜘蛛之羅網,蜂之作巢,其巧妙矣,而況於人乎。故工匠之方圓規矩出乎心,巧成於手,非睿敏精密,孰能著勛,形成器用哉?”(《太平御覽》藝術部引)就是說,工匠心靈手巧,睿敏精密,才能夠造機械,立大功。

在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的哲學家們,對於機械的發明和製造,持輕視甚至反對的態度,說機械是“奇技淫巧”。即使他們有所稱讚,也把功勞歸之於“聖王”,像《周易·繫辭》所說的那樣。楊泉不但稱頌機械,而且把發明、製造的功勞歸之於工匠。極力讚揚工匠的偉大,這在封建社會中都是很難得的。

《物理論》中,有一條說:“給事中與高堂隆、秦朗爭指南車。二子云:古無此車,記虛言耳。先生曰:‘爭虛空言不如試之效也。’言於明帝,明帝詔使作之,車乃成。”(《意林》引)

這裡所說的“給事中”和“先生”,都不知道是什麼人。先生不可能是楊泉自己,因為在地理上和時間上,他都不能見到魏明帝。無論如何《物理論》有這一條,說明楊泉是贊成“爭虛空言不如試之效也”,這句話可以說明楊泉的認識論的思想也是唯物主義的。

曹植和楊泉的思想,都是兩漢唯物主義思想的繼續。他們所討論的問題和思想方法都是和玄學相對立的。

久佚的楊泉著作,清代始有輯本。孫星衍輯《物理論》 1卷,存《平津館叢書》乙集之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太玄經》10餘條;嚴可均《全三國文》卷七十五輯有《賦》5篇,文1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