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溯源》

《溯源》是一部史前之前的歷史,記錄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個世界末日來臨之前,為世人所做的一切。這是一部歷史,更是一部哲學史,它屢屢打破人的慣有思維和認知,帶人回歸自然,回歸自性,回歸生命的源頭。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重返上一個世界末日,追尋人類始祖的前世今生。讀過《溯源》之後,沒有誰能夠不被前人所感動,不被他們所折服,不被他們所吸引;沒有誰不嚮往他們的生活,不嚮往他們的情感,不嚮往他們的真知灼見。

內容簡介

瑪雅人對2012的預言,把一些人弄得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把一些人活生生地拉進了人間地獄。寫這部《溯源》,就是要溯一下生命的本源,溯一下自然的本源,從而讓人們真正地認識自然,明晰生命的真正意義,使人們回到正常的生命軌道。

作者簡介

紅塵閒雲,曾用名簡單隨意,字水,號閒雲。1970年生。讀書時做過勤雜工,畢業後做過記者,想發財時做了公司法人代表,終於能吃飽飯了才開始寫字。其散文與隨筆以哲思類為主,所涉內容大多是對人生意義的詮釋和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著有思想隨筆集《醒園深處》。

媒體評論

原以為這世間的哲理和故事都已經被人說盡了,但讀了《溯源》,發現遠不是那樣的。在網上跟讀《溯源》的過程中,永遠也猜不到後面的情節是什麼,而一旦讀到了,必然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啟發。
——網友清新
從走上神壇,到走下神壇,到覺醒,到穿越,到歸於無限,德弘用他的整個生命過程,詮釋了生命的意義。龍隱則是以他的忠誠、堅韌、謙恭、篤實和善思,喚醒了自身的大愛和大智。最終,他們師徒都獻身於新世界的建設,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能量,將眾生引渡到了今天的地球,這種無私忘我,令人淚奔。萬分期待《溯源》第二部,期待龍隱化身的盤古,德弘化身的女蝸……
——網友若水
《溯源》太精彩了,讀起來不容人喘息,卻又常常不得不停下來喘息。讀到大管家利用武煞等人實現他不可告人的陰謀時,讀到賜福院代院長殺害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以求得圓滿時,我感到從裡到外的冷,扭曲的人性,太可怕了。而在讀到龍隱一家的無私之愛,讀到武煞覺醒後忍受著病痛現身說法,讀到巨蟒的捨生取義,讀到德弘與龍隱師徒情深,讀到他們的分別以及再見,我哭得泣不成聲。
——網友紫荷
《溯源》中的穿越時空,與通常所說的穿越時空截然不同,她是在帶著我們穿越自身的狹隘和無知。
——網友一劍

目錄

自序
第一章史前之前
第二章龍之所隱
第三章俗世之事
第四章末世悲歌
後記

前言

縱觀歷史,“五”是一個非常有內容的數字。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個傳說中的帝王合稱五帝;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合稱為五霸;繼唐之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統治中原,合稱五代;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祭祀時放供品的器皿,包括香爐、兩燭台、一香筒、一燈盞,合稱為五供;稻、黍、稷、麥、豆,五種糧食合稱為五穀;甜、酸、苦、辣、鹹,五種味道合稱五味;我國的五大名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合稱五嶽;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合稱五嶺;佛教說“我”是由五種成分的暫時結合而形成的,這五種剎那變化的成分包括色、受、想、行、識,它們合稱五蘊;儒家有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等等。
提到這么多與“五”相關的內容,其實是想說明一下“五”的重要性。
讀過《山海經》的人都知道,書中說有一座蘊藏豐富的丹穴山,那裡生長著鳳凰,其周身的花紋呈現出“德”、“義”、“禮”、“仁”、“信”的字樣。書中還說,看到歌舞的鳳凰是吉祥之兆,因為那是人修得圓滿的象徵,也是天下太平的象徵。這“德、義、禮、仁、信”,在地球之前的那個人類社會中,被合稱為“五福”,也就是我們將要進入的主題。
試想,當一個自以為清醒的糊塗人豁然而醒,發現自己竟然用了成千上萬年的時間來忘記自己的歷史,踐踏自己的諾言,背離自己的理想,他該是怎樣的羞愧和悲傷?
而今,正處於這樣的情況下,但是,我既沒有羞愧也沒有悲傷。因為我猛地想起了老者曾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不是所有的過失都可以補救,但是,必須盡力去補救所有的過失。”
我深知,所有沒有付諸行動的醒悟都是自欺欺人。一個真正醒悟的人,既沒有空間用來哭泣,也沒有時間用來懺悔,他必須即刻行動,儘自己所能去補救過失。
所以,我決定開始寫《溯源》,我希望此書問世之後,能有更多的人懂得:不論有關2012的預言是真是假,我們都必須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僅要好好地生活,更要好好地活著,並且要活得更加清醒,更加明白,更加智慧。

精彩書摘

(一)
那個時候,我已經九十四歲,是一座“五福院”里的“五福全”。“五福院”好比現世間的“寺院”,“五福”好比現世間的“僧人”,“五福全”是“五福院”里修持最高的人,等同於現世間“寺院”里的“住持”。當時,“五福”修行的依據是“五福法”,簡單地說,修得“信”為一福,修得“仁”為一福,修得“禮”為一福,修得“義”為一福,修得“德”為一福,由“信”開始,到“德”圓滿。
不要以為五福法內容簡單,很容易就能修得圓滿。首先,當時“德、義、禮、仁、信”的內涵比現世間的內涵大很多;其次,當時的人類社會信仰喪失,道德淪陷,精神萎靡,不要說對“五福”的內涵知之甚少,就是對其字面的解釋也偏頗至極。記得當時世間最為流行的口頭禪,用現世間的話說,就是:一個人說話算數,就是信。算數,不是指說到做到,而是有權有勢。也就是說有權有勢的人說什麼是什麼,你不信也得信。一個人,傻到“二”了,就是仁;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就是“禮”;縮頭縮腦就是“義”;一個人踩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一手遮天,昧著良心什麼壞事都乾,那就是“德”了。
話說老者騎著坐騎到達五福院的時候,我正一心一意地誦念《五福經》。我以為我是念經入了境,見到了另外時空里的影像,所以並沒有在意老者,也沒有停止誦經。
老者很有耐心,直到我誦經完畢才開口問道:“五福全,你如此執著地念經,可否知道修持圓滿的目的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修持圓滿的人在死去的時候,會有鳳凰前來接引。”
老者又問:“鳳凰接引之後,又能怎樣呢?”
我又不假思索地說:“鳳凰接引後會把圓滿的人送到齊天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