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福地》

《活在福地》寫的是生活在當代中國城市裡一群知識女性的灰色人生以及她們的靈魂。作品向我們展示了方家的幾位女性的生活,她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擁有一個缺陷家庭和一個並不幸福的人生。作品剖析了她們隱秘的愛情,探討了生命的價值,死亡的含義,靈與肉,本能與本質,愛的實質等等這一類終極關懷的命題。

基本信息

作品資料

《活在福地》活在福地
作者:胡丹娃著
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03321870
頁碼:25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出版時間:2009-4-1

內容簡介

這部小說講述的是生命與親情的故事。女記者方知在美麗的天國回憶生命最後一年裡家中所發生的故事,在這個令她眷念的大家庭里,所有的故事都因愛而生。母親明株的一段情感秘密將故事拉開序幕,父親方才的一個時尚舉動在家中引起軒然大波,方知姐妹的故事也紛紛展開……
明株、外婆、方知、沙茵、檬檬,這個家庭中死去的女人都睡在了郊外的綠樹下。她們活著時的命運與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相同,她們靈魂深處的每一點悸動都跟我們緊緊相連。小說以方知的故事為主線,展示了二十一世紀之初一個中國普通知識分孑家庭各種人的命運及惰感世界。溫婉知性,悽美動人,跨越生死兩界,充滿了浪漫色彩與哲理性,宛若一部優美的敘事詩。
“當我住在樹下,用出世的目光回望那天,對那一天有了全新的認識。那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指向嘲,指向生命,指向未來。”

圖書目錄

引子
一剎那
二如實
三實際
四慈悲
五歸趣
六無常
七世界
八指引
九欲望
十重來
十一和平
十二招致
十三本性
十四憐憫
十五自在
十六無事
十七浮生
十八聰明
十九如意
二十預兆
二十一悲憫
二十二吉祥 
後記

作者簡介

胡丹娃,女,江蘇人,五十年代生於南京,祖籍安徽西地,現居南京。1986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七十年代起,先後從事工人、音樂教師、記者、副刊編輯等多種職業,現供職於南京某報。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假面女人》、《一個人的周期病》、《心靈安居》、《結伴飛翔》,短篇小說《睡蓮與玻璃碗》、《食道的變故》、《與胭脂蟲對弈》,中短篇小說集《逃出雅座》。近年來還涉足散文、書評、美論、詩歌譯作,主要散文有《回家,春天的神話》、《不徹底的蟄伏者》,主要書評有《我知道了莎樂美》、《痛快殘忍的貢斯坦》、《負載人性的魔鬼》,主要譯作有《法國詩歌五首》、《雅克-普雷維爾詩歌兩首》等。作品被收入多種選本。1998年加入中國作協

書評

評長篇小說《活在福地》
《活在福地》講述的是退休老教授方才及其四個子女的生活故事和情感經歷。在老伴死後不久,方才不顧子女的反對,和退休女工陸文娣同居,在發現前妻生前曾發生婚外戀之後,責怪子女們隱瞞了真相,竟賣掉了原來的房子,搬到子女們不知道的地方居住。他參加了老年模特隊,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大女兒方有是普世醫院的護士長,負責臨終關懷工作。她的丈夫柳上智在外拈花惹草,夫妻關係近似冷戰。二女兒方知是電視台的節目編導,丈夫何其長期臥病在床,無法履行丈夫的義務。方知發現母親的婚外戀之後,就主動接近、了解母親婚外戀的對象——父親的老朋友林知柏,卻同他產生了曖昧的情感糾葛,最終形成了一種若即若離的情感距離。在這個過程中,她被調離了原來的工作崗位,實際上處於下崗狀態,於是到花店打工,去醫院做臨終關懷。三女兒方辛離婚後沒有工作,到處旅行,甚至不惜四處借貸,包括向林知柏借錢。女友的死亡給最小的弟弟方多造成了沉重打擊,大姐方有把醫生沙茵介紹給他,二人很快結婚,但方多結婚後卻意外地不能過夫妻生活,二人關係變得平淡而滑稽。
突然爆發的瘟疫改變了人們的心態,生命似乎更值得珍惜了,親情的分量更重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突然變得溫情脈脈。父親方才想起了子女們,給予關懷和問候;柳上智結束了尋花問柳的生活,回歸到家庭的二人世界;沙茵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感染了瘟疫,面對死亡的威脅,她和方多達成了和解,有望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但她卻沒有逃出死神的魔掌;方知冒著生命危險去採訪,重新被委以重任。在一次採訪過程中,為了挽救一個企圖自殺的人,她不慎從城牆上跌落而亡。故事至此結束。
小說以方知的亡靈為敘述者。亡靈從墓地里飛出,檢點自己生前的腳印,取得了一種全知全能的視野和居高臨下的俯視角度,生活因此變得透明而單純。亡靈們在字裡行間和城市的角落穿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死去的人並沒有遠離,她們還在冷眼旁觀。死亡不再可怕,反而是一次獲得超越的機會;它也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小說由此獲得了超越和空靈。另一方面,小說的內容卻是日常人倫和尋常瑣事,綿延糾結的家長里短以及下崗、疾病等人生問題,顯示出很強的現實感。超越和現實、空靈和濁重之間的張弛創造出一個獨特的閱讀空間,給讀者以豐富的閱讀感受,使得讀者既能直面現實又可以從世俗中逃離出來,獲得一定的審美距離和超脫心態。
小說表現出對人的命運的終極關懷。它把死亡作為另一種生命存在形式的開始,取消死亡作為生命對立面所具有的否定性。死亡不再是未知的恐怖,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暫時擺脫了死亡的陰影所帶來的焦慮,不知不覺中達到了心靈的平和。既然死亡不再可怕,既然靈魂可以自由地存在,那么死亡這個我們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的結局也就不再那么難以接受了;尤其是對於充滿了焦慮、煩惱、苦難、無聊的人生來說,墓地就具有了別樣的意味,墳頭閃爍的不再是冷森森的鬼火,而是暖洋洋的希望之光。在死亡面前展示一種蔑視和無所畏懼的姿態,從而獲得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過一種豐富多彩而又心境平和的生活,這是很多人的不懈追求,這部小說在這方面作出了努力。小說還突出了“愛”,活著就要愛,有愛的生活才是鮮活的,有愛就有福地。福地不是唯一的,各人有各人的福地,我們不必搶購門票,去同一個地方擁擠吵鬧。福地就在我們心裡,或者說福地就是我們的心靈。古語說福至心靈,其實話應該倒過來說——心靈福至。看透了,想通了,生活也就容易接納了;捨得了,放下了,心裡和身上的包袱就輕了。心裡明亮了,不在黑暗裡走了,就能收穫一種既現實又超越的生活。正如先師所說,“為仁由己”,對善的追求完全取決於自己,命運只是人的函式,最終的結果都由人自己創造。所以,福地並非遙不可及,也並非虛無縹緲,它真實可觸,但也許正因為太近反而看不清了,正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然而,雖然近在咫尺,卻也不是不費任何氣力就能到手的,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至少得讓自己配去那福地。
小說所涉及的中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問題,也值得注意。本書的敘述者已過了不惑的年紀,而她父親的年齡則高達八十歲,其他主要人物也基本過了中年,這是比較獨特的。現在大部分情感小說的主角都是年輕人,甚至是少男少女,中老年人則往往被忽視。也許是因為中老年人曾經滄海難為水,誰還看小說呢?而這部小說給那些想看的人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我們歡迎這種可能性,因為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可能性逐漸減少的一生,也許這就是文學魅力的來源之一。
李正委《文匯讀書周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