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
紺殿橫江上⑴,青山落鏡中。
岸回沙不盡,日映水成空。
天樂流香閣⑵,蓮舟颺晚風⑶。
恭陪竹林宴,留醉與陶公⑷。
注釋譯文
原文注釋
⑴徐陵《孝義寺碑》:“紺殿安坐,蓮花養神。”《說文》:“紺,深青揚赤色也。”
⑵《華嚴經》:百萬天樂,各奏百萬種法,相續不斷。宋之問詩:“香閣臨清漢,丹梯隱翠微。”
⑶沈君攸詩:“平川映曉霞,蓮舟泛浪華。”蓮舟,採蓮舟也。颺者,隨風搖盪之義。
⑷《晉書》: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陶公,謂陶潛,以喻薛明府。
白話譯文
青紅色高閣崇殿橫空江岸,遠處青山倒映明亮的水鏡中。
江岸迂迴,沙沉水靜,日光搖曳在水面,一派空濛。
香閣里音樂如同天籟,江中蓮舟在晚風中飄蕩。
恭陪兩位在竹林下清宴,謝謝你們像當年請陶淵明喝酒一樣款待我這個布衣。
創作背景
乾元元年(758),作者時年五十八歲。流放夜郎,溯江沿途作詩,在江夏停留最久。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