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華野政治部依據中央軍委指示和戰場情況於9日當天向各縱隊發布了《為全殲黃伯韜兵團的政治動員令》。政治動員令向全軍通報了戰場情況和黃伯韜兵團的動向,要求“各部應克服疲勞,克服困難,不為小股敵人所迷惑,不為河流所阻,堅決地實行敵人跑到哪裡我追到哪裡,直到將其殲滅為止。”“我全體人員應在偉大解放戰爭時期,光榮完成各個任務,不怕打爛建制,不怕傷亡,不怕困難,不怕疲勞,不怕饑寒,發揚連續持久的戰鬥精神。”
政治動員令向全體指戰員發出了活捉黃伯韜、全殲黃兵團、並繼續向徐蚌進軍的號召。
華野全軍在政治動員令的號召下,排除一切困難,忍飢耐寒,不分晝夜地展開了勇猛的追擊,廣大後勤支前民工隊伍,也立即跟進,努力保證部隊的糧彈供應。
作為主要突擊集團的華野一縱、六縱、九縱、魯中南縱隊和中野十一縱,從新安鎮及其以西地區迅速越過隴海鐵路,沿鐵路南側追擊。 原來擔任截擊任務的華野四縱、八縱,這時也奉命沿鐵路北側追擊。追擊部隊人不歇腳,馬不停蹄,以一天120至140里的急行軍速度一路向西追擊。
曾在1948年4月攻占山東濰縣時、因頑強作戰被命名為“濰縣團”的九縱二十七師七十九團,在這次追擊中,他們追到宿遷縣西北80里的堰頭鎮近郊時,被一條3丈多寬的河流擋住去路。河對岸堰頭鎮駐守敵六十三軍一五二師四五四團全部和四五六團的1個營以及軍部衛生隊、通信連等21300多人。
前言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80周年,在更加需要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發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今天,我們不能不追溯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代表性的、對中國歷史命運和前途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遼瀋、淮海、平津、渡江等戰略性戰役。
這幾大戰役,不僅在當時震撼了全中國、全世界,而且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場面,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對今天的人們無疑仍是不可多得的有益教材,仍具有重大的激勵和教育意義。
淮海戰役的扼要情況是:1948年底,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東臨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廣大地區,國民黨軍共約80餘萬人,採取所謂“一點兩線”部署和“固守一點、四面馳援”的戰法,企圖守住中原,防禦江北,屏障南京和上海。該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華東、中原野戰軍密切協同,共同發起淮海戰役,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敵委員會,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前線的作戰行動。當時,人民解放軍和地方部隊共60餘萬人。戰役分為3個階段。11月6-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從四面完成對徐州之敵的戰略包圍,在徐州以東碾莊地區圍殲了黃伯韜之第七兵團。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所屬兩個軍共2.3萬餘人,在台兒莊、棗莊地區起義。11月23日一12月15日,為戰役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在安徽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圍殲增援徐州的黃維之第十二兵團。12月15日一1949年1月10日為戰役第三階段:華東野戰軍將撤出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團包圍於河南永城陳官莊地區,為配合平津戰役,遵照中央部署,對敵圍而不打。
盤點中國軍事書籍
軍事是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人類文明的進步的一部分,戰爭對人們來說是可怕的,但是我們還要科學看待戰爭,在戰爭中吸取教訓,為人類的和平進步吶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