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江亭》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江亭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於761年(上元二年),那時杜甫居於成都草堂,生活暫時比較安定,有時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和那些山林隱士的感情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讀三、四兩句,區別卻是明顯的。
從表面看,“水流心不競”,是說江水如此滔滔,好像為了什麼事情,爭著向前奔跑;而詩人卻心情平靜,無意與流水相爭。“雲在意俱遲”,是說白雲在天上移動,那種舒緩悠閒,與詩人的閒適心情完全沒有兩樣。仇兆鰲說它“有淡然物外、優遊觀化意”(《杜詩詳註》)是從這方面理解的,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拿王維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歸嵩山作》)來對比,王維是本來心中寧靜,從靜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歡迎、依戀之意;而杜甫這一聯則從靜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競”,本來心裡是“競”的,看了流水之後,才忽然覺得平日如此棲棲遑遑,畢竟沒有意義,心中陡然冒出“何須去競”的一種念頭來。“雲在意俱遲”也一樣,本來滿腔抱負,要有所作為,而客觀情勢卻處處和詩人為難。在平時,原是極不願意“遲遲”的,詩人看見白雲悠悠,於是也突然覺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討苦吃,應該同白雲“俱遲”才對了。
王維的詩“流水如有意”,“有意”顯出詩人的“無意”;杜甫的詩“水流心不競”,“不競”泄露了詩人平日的“競”。“正言若反”,在作者卻是不自覺的。
下面第三聯,更是進一步揭出詩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將晚”,帶出心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萬物興盛而詩人獨自憂傷的悲涼。這是一種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來並不寂寞,詩人處境閒寂,移情入景,自然覺得景色也是寂寞無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爭奇鬥豔,欣欣向榮,然而都與詩人無關,引不起詩人心情的欣悅,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當然,這當中也不儘是他個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說明詩人的心境並非是那樣悠閒自在的。寫到這裡,結合上聯的“水流”“雲在”,詩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經表露無遺了。
杜甫寫此詩時,安史之亂未平。李光弼於761年春大敗於邙山,河陽、懷州皆陷。作者雖然避亂在四川,暫時得以“坦腹江亭”,到底還是忘不了國家安危的,因此詩的最後,就不能不歸結到“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又陷入滿腹憂國憂民的愁緒中去了。杜甫這首詩表面上悠閒恬適,骨子裡仍是一片焦灼苦悶。這正是杜甫不同於一般山水詩人的地方。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