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清代春秋左傳學研究作者:羅軍風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5-1字數:441000
開本:16開
ISBN:9787010086040
定價:¥55.00
內容簡介
“春秋左傳學”是中國古代的一大顯學,更是清代學術史上的一大顯學。本書以還原清代春秋左傳學的內在發展線索為要,在清代學術的背景之下,分析、把握清代春秋左傳學各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成就與不足,並對當前的《左傳》研究提出建議。
作者簡介
羅軍鳳,女,1971年生,湖南邵陽人,文學博士,現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左傳》學術史,已在《文學遺產》、《漢學研究》、《史學史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求索》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參編《中國古代文學簡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教材。目錄
序緒論
一、清代學術史研究的方法論:“內在理路”說辨正
二、清代左傳學的內在理路:義理追求
三、清代春秋左傳學的發展階段
四、清代春秋左傳學的特點及其評價
第一章清初經學的復興與《左傳》經學的建立
第一節清初經學的復興
一、明清之際學者的反思
二、清廷對經史實學的提倡
第二節清代《左傳》經學與科舉制度
一、清廷對胡傳的態度
二、清廷對《左傳》的態度
第三節清初民間《左傳》經學的確立
一、廣輯傳註解經,杜宋儒解經之空疏
二、以事解經,棄義例解經之穿鑿
三、一字褒貶:《左傳》義理,去或是留
結語
第二章乾嘉漢學與《左傳》經學(上)
第一節治學方法:從廣輯傳注到專宗古注
一、從經史實學到經學獨盛
二、以訓詁考證推求義理
三、惠棟、戴震基於古訓治經的相互認同
四、訓詁考證的方法與課題
第二節惠棟與乾嘉《左傳》經學的興盛
一、古訓不可改,經師不可廢
二、《左傳補註》的成就
三、惠棟對清代經學的貢獻及其評價
第三節乾嘉漢學學風之下《左傳》杜注的命運
一、杜注引文不注出處,不合清人學術規範
二、杜注恪守《左傳》“家法”,不與清儒兼采三家的治經方法相合
三、杜注孔疏維護的學術體系(“疏不破注”),不合清人註疏原則
四、杜注對《左傳》義理的闡釋疏失,終致清儒群起而反之
五、杜預改寫經傳體例,不合乾嘉漢學“復古”的趣味
六、杜注的文字訓詁經清儒補苴更趨完善
結語
第三章乾嘉漢學與《左傳》經學(下)
第一節乾嘉漢學學風之下《左傳》經學的成就
一、義理追求的目標之下,各種實學研究課題的提出
二、《左傳》實學考據物質條件的充足
三、乾嘉漢學學風之下《左傳》經學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第二節劉氏家族的《左傳》研究
一、古文經師的家學淵源與社會環境
二、劉氏家族對《左傳》舊注舊疏的整理工作
三、《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的三方面成就
四、除糾正自身古文經學的內部偏頗外,兼顧與公羊學的論爭
結語
第四章嘉道之際《春秋》經學的轉型與《左傳》經學研究的新趨向
第一節莊存與與《公羊》經學的興起
一、莊存與與今文學經師劉逢祿的關係之澄清
二、宋學經師莊存與《春秋正辭》義理闡發的不入時流
第二節劉逢祿與《公羊》經學的興盛
一、劉逢祿的家學淵源
二、今文經師的態度
三、《左氏春秋考證》的方法論
四、劉逢祿《公羊》學說的地位與影響
第三節今文經學既興《左傳》經學研究的新趨向
一、公羊學滲透到各門經學當中,左傳學重提義例
二、今古文之爭中,學者漢宋兼采,闡發微言大義
三、今文經師對《左傳》的態度演變
四、晚清《左傳》經學兼采今文學說
五、論《左傳》之傳《春秋》及《左傳》的授受流傳
六、乾嘉漢學的承繼與發展
結語
第五章晚清《左傳》經學的結局與出路
第一節劉師培的春秋左傳學
一、劉師培的春秋左傳學研究與家學
二、劉師培與今文經學的論爭及其學術成就
三、劉師培春秋左傳學的貢獻與地位
第二節章太炎的春秋左傳學
一、章太炎的師友傳承
二、章太炎《左傳》經學的演變
三、章太炎對今文經學的反擊
四、章太炎對乾嘉漢學的超越
結語
第六章清代《左傳》評點學——《左傳》文學研究的範式
第一節清代《左傳》評點學概述
一、清代《左傳》評點學著作概述
二、清代《左傳》評點學的特點
三、清代《左傳》評點學發展概觀
第二節《左傳》的古文評點與經世之風
一、魏禧與王源的古文評點
二、《左傳》兵法的評點
三、在朝者的古文評點
第三節《古文淵鑒》與《左傳》評點之盛
一、《古文淵鑒》及其風從者
二、方苞的古文“義法”理論與《左傳》等史傳評點
第四節《左傳》古文評點的另類——金聖歎與盛大謨
一、金聖歎的《左傳》評點
二、盛大謨的《左傳》評點
結語
第七章回歸原典:《左傳》與春秋學源流——《左傳》的性質之探討
第一節《左傳》“經”、“史”概念的辨正
一、《左傳》“經”的概念的澄清
二、《左傳》“史”的概念的澄清
第二節《左傳》的撰作與春秋學源流
一、古春秋學的特徵及流變
二、《左氏春秋》之撰作
三、《左氏春秋》的流傳
第三節《左傳》無《春秋》義理的證明
一、《春秋》書法、凡例不關孔子的微言大義
二、《左傳》的“君子日”不關孔子的微言大義
結語
附錄: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